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徐淑慧
《“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指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合理選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多種形式的產業循環鏈接和集成發展,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高值化利用,打造一批生態農場樣板”。近年來,金山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理念,總結推廣一批生態循環農業新技術新模式,培育建設一批生態農場,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與農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軌道,為全面推進全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金山區堅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保護生態環境工作緊密結合,以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為導向,做到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并持續實施金山區第八輪三年環保行動和第三輪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明顯,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底色更足。
持續推進科學施肥用藥,把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著力優化肥料結構和施肥方式。2022年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16.0%。大力推進有機肥、緩釋肥施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機械撒肥、緩釋肥側深施肥等技術,2018-2022年推廣商品有機肥37.78萬噸,配方肥推廣129.8萬畝次,緩釋肥推廣18.15萬畝次。大力推廣物理生物防治技術。在糧食、蔬菜等農業生產方面,持續推進應用防蟲網、性誘劑、黃板、殺蟲燈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2022年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9.1%。2022年蔬菜綠色防控面積達1.8萬畝。
持續優化畜禽養殖業結構,對中小畜禽養殖戶實施退養,對規模養殖場實施污染減排提升改造,大力實施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程。在畜禽養殖方面,全面完成畜禽養殖場污染減排改造,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保持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8%。2020年6月份,金山區代表上海市接受農業農村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現場評估,上海市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19年度“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延伸績效管理優秀單位”,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受到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表揚。在水產養殖方面,引導全區水產養殖向綠色生態健康方向發展,推進2家水產主體創建水產健康養殖場。落實8400畝水產養殖基地開展減排減藥、水質檢測、生產日志記錄、投入品管理等工作。2022年繼續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500畝養殖基地加快養殖水內循環處理系統建設。
根據《關于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整體打造以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以廢棄物和污染排放物減少為抓手、以產業鏈延伸和升級為目標的生態循環農業。一是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金山區被列入上海市首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區之一,通過2019-2021年兩年的創建,協同全區鄉村振興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圍繞產業融合、休閑農業、特色農業、區域聯動做文章,以因地制宜、特色打造為原則,開展生態循環農業創建工作。其中,在山陽中興村、高新區歡興村完成農業廢棄物處置點建設,投資金額134萬元,聯動附近鎮、村集中處置利用農業廢棄物,樹立典型標桿,為輻射帶動全區范圍內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二是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鎮(呂巷)創建。呂巷鎮圍繞蔬菜尾菜及作物秸稈的廢棄物處理,形成具有日處理量達2噸的能力,制成優質有機肥后還田利用,提升鎮域內水稻秸稈、蔬菜尾菜資源化利用水平及促進蔬菜、水稻種植業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形成區域中循環。三是開展18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創建。2019-2022年,以每年推進完成6個示范基地創建的進度,三年共創建完成18個示范基地,覆蓋全區9個鎮1個高新區,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有效提升示范基地內農林、蔬菜廢棄物資源化處置利用能力,提升了人居環境水平,農業種養基地主體間,通過資源互補、循環利用,形成區域小循環。
從2021年開始,金山區持續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全區構建起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的“大循環”,形成了具有金山特色的綠色種養循環發展模式,改善了生態環境,已成為金山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每年10萬噸液肥對接全區3萬畝農田。一是有效解決了畜禽養殖場液體糞污出路“老大難”的問題,使“臭糞水”變成“好液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升耕地質量,減少15%以上的化肥用量。實現糞污資源的循環利用,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二是集成水稻、蔬菜、果樹三大作物的主推技術和液體糞肥特性和還田方式,總結形成水稻、蔬菜、果樹三大作物的液體糞肥生態還田技術模式。
積極推動農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加快培育產業鏈融合共生、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循環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高值化利用,打造形成一批生態循環農業典型技術模式。
利用稻麥秸稈和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堆制發酵后開展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將種完雙孢蘑菇的培養基作為有機肥“再次還田”利用,作為農作物養料,實現了農作物-動物-微生物-農作物的循環利用閉環。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以水稻秸稈、畜禽糞便等為主要原材料,利用成熟的三次發酵技術,生產種植雙孢蘑菇所需的培養料。聯中合作社年產培養料8萬噸,需要秸稈12萬噸、畜禽糞便6萬噸,生產雙孢蘑菇2萬噸,形成菇渣10萬噸作為有機肥還田。
針對需要液肥還田的養殖企業,建立糧食、蔬菜、果園綠色種養循環示范點,開展有機液肥還田試驗,通過試驗確定有機糞肥替代化肥比例,探索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技術模式。在畜禽養殖區建立沼氣設備,將農業廢棄物發酵產生的沼氣、沼液施用于糧菜、果林,促進種養循環緊密結合。上海松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樓房養豬項目為核心,打造豬-沼-菜種養結合循環示范區。以上海松林公司生豬年存欄量4萬頭為例,產生的豬糞尿被收集起來經厭氧發酵生產沼氣,沼氣全年可發電360萬度,除解決豬場加溫和職工生活用電需求外,其余的電在豬場周邊新建周年化番茄種植溫室,用于冬季加溫。年產沼液6.3萬噸,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周邊近萬畝蔬菜基地及農田用作有機肥料,此外通過干濕分離設備將干糞收集,生產為3000噸有機肥。
利用農業設施棚頂區域鋪設太陽能設施發電,用于農業生產,降碳增效。如位于廊下鎮勇敢村14組的上海華電金山星秀0.4MW光伏發電項目,由上海浦東華電福新新能源有限公司申報和實施,總投資160萬元,利用食用菌鋼結構大棚的棚頂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采用550Wp光伏組件約720塊,裝機容量為0.4MW,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以綠色生態、資源循環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將不斷完善,這為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大環境。如區發改委已把海光奶牛場、久綠有機肥公司等一批資源利用型合作社、企業納入全市資源循環利用企業發展名單,后續將進一步在用地政策、規劃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
進一步推動農業廢棄物高值化、產業化利用。如液肥還田模式,可進一步優化延伸循環鏈,除了直接還田外還可發展商品濃縮液肥、液肥養蛆制蛋白質肥料等液肥產業項目,提升液肥利用價值;又如以不同農作物秸稈類型,研制開發配方飼料,滿足全區特色養殖業(羊、牛)等飼料需求。同時,不斷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的科技含量,在核心關鍵技術上突破創新,做優做強產業循環鏈。
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在廣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間廣泛應用,面向各類的生產主體社會化服務加速發展,綠色生態品種、技術、裝備走入千家萬戶,如無人飛防植保技術、側深施肥技術、插播噴一體技術等,液肥還田、秸稈收儲運社會化組織培育等,將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創造有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