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要]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偉大實踐中,積淀了豐厚的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這些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具有理想信念的涵養功能、家國情懷的培育功能、榜樣引領的激勵功能、實踐行為的導向功能。實踐中,應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融入學校課程,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融入社會實踐,豐富實踐體驗的教育功能;融入學校文化,營造環境育人的氛圍;融入網絡平臺,增強新媒體育人的感染力。
[關鍵詞] 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育人功能;實現路徑
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是一種寶貴財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強調,革命傳統教育應“基于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知識結構、認知特點、生活實際,提出相應的教育內容、具體要求和呈現方式”,同時還應“內容更加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形式更加多樣,吸引力、感染力進一步增強”。因此,結合地方特色和實際,推進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進校園,讓學生入腦入心,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重大價值。
一、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內涵
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地區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斗爭精神、高尚品質、政治覺悟、優良作風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和。它涵蓋了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之日起,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空間地域,為救國救民、富國強民而持續奮斗所形成的一切有形和無形的革命傳統。
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呈現形式多樣,內涵十分豐富。就物質層面而言,主要有革命圣地、革命舊址、紀念場館及革命文物等。它們反映了當時、當地的革命歷史,對學生了解國情、區情與民情意義重大。就精神層面而言,主要有革命史實、英雄人物、時代楷模及事跡所承載的精神品質、道德情操、革命傳統、優良作風等。它們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是推進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育人功能
革命傳統教育要注意從各地區實際出發,弘揚當地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1]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跨越時空,是黨和國家、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學校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
(一)理想信念的涵養功能
理想信念支撐著一個人的奮斗目標,也是個體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理想信念能為個體生存、發展提供精神支柱,在個體遭受挫折考驗時,理想信念可以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其頑強奮斗、戰勝困境。
《指南》指出,要引導學生自覺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中包含著許多可以利用的鮮活教材。這些有形和無形的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在涵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在堅定其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
(二)家國情懷的培育功能
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國家、民族、家鄉的一種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取向。它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人關于家國情懷的深情詮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則是當代中國人關于家國情懷的質樸表達。家國情懷蘊含了一種共同體意識,使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融合在一起,既達到一種平衡,又服從于共同體利益。[2]因此,開發與利用包含家國情懷教育要素的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尤為重要。
我國的眾多革命遺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等都記載著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高尚品格。例如,山西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就是對當地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課堂。紀念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和半景模型、繪畫等方式直觀生動地展現了彭真對黨的貢獻及對山西父老鄉親深沉的愛。此類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不僅能讓學生具體地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足跡,還有助于他們在情境體驗中產生情感共鳴,培育其家國情懷。
(三)榜樣引領的激勵功能
青少年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是新時代發展的主力軍。只有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牢理想信念根基,才能為其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價值觀教育中,榜樣引領的激勵功能至關重要。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中包含著無數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例如,白山黑水鑄忠魂,犧牲時胃里沒有一點糧食的楊靖宇;受盡酷刑,卻喊出“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的江竹筠;帶領蘭考縣人民艱苦奮斗、植樹治沙的好書記焦裕祿;以強烈的使命感投身大慶石油開采的鐵人王進喜;等等。榜樣引領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些具體、生動的先進人物及其背后的精神品質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為教師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范例。
(四)實踐行為的導向功能
實踐是個體認識外部世界和實現內在自我發展的有效手段。當代青少年在物質豐富、信息多元的環境中長大,雖然見證了祖國的輝煌,卻沒有體驗過奮斗歷程的艱辛。單靠理論灌輸,革命傳統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必然會大打折扣。因此,發揮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實踐行為導向功能,引導他們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感知歷史、升華思想、提升覺悟就顯得尤為重要。
革命傳統教育應該是一個實踐與認識循環反復的過程。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實踐和認識的循環反復中,提高行動的自覺性,才能將革命傳統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全國各地的革命遺址、紅色景區等場所都是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物質載體,學生身處其中不僅能感知革命先烈舍小家為大家、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感人事跡,還更容易將情感體驗轉化為自覺行動,進而強化實踐行為的導向功能。
三、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一)融入學校課程,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融入學科課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機滲透。各級各類學校可以立足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特點、生活實際,結合學科內容體系找準目標定位,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把反映革命傳統的遺址、館藏文物、革命英雄人物事跡、重大歷史事件及基于原始素材創作的重要作品等納入學校課程。以歷史學科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實地參觀、走訪座談等形式了解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指導他們領會黨的革命精神,學習先輩的革命品質,進而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其次,開發校本課程,強化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實施。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是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奮斗歷程的歷史見證。教師可以依托地方特色、結合學校實際,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素材,從而拉近革命傳統教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例如,實事求是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法寶和工作方法,又是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題之一。圍繞這一主題,各地學校可以挖掘當地豐富的革命傳統資源來著力開發校本課程。例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成果,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轉折性會議,江西、貴州的學校可以分別將其作為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所包含的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也是當代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融入社會實踐,豐富實踐體驗的教育功能
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育人功能絕不是靠背誦、識記一些革命英雄的名字、歷史事件的時間與地點或依靠教師的簡單說教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通過開展系列實踐育人活動,強化價值引領,把革命傳統教育的學習成果轉化為愛國的實際行動。只有在實踐中,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才能由體驗感受固化為價值認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報國之志、愛國情懷。
此外,鑒于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內含特殊地域文化、歷史傳統的特點,教師可以創新實踐活動形式,如組織學生演講紅色故事、傳唱紅色歌曲、觀看紅色經典影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了解家鄉、走近歷史,感悟革命精神的偉大,從而促使學生從了解走向理解,走向認同、踐行。
(三)融入學校文化,營造環境育人的氛圍
學校文化的創設與運用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學校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可以在自然和真實的狀態下對師生進行浸潤,這種浸潤可以使教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有機融入學校文化,打造“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環境,是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途徑。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陳列館、文化墻、雕塑群、圖書館、廣播站、宣傳欄、海報等設施和媒介,抓住歷史紀念日、重大節日等契機開展相關校園活動,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融入學校文化,從而實現潛移默化的浸潤功能。例如,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學就非常重視學校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這所秉持“教育興國”理念的學校是一所有著深厚紅色基因的學校。在校本部矗立著一座抗日游擊隊紀念碑,它見證了抗戰時期成成師生舉校從軍、共赴國難的壯舉;校史館內一幅幅抗戰時期的黑白照片記錄了全校師生從課堂到戰場的崢嶸歲月。繼2011年中央電視臺拍攝電影《成成烽火》后,近年來,學校還自主拍攝了思政主題微電影《成己成人》。學校利用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瞻仰紀念碑、觀看紅色電影,在了解紅色歲月的同時接受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深刻教育。
(四)融入網絡平臺,增強新媒體育人的感染力
互聯網給人類的思維、學習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空間、新載體。網絡平臺以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受眾廣的特點,成為傳統課堂之外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一大渠道。學校可以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融入網絡平臺,推動革命傳統教育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增強新媒體育人的感染力。
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融入網絡平臺,應注重內容、形式與平臺的打造。首先,強調內容為王。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融入網絡平臺,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依據《指南》強調的七個主題精選素材、整合內容、設計模塊化主題,打造接地氣、有溫度的傳播內容。通過師生熟悉的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引起他們的共鳴和認同,提高網絡平臺供給側的質量,才能最大限度匯聚“育人資源”,使革命傳統教育更具有實效。其次,做到形式互動。要考慮到各個年齡學生的心理認知特征,運用信息技術將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包裝起來,使革命傳統教育“活”起來、“亮”起來,在“圈粉”學生的過程中實現鑄魂育人的教育目標。最后,做到平臺多元化。學校可以創建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頁或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擴大新媒體育人的影響力。校園網站或公眾號可以設置融入地方特色的教育專欄。
總之,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承載了深厚的革命記憶,潛藏著強大的教育能量。各級、各類學校應立足于當地實際,充分挖掘地方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的育人功能,通過合理設計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將紅色基因植入青少年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吳德剛.深刻認識革命傳統教育的時代意義[J].人民教育,2021(7):6-10.
[2]周劉波.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2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