羅 湘
(長沙市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長沙 41000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漁業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應因地制宜,依托資源優勢,完善市場環境及配套設施,不斷加快漁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采取健康養殖、保護水域資源的方式,積極轉變傳統的產業結構,推動我國現代漁業的發展。
漁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各地漁業發展立足于實際,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漁業轉型升級,推進水產養殖與加工、休閑漁業等融合發展,加快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實現了“水產增產量、漁民增收入、企業增效益”的目標。以長沙市為例,截止到2022年底,長沙市的水產養殖面積2.2萬hm2,其中池塘15442 hm2,湖泊1583 hm2,水 庫4808 hm2,河 溝177 hm2,其 他55 hm2;全市稻田總面積8590萬hm2,2022年水產品產量12.36萬t,產值158.64億元。
水產種業本底數據不清,重要種質資源現狀和遺傳背景不明晰。水產種質退化嚴重,近親交配導致養殖對象種質退化,生長速度、抗逆性下降。地方名特優稀品種開發力度不夠,選育的新品種少,沒有形成在國內外市場有影響力的特色優良品種。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經費項目少,基礎性研發投入持續性不夠。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成為制約漁業產業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利用,占用了大量優良水產養殖水域,養殖空間不斷擠壓。在落實生態優先戰略、加強水環境治理的背景下,大水面網箱圍欄養殖基本退出,不少區域確定了限養區、禁養區。伴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一些養殖戶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環境保護及養殖水域的生態平衡,導致水域質量下降,水產資源逐年減少,甚至還引起了水域資源環境的惡化,最終對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影響,不利于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長遠發展。
產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深,以長沙為例,2022年長沙市水產二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偏低。現階段,長沙市的水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數量少,產業過于分散,技術水平、設備水平都較落后,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加工設備簡單,仍以手工操作為主,加工能力不高,高精深的加工企業幾乎是空白。水產品加工以半成品、粗加工為主,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對初級產品精深加工欠缺,綜合利用不夠。品種結構單一,加工方式落后,導致很多副產物的利用率較低。水產品的品牌效應不足,龍頭企業少,沒有發揮出示范帶動的影響與作用。
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數量質量并重、生產生態協調、發展安全統籌,鞏固優化現有產能,挖掘空間和效率潛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構建與市場需要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相匹配的漁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提高水產品穩定保供水平,全面提升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漁業種質是漁業發展的“芯片”。 水產苗種直接影響到水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有良種才有競爭力、才有效益。加強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以大宗淡水魚類和特色優勢品種為重點,按照“消費引導生產、一魚一產業、一魚一團隊”的原則,著力打造以專家院士為領銜的水產種業產學研平臺,提升魚類育種創新能力。采用現代育種技術,創新具有高產、抗病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根據種資資源優勢和區域分布,篩選支持一批國家級、省級水產苗種優勢企業,鼓勵企業添置標準化、精密化、現代化的設備設施,建成有特色的種業創新示范區,發揮引領帶頭作用。開展良種高效繁育技術研究,不斷提高苗種的質量,推廣與應用良種良法。
3.2.1 推進養殖確權
合理規劃國土空間,確保水產養殖水域面積。切實執行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杜絕非法占用、嚴限用途改變。加快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落實集體水域灘涂承包經營政策,推進承包經營權統一登記,確保魚塘、水庫租賃關系長期穩定。以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為原則,對水域灘涂養殖區、禁養區、限制養殖區做出明確的界定,由此科學的劃分和確定水域灘涂功能,加快推進養殖水域灘涂確權辦證,把可利用的養殖水域從法律層面上予以確認,做到應辦盡辦,應發盡發,保護好養殖者的合法權益,切實守住漁業發展的空間和底線。
3.2.2 統籌宜漁空間開發
發展湖泊水庫等大水面生態增殖,穩定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充分挖掘低洼田、冷漿田、內澇田等宜漁稻田潛力,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采取相應的標準與豐富,積極創制新型的農業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模式。
3.2.3 開拓養殖新領域
丘陵山區溪水資源豐富且常年充沛的地方,積極引導發展“陸基養魚”模式,利用荒山空地,建設圓桶設施,實施工廠化養魚,既可以有效利用荒地資源,還可以拓寬漁業生產空間。
3.3.1 做到精深加工
培育一批水產龍頭企業,完善水產園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用好用足國家實施水產品加工設施設備補助政策,改造水產食品加工生產線,新建、改擴建現代水產加工園區,加快提升加工技術裝備水平、提高水產品加工率。抓住國家實施水產品加工設施設備補助政策的機遇,鼓勵企業引進運用新技術、新設施、新裝備提高加工水平。提高產品的綜合利用率,不斷發展相關企業精加工的能力,支持水產龍頭企業開發多樣化、優質化、方便化、安全化和營養化的加工水產品,推進水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3.3.2 做強優良品牌
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漁業現代化建設,提高當地漁業的市場競爭力。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以吸引國內的一些標桿企業入駐,通過與本地區的農戶或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努力打造養殖加工名優品牌企業。大力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魚制品加工,著力培育特色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
3.4.1 加強質量監管
加大水產苗種和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持續深入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養殖違法違規用藥專項整治行動,特別是針對加州鱸、烏鱧、牛蛙、黑斑蛙等極易發生質量安全問題的重點品種加強管理;基地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排查,務必到場、到點、到位。強化養殖企業和場戶的質量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嚴格落實水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行政監管責任人責任。守牢生物安全底線,嚴格水產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和水平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堅守質量第一的原則,加大水產養殖產品質量的監督工作,例如:加大對牛蛙等重點產品種產地監督抽檢力度,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密切關注社會有關水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報道,提高輿情監測的能力。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充分利用國家扶持政策,推廣應用多種形式的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持續改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組織開展水產外來物種入侵特種普查,抓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守牢生產安全底線。深入貫徹《安全生產法》,落實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積極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并建立一個完善的監督機制,全面開展漁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堅決遏制重特大漁業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3.4.2 加強疫病防控
組織開展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強化水產養殖病害動態測報。逐步推進縣級水生動物疫病監控中心建設,健全完備的疫病防控體系。切實貫徹水產苗產地檢疫的相關要求,做到應檢盡檢。持續加強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妥善處置,防止發生區域性、大面積的魚病暴發流行,確保水產品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