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
(滕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山東 滕州,277599)
隨著國內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問題成為兒科學研究的熱點,是眾多家屬關注的焦點,也是一個社會學問題[1]。特別是許多學齡前兒童的胃腸功能發育不完善、神經肌肉調節能力不成熟及消化吸收能力差、胃泌素水平低下,導致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較為低下,從而影響生長發育[2]。為了保障學齡前兒童健康成長,落實學齡前兒童保健工作,則需要積極提升學齡前兒童家屬的參與式護理知識[3]。但是參與式護理知識如何充分鏈接好家庭與護理人員的關系,實現以家庭為中心的學齡前兒童保健護理效果,是當前研究的重點[4]。預見性保健指導是以家庭作為核心,通過生活中的訓練,讓學齡前兒童的相關身心狀況障礙有所改善[5]。并且預見性保健指導可通過一些行為干預、言語干預等調節機體的病理、生理狀態,引起副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從而從整體上改善學齡前兒童的預后[6-7]。本研究具體探討與分析了預見性保健指導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對學齡前兒童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的影響,以促進預見性保健指導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1月—2022年9月在滕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保健的學齡前兒童396名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和1:1配比的原則,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兒童分為聯合組與對照組,每組198名。兩組兒童的身高、體質量、年齡、主要照顧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兩組兒童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滕州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兒童一般資料比較 [(±s)/n(%)]

表1 兩組兒童一般資料比較 [(±s)/n(%)]
組別人數性別(男性/女性)平均年齡(歲)身高(cm)平均體質量(kg)主要照顧者(父母輩/祖父母輩/其他)聯合組198100/985.08±0.43113.09±14.0225.02±5.40132/59/7對照組19899/995.11±0.32110.53±13.8524.56±3.10135/55/8 t/χ20.0100.7881.8281.0400.241 P 0.9200.4310.0680.2990.887
納入標準:①年齡3~6歲;②具有穩定的家庭照顧者;③兒童家屬依從性良好;④保健資料詳細并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臟病等;②伴隨嚴重內臟器官疾病以及肝腎功能不全;③存在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④保健過程中自動退出;⑤存在聽力異常;⑥臨床資料缺乏;⑦存在癲癇及其他精神疾病;⑧確定或懷疑染色體疾病、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對照組給予常規家庭參與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調查與記錄所有兒童的家庭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齡前兒童家屬進行參與式護理講解,并引導家屬逐漸培養學齡前兒童的獨立能力,進而能夠逐漸認識到學齡前兒童保健的意義。(2)強化家屬對學齡前兒童的人際關系建設,做好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疏導,使其在安全狀況下與陌生人進行接觸,避免溺愛學齡前兒童,讓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育都處于健康的狀態。
聯合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保健指導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專業性的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組織成立,并擔任組長,組員包括主治醫師、責任護士、社區護士、學齡前兒童家屬等。小組成員定期接受學齡前兒童護理、延伸護理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并在通過考核后入組。(2)由學齡前兒童家屬陪同學齡前兒童練習拍手、吹哨子等動作,給予學齡前兒童帶音效的玩具,以鍛煉學齡前兒童的語言行為能力,20~30 min/次,動態訓練1~3次/d。鼓勵學齡前兒童發聲,家屬模仿各種動物發聲,可借用仿聲玩具進行刺激,并用姿勢簡單表示,20~30 min/次,2次/d。讓患兒在充分放松的環境下聆聽輕音樂與慢音樂等,并感受音樂的魅力,可引導學齡前兒童進行一定程度的模仿,提高其興趣指數與愉悅性。(3)積極進行行為鍛煉,由家屬陪伴學齡前兒童進行游戲行為鍛煉,如滑滑梯、玩蹦蹦床、穿衣、洗漱等,在游戲過程中家屬積極與學齡前兒童互動,以提升學齡前兒童的游戲參與興趣。同時積極抽出時間,要求家屬每周陪同學齡前兒童進行1~2次戶外游戲或活動,>2 h/次,培養學齡前兒童的主動性,讓學齡前兒童融入外界生活。由家屬示范后引導學齡前兒童自行根據示范內容進行訓練,每完成一個階段給予一定鼓勵或獎勵。(4)積極讓學齡前兒童進行社區社交、家庭社交與其他社交,特別是要與同齡學齡前兒童結交。主動詢問學齡前兒童有無想做的事情,讓其參與到感興趣的社交話題中,評估學齡前兒童心理狀態,共同討論,提高其配合程度。(5)積極進行定期隨訪:告知患兒家屬依據醫囑定期隨訪,以便小組成員能夠及時掌握學齡前兒童詳細的保健情況,同時給予學齡前兒童綜合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適當調整后續護理內容。兩組保健觀察時間均為3個月。
①在護理后對所有兒童進行保健療效判定,顯效:護理后兒童日常生活、運動功能正常,發育健康;有效:護理后兒童日常生活、運動功能處于恢復狀態,發育較健康;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甚至惡化。保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記錄兩組學齡前兒童在護理期間出現的感染、胃潴留、便秘、腹脹等不良反應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感染+胃潴留+便秘+腹脹)例數/總例數×100%。③在護理前后采用Gesell發育量表評估學齡前兒童的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每項維度均為0~20分,評分越高代表學齡前兒童的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越好。④采取滕州市婦幼保健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估護理后學齡前兒童家屬對保健效果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⑤記錄兩組學齡前兒童在護理期間的體質量增長速度。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護理期間的體質量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體質量增長速度比較 [(±s),g/(kg·d)]

表2 兩組兒童體質量增長速度比較 [(±s),g/(kg·d)]
組別人數體質量增長速度聯合組19812.94±0.56對照組19810.22±0.61 t 46.220 P<0.001
聯合組護理后的保健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兒童保健總有效率比較 [n(%)]
護理后,兩組Gesell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聯合組Gesell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評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兒童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評分變化比較 (±s,分)

表4 兩組兒童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評分變化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人數語言能力評分精細動作能力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聯合組19812.42±1.1018.48±0.59*13.01±2.1518.77±0.68*對照組19812.58±0.4815.22±0.44*13.09±1.4715.76±1.11*t 1.87662.3260.43232.537 P 0.061<0.0010.666<0.001
聯合組護理期間感染、胃潴留、便秘、腹脹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兒童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聯合組兒童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兒童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學齡前兒童在成長與發育中面臨各種問題,尤其是孤獨癥、智力障礙、社交障礙兒童越來越多[8]。并且上述疾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且病程遷延,預后多不理想,保健周期比較長,已經成為一種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加強保健管理。家庭式護理為當前兒童保健的主要方法,其主要是通過對學齡前兒童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要求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學齡前兒童的管理與監督能力,密切關注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態,逐漸培養兒童的獨立能力[9]。但是家庭參與式護理措施不夠系統、規范,且主要集中在家庭,護理措施比較單一,使得護理效果較為有限[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護理期間體質量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護理后保健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預見性保健指導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在學齡前兒童中的應用能提高體質量增長速度,提高保健總有效率。從機制上分析,預見性保健指導能保證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專業性,能夠通過一系列游戲互動、動作訓練等,減輕學齡前兒童的行為癥狀[11]。預見性保健指導可讓學齡前兒童在其熟悉的環境練習,給兒童提供更多的互動交流時間,也可減輕其排斥感,從而改善兒童預后[12]。并且預見性保健指導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可更充分、自由地利用時間對學齡前兒童進行一系列訓練,非常注重家屬在預見性保健中的重要作用,確保學齡前兒童能夠健康地成長[13]。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很多學齡前兒童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出現障礙,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都有所下降。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缺乏能力,無法展開團體活動,不能建立伙伴關系。特別是語言溝通是人類交往中必不可缺的一項技能,很多學齡前兒童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可出現語言障礙的現象,如不敢大膽說話,無法大聲說話等[14]。不過學齡前兒童可塑性極強,通過視覺、觸覺等途徑適當地、有規律地給予相應的腦細胞刺激,有利于神經元之間建立更多、更廣泛的突觸連接,從而改善學齡前兒童的預后。對于學齡前兒童的保健需做好長期、科學的準備,甚至要進行一對一護理干預[15]。家庭是學齡前兒童熟悉的場地,家屬對學齡前兒童更加了解,有利于學齡前兒童依從性的提升。家庭參與式護理可為學齡前兒童提供高質量生活保障,使其盡快回歸社會[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Gesell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評分都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聯合組Gesell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評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護理期間感染、胃潴留、便秘、腹脹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預見性保健指導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在學齡前兒童中的應用能提高其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從機制上分析,預見性保健指導可通過多種措施,調動并提高學齡前兒童情緒,刺激學齡前兒童腦部神經元生長,使語言主動性得以展現[17]。并且預見性保健指導可引導學齡前兒童進行自我訓練,協同其他護理模式,有利于兒童逐漸回歸正常生活軌跡,便于學齡前兒童自主接受新鮮事物,有效加快病灶內部神經細胞的代償性再生,提高精細動作能力。并且預見性保健指導可促進學齡前兒童腦細胞的重組代償,還有助于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有效加快內部神經細胞的代償性再生,從而促進學齡前兒童智力正常發育[18]。不過在實際應用中,還要根據學齡前兒童的不同年齡、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19]。
在現代保健體系中,需要讓學齡前兒童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家庭參與式護理要求護理人員每天為學齡前兒童家屬分享相關疾病預防知識,但是很多家屬會出現異常焦慮的情況,為此還需要繼續加強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預見性保健指導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在學齡前兒童中的應用能提高家屬的滿意度。從機制上分析,預見性保健增加了家屬的責任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家屬對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以及護理能力,方便了各個層次之間家屬的需求,強化了在家庭參與式護理中所實施的語言護理以及肢體功能護理效果,從而改善護患關系[20]。
綜上所述,預見性保健指導聯合家庭參與式護理在學齡前兒童中的應用能提高體質量增長速度,提高保健總有效率,還可提高學齡前兒童語言能力與精細動作能力,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兒童家長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