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
浙江理工大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因此,“課程思政”視域下,推進高校軍事理論課育人路徑的實踐與探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根據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聯(lián)合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教體藝〔2019〕1號)所設定的課程目標:普通高等學校通過軍事課教學,讓學生了解掌握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2]軍事理論課作為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必修課,不僅涉及學科門類廣,而且是“最具思政特點”的核心課程。《軍事理論》課作為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培育其課程思政的生長點,促進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互融互促。其協(xié)同育人作用,很好地契合了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的總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3]
高校軍事理論課作為一門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通識必修課程,面臨選課人數多,任課教師不足等原因,只能以傳統(tǒng)大課的單一形式勉強完成教學任務。課程教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等十多個專業(yè)領域,知識面太廣,課堂教學中往往以概略性的知識講授為主;再加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風云變幻,教學內容往往更新不及時,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到課率”“抬頭率”均不理想,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合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任課教師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比如,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切入不合理,導致課程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育人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思政內容引入缺乏推敲和系統(tǒng)設計,吸引力不強、感染力不夠,達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再加上任課教師思想意識與教學能力良莠不齊等;綜合各種因素,造成學生與軍事理論課程的“距離感”,特別是學生思想上認識不足,重專業(yè)課,輕通識課等因素,軍事理論課堂教學育人難以達到理想目標。因此加強課程建設,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有效協(xié)同,提質增效,亟待優(yōu)化。
從目前教學情況上看,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科學性,往往結合不夠緊密。教師課程講授過程中,缺乏引導青年學生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習近平強軍思想,沒有引導學生學原文、讀原著,學懂弄通,無法做到學以致用,致使學生不能提升理論素養(yǎng),不能自覺增強斗爭意識和練就斗爭本領。
目標引領之下,特別是“課程思政”的融合與教學改革推進下,課堂教學中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重視價值引領,既實現(xiàn)潤物無聲又做到授人以漁,培養(yǎng)青年學生“國之大者”的戰(zhàn)略底線思維,提升其大國防和總體國家安全素養(yǎng)。
我國的軍事理論形成和發(fā)展繼承了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軍事思想,在無數革命先烈的實踐探索中凝練、升華,在國防建設中開拓創(chuàng)新。我國的軍隊建設、軍事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史與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相伴相生,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4]結合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融入課程思政,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國防意識、總體國家安全觀等理念,引導學生在“軍民融合”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鼓勵學生為國家富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
第一,“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增強依法建設國防的觀念,培育大學生愛軍、擁軍的情感,引導大學生在軍民融合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結合專業(yè)所學投身國防事業(yè)建設。第二,“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增強學生憂患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防間保密意識、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第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了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明確我軍的性質、任務以及建設指導思想,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戰(zhàn)爭觀和方法論。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強烈認同感,夯實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第四,“中國夢,強軍夢”。加深對信息化時代的戰(zhàn)爭樣式有一定的理解,從戰(zhàn)爭實例中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自身學科專業(yè)知識學習的內在動力,樹立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的信心。第五,“強軍之道要在得人,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高科技的積極性和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為國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在課程思政引入方面,做到潤物無聲:既要結合黨史和軍史,也要把握時代脈搏;既要注重結合理論學習,也要突出實踐特點;發(fā)掘身邊鮮活實例,豐富“備課資源庫”。
第一,中國國防章節(jié),結合熱門影視劇《湘江戰(zhàn)役》《亮劍》《長津湖》將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zhàn)爭勝利、抗美援朝戰(zhàn)爭等信息傳遞給大學生,并結合“9.3勝利日大閱兵”,培養(yǎng)大學生民族榮辱感與自豪感,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鼓勵學生立志為國富軍強貢獻力量,使大學生成為有使命擔當、有夢想追求,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的新時代人才。第二,國家安全觀章節(jié),從沒有生物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角度,引入人民子弟兵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聞令而動,除夕逆行,出色完成馳援武漢抗疫非戰(zhàn)行動,做到“能打仗,零感染”,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從沒有國土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角度,引入“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展現(xiàn)當代人民子弟兵英雄戍邊精神,增強學生“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自覺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意識,激發(fā)矢志報國之心。第三,軍事思想章節(jié),結合影視劇《覺醒年代》《建黨偉業(yè)》《建軍大業(yè)》,結合百年黨史、軍史,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百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建軍精神。進一步強化學生理解“槍桿子里出政權”“黨指揮槍是鐵律”“政治建軍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學懂悟透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誕生、發(fā)展與壯大,深刻領會改變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第四,現(xiàn)代戰(zhàn)爭章節(jié),結合影視劇《戰(zhàn)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超級演說家》我駐外人員親述撤僑經歷等,從“銀河號事件”到我海軍遠洋護航常態(tài)化,再到利比亞撤僑和也門撤僑行動;讓學生深刻感受“落后就要挨打”,自覺踐行“中國夢,強軍夢”。從“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全球組網成功,到中國空間站建設,彰顯偉大航天精神,鼓勵學生立志為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讀書。第五,信息化裝備章節(jié),從“南海撞機事件”到“航母STYLE”,從“購買瓦良格號船殼改造為遼寧艦”到“自主研發(fā)電磁彈射福建艦下水”講述“海空衛(wèi)士”的英雄故事,以及為國家國防裝備設計研發(fā)生產付出畢生心血的幕后英雄的故事,弘揚砥礪奮進獻身國防偉大精神,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高科技的積極性和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列舉在2020年馳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疫中,我軍在此次非戰(zhàn)行動中快速反應使用的“運20”等為代表的新質信息化裝備,不斷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樹立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的信心。第六,軍民融合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列舉被譽為“中國的波士頓動力”——浙江理工大學校友機器人創(chuàng)業(yè)成功案例,中國大學生創(chuàng)富排行榜中我校學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案例等,鼓勵當代大學生努力尋找契合點,既做到為國防做貢獻,又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理想,激勵學生努力成才。
以國防建設史為主線,堅定學生富國強軍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發(fā)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革命精神。以時事政治軍事、當前國際形勢為主要講授內容,緊密結合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國防意識和憂患意識。以中外主要軍事思想代表人物、典型事例為切入點,重點結合習近平強軍思想、新時代強軍方略,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性的信心,堅定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以戰(zhàn)爭史為主線,以戰(zhàn)爭形態(tài)更迭、新軍事變革為主要講授內容,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堅定制度自信。通過信息化戰(zhàn)爭和信息化裝備的特點,明確“武器裝備是戰(zhàn)爭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激發(fā)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精神。
軍事理論課堂教學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和價值引領,課堂教學以問題引入,引導學生思考:我與國防的距離有多遠?構建討論式課堂,引發(fā)思考,多途徑、全方位提升思想意識。
成功的景觀水體設計是多維立體空間里各種景觀元素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而不是簡單的景觀元素拼湊和堆砌[13],但縱觀目前眾多的小尺度水景設計,雖然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不斷豐富,但由于設計流于形式,未能因地制宜、因水制宜,水景的運行管理往往也不盡如人意,在小尺度空間中水體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堅守課堂育人的主陣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第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將枯燥的軍事理論形象化、情景化、感人化、故事化、案例化,采用適合軍事理論課的研習式、探討式等形式,將軍事理論與所學專業(yè)相融合、專業(yè)與價值相融合,活躍課堂。
第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以任務驅動為導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啟發(fā)引導、學思結合,要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點確定重點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第三,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習通”“QQ直播課”等平臺融合網絡教學、交互討論式課堂教學等信息化手段,結合微課、翻轉課堂等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直觀生動地體現(xiàn)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陣地作用,把愛黨愛國、愛民擁軍教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通過軍事課教學,使大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知識,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案例形象生動感人,創(chuàng)新交互式、分享演繹式課堂。把弘揚偉大中國精神,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愛軍、愛民之心和報國之志作為教學中的一根主線。
第二,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利用好豐富的紅色資源,增強課程的代入感和體驗感。實踐教學中,開展走進軍營軍地共建,聆聽“強軍故事會”感受身邊同齡人“不一樣的橄欖綠”;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開展征兵教育宣傳活動、國旗護衛(wèi)隊重大節(jié)日升國旗活動濃厚校園國防文化氛圍;以及網上軍事博物館資源學習等多形式,多渠道融合為學生帶來深刻體驗與收獲,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學生的憂患危機意識、國防意識以及國家安全意識。
項目化課程實踐作業(yè)主要以學生通過自由組合的學習小組分工合作,結合軍事理論課程知識學習,結合自身專業(yè)領域拓展,融入課程思政開展軍事相關選題調研。如:“新華社北京2022 年11月13日電習近平回信勉勵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在促進航空工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上積極作為……”結合材料談談“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如何做到既為國防做貢獻,又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理想?如:結合所學專業(yè)特點選擇軍事相關主題。紡織及材料技術與現(xiàn)代軍用紡織品的設計與發(fā)展;服裝設計中的軍事元素;學好機器人、自動控等,信息類等專業(yè)等,樹立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的信心。學生通過校內外調研,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領悟“原來軍事就在我身邊,以及國家安全人人有責”。同時,以多媒體課件制作、微電影拍攝、軍事小手工制作,或者手工繪畫等方式,分享匯報學習體會,開展組內和組間互評,撰寫心得體會,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國防觀念。
軍事理論課集國防教育、思想道德和形勢政策教育功能于一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德育優(yōu)勢,有著明顯的思政屬性,充分發(fā)揮學校軍事素養(yǎng)教育和課程思政的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課程育人目標。
實現(xiàn)軍事理論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核心是加強教師的主導地位,淬煉思想,練就過硬本領;保持續(xù)學習的狀態(tài),把最新相關資訊融會貫通,具備鑄魂育人“硬實力”。把強軍思想和軍事案例講得有底氣,有深度,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波譎云詭,新的熱點、焦點、矛盾不斷涌現(xiàn),甚至可能會風高浪急。軍事課教師唯有主動、自覺加強學習,才能把握時代潮流;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學習時代飛速發(fā)展所需的現(xiàn)代知識。[5]時不我待,把結合世情國情黨情軍情最鮮活的資訊帶入課堂,引導學生掌握思想武器和方法論,受益終身。真正把青年學子吸引過來,提高課堂“到課率”“抬頭率”和“點頭率”。引導學生在百年變局,讀圣賢書,觀天下事,以“國之大者”的胸懷,以軍事理論為載體,以國際戰(zhàn)略視野,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以及憂患危機意識。真正從思想觀念層面,自覺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充分認清新時代新征程國家安全面臨的復雜形式和嚴峻挑戰(zhàn),樹牢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的思想觀念。[6]
軍事理論課堂效果評價,通過“課程思政”及教學改革的實施,受到學生廣泛認可。筆者通過“融入課程思政以及教學改革教學班級”與“傳統(tǒng)方式授課教學班級”對照,特別是從學評教成績來看有8%-10%的提升,得到學生一致好評,最終達成軍事理論課育人目標。我校軍事理論課教師團隊,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堅定理想信念,筑牢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色;在自身學習上,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采用“云”備課“云”研討與線下面對面交流相結合,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常講常新;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做大“軍事資料庫”,既忠于大綱,又超越教材拓展理論講述的內涵外延,努力通過旁征博引的講授、多手段生動呈現(xiàn),以理論的自信和淵博的知識魅力贏得學生。不但讓學生理解掌握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以及憂患危機意識,同時,真正掌握思想理論武器和方法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斗爭意識,自覺練就斗爭本領,提升綜合國防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