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蓉 劉利平
位于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的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聯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注冊資金3378萬元,占地面積225畝,總投資3.6億元,主要經營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聯中合作社主要從事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率先實現了金山區雙孢蘑菇由傳統生產模式向工廠化生產模式的轉變。聯中合作社有現代化菇房46間、一次發酵槽10條、二三次發酵隧道31條,形成年產8萬噸雙孢蘑菇三次發酵培養料,2.5萬噸雙孢蘑菇的生產規模。合作社現有職工160人,管理和技術人員20人,是目前上海地區規模最大、設施齊備、工藝最先進的雙孢蘑菇生產基地,每年可向周邊和長三角菇農供應5萬噸雙孢蘑菇培養料。2020年雙孢蘑菇年產量達8776噸,占上海市地產蘑菇生產總量的90%。帶動農民增收3100多萬元,帶動就業180多人。
農業生產的進步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首要條件。聯中合作社不僅實現雙孢蘑菇農業生產現代化,而且首創“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形成了滬郊雙孢蘑菇特色產業。
創新使用稻秸稈代替麥秸稈。為實現金山本地稻秸稈綜合利用,聯中合作社從稻秸稈栽培雙孢蘑菇的生理生化基礎入手,對工廠化栽培各環節進行研究優化,總結生產配方,打破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主要原料為麥草的格局。2015年成功使用稻秸稈為主要基料完成與雞糞的最佳配比,并制定了一套適合本地實際的生產工藝,最終實現稻秸稈為主要基質栽培雙孢蘑菇產量達到25kg/m2以上的指標,幾乎接近麥秸稈作為原材料生產雙孢蘑菇平均產量。
引進三次發酵隧道技術。三次發酵是指將二次發酵制備的選擇性培養料,混合雙孢蘑菇菌種后送入封閉式低壓隧道中或者栽培菇房中,通過控制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培養料溫度、培養氧氣濃度、風速等參數進行菌絲體的繁殖(發酵)。三次發酵是國際上最先進的雙孢蘑菇培養料生產技術,也是我國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近年來的趨勢和發展方向。聯中合作社于2018年引進了雙孢蘑菇培養料三次發酵技術,改革創新使用部分國產設備來實現培養料發菌階段在隧道中集中進行,部分設備實現了國產化,避免技術完全依賴國外。三次發酵的主要目的是縮短栽培周期,提高菇房周轉率,使一年循環6個周期提高到一年循環10至11個周期,每個周期平均產量達到35kg/m2,年產量占上海市生產總量的95%。
種子是農業科技的“芯片”。目前國內工廠化雙孢蘑菇生產菌種全部依賴進口,國內蘑菇產業很難突破。2014年開始,聯中與上海農科院食用菌所專家團隊合作選育新品種。2023年已成功選育并試種出雙孢菇新品種“申K6”,經過近幾年持續的試驗對比,其較之前從國外進口的雙孢菇工廠化主栽品種A15,在產量、抗逆性、菇型、品質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最近三年的對比試驗顯示,作為新品種申K6不僅抗高溫和抗雜菌能力強,蘑菇色澤也更白,肉質緊實細膩,而且菇型更好看,菌蓋呈橢圓形,顯得更厚實。特別是在產量上,連續幾茬試種數據顯示,申K6單產要比A15高出166%、18%、29%等,平均下來,其單產可達28kg/m2以上(未加添加劑)。
聯中在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過程中實施“五個統一”,即統一供料、統一菇房生產管理、統一采摘、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有效解決了本地雙孢蘑菇在原料、技術、生產、銷售等環節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統一供料”為由聯中生產優質的雙孢蘑菇三次發酵培養料,統一配送到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菇房,菇房進料后直接覆土即可出菇,省去了菇農自己制料、消毒、播種、發菌等生產環節。“統一菇房生產管理”為由聯中指導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工廠化菇房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控制,以滿足雙孢蘑菇在菌絲爬土、子實體形成、轉潮等各個生產階段對環境的需求,進而實現雙孢蘑菇的高產優質生產。“統一采摘”為統一專門雇用專業的采菇工人,根據出菇情況,輪流到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菇房進行采摘,且在采摘的同時,完成疏蕾和菇床清理等工作。“統一品牌”為由聯中授權給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孢蘑菇產品使用“聯中1號”品牌,進入商超、批發市場進行銷售,進而提升金山區雙孢蘑菇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統一銷售”為由聯中利用其銷售網絡和渠道,包括5個線上平臺(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美團、拼多多、金山味道)、2家線下渠道商(盒馬鮮生、聯華超市)和兩大批發市場整裝銷售(西郊國際、江橋批發市場),為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銷售服務,以解決雙孢蘑菇經銷商流失、銷售困難的問題。
聯中首先通過改良種植技術和生產工藝,實現雙孢蘑菇產量和質量的雙提升,并且生產方式更加綠色;其次深入與科研單位合作研究出了雙孢菇新品種,擺脫菌種依賴進口的局面;最后建立了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機制,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贏。
目前聯中雙孢蘑菇每個栽培周期33天,每周期單產達35公斤/m2,全年可循環11個周期,單產產量是農民傳統生產的40倍。同時減少雜菌感染風險,機械化程度更高,大幅降低生產成本。2022年1-6月聯中共生產雙孢蘑菇三次發酵料16000噸(其中供應周邊的農戶6000噸),栽培雙孢蘑菇11萬平方米,生產鮮菇3500噸。雙孢蘑菇周年化種植在促進農業增效的同時,又是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示范,可轉化和消減大量的秸稈、禽畜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凈化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聯中利用稻麥秸稈、禽畜糞便等農業廢棄物三次發酵生產雙孢蘑菇基質,工廠化種植雙孢蘑菇,廊下鎮1.5萬畝水稻秸稈轉變成蘑菇生產原料,秸稈變廢為寶,經過加工、發酵,制成蘑菇種植基質,每年消耗秸稈7萬噸、禽畜糞便3萬噸,蘑菇生產產生的菇渣每年約10萬噸,滿足了當地36個蔬菜園藝場和12家林果生產基地對有機肥的需求,實現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雙孢菇栽培現代化。形成農業廢棄物資源“稻麥-蘑菇-有機肥”的農業循環生產模式。
雙孢菇新品種申K6有望改變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菌種依賴進口的局面,不僅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有助于解決我國雙孢菇產業品種瓶頸問題。
聯中將發好菌的三次料壓塊打包供應給農戶和合作社,并為其示范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實行工廠化生產、商品化供應,可以免去菇農各家各戶自己制料、消毒、播種等生產環節,購買的雙孢蘑菇三次料直接進入菇房覆土、出菇,不但能夠減輕種植的勞動強度,還可使菇農實現周年化生產雙孢蘑菇。目前聯中已帶動周邊36戶農民就業和種植,在菇農的生產過程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從傳統種植蘑菇轉型為現代化、周年化種植。
通過聯中案例可以發現金山區在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科研單位在農業科技研發上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建立健全政府、合作社、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產學研機制,打造農業產業研發中心,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三次發酵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支撐在國內均是空白,2018年8月,聯中開始建設雙孢蘑菇培養料三次發酵堆料場及發酵隧道,至2020年6月完工正式投產。當時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無法邀請國外專家進行指導,所以在隧道建設過程中以及在投產初期,聯中合作社與上海市農科院積極對接合作,加大對聯中的技術服務力度,以保證合作社克服生產困難。聯中與科研單位建立緊密合作,共同完成了基于二次發酵料的雙孢蘑菇品種篩選示范、二次發酵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包括稻秸稈)研究示范、三次發酵技術的引進消化、現代農民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模式創立和推廣等工作。
從傳統小規模向較大規模組織化經營的轉變能夠提升單位產出和技術效率,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將農業生產、收購、銷售等經營服務包攬,降低了農業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從產業發展來看,“龍頭企業+合作社”的聯合是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深度合作,是技術、人員、產業鏈條在橫向和縱向的高度整合。聯中建立了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機制,帶動上海市金山5家,浙江省桐鄉市、浙江省嘉善縣、江蘇省太倉市3家傳統種植合作社轉型升級,幫助農戶設計標準化廠房,統一供料、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產品托底回收。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的輻射效應,實現了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