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 秦 濤*
(1.鄭州黃河鯉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站, 鄭州 450000; 2.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鄭州 450000)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學名叫黑斑側褶蛙,俗稱青蛙,屬于蛙科、蛙屬,兩棲動物,頭長大于頭寬;吻部略尖;吻棱不明顯;鼓膜大而明顯;犁骨齒兩小團;舌寬厚,后端缺刻深。前肢短;指側緣膜不明顯。一般體長約7~10 cm,成蛙體重一般50~100 g,背部基色為黃綠色或深綠色,或帶灰棕色,背部及兩側有不規則的黑斑,腹部白色。因其肉質鮮美,具有蛋白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等特點,成為大眾喜愛的美食產品之一。
近年來,黑斑蛙從苗種孵化到投餌馴化養殖技術不斷成熟,市場前景較好。鄭州黃河鯉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站在滎陽市王村鎮租賃土地3335 m2,購買蛙苗20000只,放養密度6萬只/hm2,經過一年的養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認為該品種適合在沿黃地區推廣養殖,能夠為沿黃農民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本文對黑斑蛙的養殖技術進行總結,探討適合鄭州地區的養殖模式,調整養殖品種結構,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
黑斑蛙是變溫動物,體溫受到環境變化而變化,自然環境下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5~28℃。當溫度超過32℃時,活動明顯減弱;高于35℃時會大量死亡。當溫度降至10℃以下,攝食與活動明顯減弱,逐漸開始冬眠。所以要根據季節和銷售情況,設置遮陰網和保溫大棚。
濕度是黑斑蛙生存、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黑斑蛙喜歡生活在雜草叢生、溫暖潮濕的環境,光照強烈、環境干燥時,蛙類會皮膚脫水而受傷。
黑斑蛙晝伏夜出,經常白天在作物下面活動,怕陽光直射,但趨弱光,平時喜歡在向陽、有陰的草叢中棲息。光照對蛙體新陳代謝、生長、生殖均有促進作用,如長期在黑暗處生活,其生殖腺難以發育成熟,甚至停止產卵和排精。
黑斑蛙終生在淡水中生活,水質要求達到漁業水質標準,對鹽度的忍耐性很差,鹽度一般不能高于3‰,水中溶氧不得低于3 mg/L。
黑斑蛙喜歡在安靜、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活,黑斑蛙的養殖最好選擇在平坦開闊、背風向陽、遠離村莊的地方建造場地,場地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庫、塘堰或比較豐富的地下水;黑斑蛙養殖在蝌蚪期間,養殖用水是必須達到或高于漁業水質標準;養殖場地還應設置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防止夏季暴雨洪水將蛙場淹沒。
根據黑斑蛙生活習性、養殖日常管理的方便性,養殖池應建設為“回”字形。本次試驗開挖“回”字形池,由單個蛙池四周的堤埂和池中的環形溝形成了“回”字內外的兩個“口”。蛙池的基本規格為長25 m,寬8 m,蛙池面積約200 m2/個,場地挖建蛙池6個/hm2;食臺區寬1.5 m左右,水溝寬1 m,水溝深50 cm,長度不超過25 m,休息區寬2 m。沿池埂四周架設防逃網,選用40目的尼龍網,地上高度為90 cm。在外層再設立一道石棉瓦圍欄,用以防止黑斑蛙的天敵(主要是蛇、鼠)進入。蛙池的上方設立防鳥網,選用網眼較小的粗線網,即可避免一些小型鳥類進入蛙池,又可防止鳥類被纏受傷。
清池消毒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生石灰用量為105 kg/hm2,有效氯30%的漂白粉用量為8 g/m2,加水稀釋后進行潑灑,殺滅野雜魚等有害生物。消毒7 d后,進水80 cm,使用漁用生物肥進行培養浮游生物,同時根據情況進行追肥和換水,保證池水透明度在30~40 cm之間,為蝌蚪提供充足的開口餌料。
按250~300尾/m2的密度投放蝌蚪。蝌蚪孵化3 d后開始投食,此時餌料以豆漿為宜,喂養7 d后適當加入少量人工飼料,當蝌蚪個體達到黃豆大小后,全部使用人工飼料喂養,投喂蝌蚪的人工配合飼料一般選擇顆粒較小的特種魚苗飼料即可。
日常管理中應根據溫度控制投食量,晴天正常投喂,陰雨天適當減少投喂,每天投食量按蝌蚪體重的2%~3%投喂,早、晚兩次投喂,上午9∶00左右投喂飼料總量的1/3,下午16∶00左右投喂飼料總量的2/3。
投放幼蛙時,應嚴格按照規格大小進行分級飼養, 防止同池蛙體規格相差太大。放養密度為100~150只/m2。為了提高飼料利用率,需要制作食臺進行投料。食臺大小一般為長1.5 m,寬1 m,也可以根據場地采食區的大小來適當調整食臺的大小。食臺四周采用2 cm×3 cm規格的小方木條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龍網布做底部。
成蛙養殖期間除了做好投料工作之外,要注意黑斑蛙對鹽度的忍耐性很差,鹽度一般不能高于3‰。
日常管理要點:一是定時巡池,觀察防逃網有無破損;二是定期換水和消毒,保持水質清新;三是及時清除食臺周邊的雜草;四時在陽光照射過強時做好遮蔭工作。
相對于其他水生動物,黑斑蛙的病害較少,疾病預防的關鍵在于營養和消毒管理,所以選用大品牌的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確保營養全面,定期在飼料中添加漁用多維和中草藥使蛙體健壯,增強抗病力。每月用碘制劑等消毒劑全池消毒一次。
又稱敗血癥,此病傳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病蛙精神不振、活動能力減弱、腹部膨脹、口和肛門有帶血的黏液。四肢、腹部及下頜有出血點。
防治措施: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降低養殖密度。發病期間,可用聚維酮碘消毒,同時用恩諾沙星和三黃散拌料內服。
此病常發生在為蝌蚪養殖期。發病的蝌蚪腹部膨脹,失去平衡,腸道內充滿氣體。原因是水中浮游植物豐富,水中溶氧量過多。
防治措施:常換水,保持池水透明度不低于30 cm。發病時,按10 g/m3用量潑灑食鹽水,2 h后再換水。
腸炎病常發生在幼蛙、成蛙的養殖期。食臺上剩余大量飼料,病蛙攝食減少,體質變差,解剖后發現腸道空,腸壁發紅充血。
防治措施:整個養殖期間盡量不投喂蠅蛆、野雜魚等,防止引入有害病菌。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飼料,投料不要過多。發病后要及時進行水體消毒,可用聚維酮碘或戊二醛進行池水消毒。同時用恩諾沙星和三黃散拌料內服。
病蛙的皮膚充血,表皮腐爛,攝食變差,常常靜臥不動,嚴重時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平時蛙場要保持環境安靜,防止黑斑蛙受驚亂竄而造成皮膚受傷。發病后立即用戊二醛進行水體消毒,并用恩諾沙星拌料內服。
黑斑蛙人工養殖對土地限制條件較小,所以養殖模式有很多,可以采用土池和水泥池養殖,或者進行稻田生態養殖,也可以因地制宜與果樹種養結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旅游經濟。黑斑蛙養殖技術不復雜,在控制養殖密度、做好病害防控的前提下,很少會發生大批量死亡的現象,因此養殖效益較高。通過技術人員的定期指導,可以作為精準扶貧以及沿黃坑洼林地優化利用的項目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