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吉祥
同學們,你們平時會認真思考、琢磨(zuó mo)一些事情嗎?當你們寫完一篇作文后,會默讀兩遍,琢磨一下哪些詞句需要潤色嗎?當你們遇到比較難解的題目時,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找出答案嗎?今天的琢磨一詞有思索、考慮的意思,那你們知道這個詞的本義是什么嗎?
《詩經·衛風·淇奧》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里的切、磋、琢(zhuó)、磨(mó),指的是對不同的物質進行加工。加工骨頭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叫“磨”。這四種物質質地都很堅硬,加工起來十分費力氣,要下些功夫。所以,人們用加工這些物質來形容君子的好文采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要經過不斷地打磨才行。隨著這句詩的“流行”,“切磋”“琢磨”這兩個動詞也就產生了。
現在,我們知道“琢磨”這個詞和玉石有關,那就先來了解一下玉石吧!如果將石頭看作一個大家族,那玉則是其中一個成員。這個成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美麗、漂亮,東漢一位叫許慎的大學者曾評價玉是“石之美(者)”。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和各種石頭打交道,漸漸地,我們的祖先發現有的石頭特別堅硬,有的石頭看上去晶瑩剔透,還有的石頭有漂亮的顏色,后來他們就給那些漂亮的石頭起了一個名字,稱呼它們為“玉”。

因為成分特殊,玉比普通的石頭更為堅硬,玉的加工方法和加工用具也十分特殊。西漢時期的《禮記》中就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記載,這說明只有經過“琢”這道重要的工序,玉石才能成為玉器。那對于這一個步驟,制玉師傅們是如何操作的呢?
首先,制作玉器的師傅要先按照設計圖紙對玉石進行切割,并將玉石加工成一定的造型,這一步被稱為“磋切成坯”。完成后,這件器物的大致形態就會顯現出來,制玉師傅也就獲得了一件“坯”。此時,這件“坯”上還沒有紋飾。接下來就要進入“琢”這一步。這是“玉坯”變成“玉器”的關鍵,也是最考驗制玉師傅技術的環節。
下頁這張圖描繪的就是制玉師傅工作的情形,只見他用雙腳踩著踏板,帶動軸木快速旋轉,軸木上安裝著砣具,這些砣具是鐵制的,有大有小,形狀也不同,制玉師傅根據要雕刻的紋飾的深淺、粗細來選用相應的砣具。
輪軸旋轉起來有很大的摩擦力,只見制玉師傅一手拿著玉坯,一手用食指不斷地從容器中蘸取用水調和過的金剛砂,將其放置在需要雕刻的玉坯上,金剛砂比玉的硬度大,借助它,制玉師傅就能在玉坯上刻出好看的花紋了。看到這里你明白“琢”的含義了吧?“琢”就是“反反復復地磨”的意思。不經歷成千上萬次的琢磨,質地再好的玉石,也不可能變成精致的玉器。

既然琢玉用的砣具是鐵質的,那在沒有鐵的時代,難道古人就不會對玉石進行琢磨了嗎?其實,我國琢玉的歷史比使用鐵器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從考古發現來看,今天的遼寧地區出土了距今約8000年的玉玦(jué)等裝飾品以及斧、錛(bēn)、鑿等生產工具,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琢磨痕跡的玉器。
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候,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古人開始大量制作玉器。從考古發現來看,這個時期的玉器數量大增,且這些玉器上大都有漂亮的紋飾,制作極為精美,有些堪稱鬼斧神工。浙江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祭天的禮器)、玉鉞(顯示權威的禮器)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器物上有許多都琢刻了被稱為“神徽”的圖像。

在鐵器出現前,古人究竟用什么來琢玉呢?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考古學家和玉器專家們。通過研究古籍文獻,結合考古發現,專家們發現,古人用竹片、石片鋸(雖然叫鋸,卻沒有鋸齒),或者牛皮條、麻繩、絲繩切割玉石。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借助一個秘密武器——解玉砂。所謂解玉砂,就是質地堅硬的細礦石砂。一些專家按照他們研究的5000多年前良渚人切割玉料的方法,分別將竹片、石片、牛皮條、馬尾、竹絲、羊腸線、細麻繩等作為切割工具,再把直徑三毫米以下的細砂調和水,放在切割口上,進行玉料切割實驗,結果表明,用牛皮條、細麻繩切割玉料最為順利,尤其是細麻繩,能非常有效地裹挾住帶水的細砂,切割效果最理想。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時期古人琢磨用的砣具至今還沒有發現實物。一些研究者認為,古人應該有一種或幾種圓盤形的原始制玉機器,有位專家還提出了拉弓式原始砣具的想法。

在良渚文化遺址的幾處制玉作坊中,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一批頭部尖尖的小塊的燧(suì)石、石英石,這應該是琢刻陰線紋飾的工具。有人專門做了試驗,他將同樣尖端銳利的小燧石固定在木桿上,然后在玉石上進行琢刻,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呢!
沒有金屬砣具,古人就用牛皮條、細麻繩、竹片、石片、尖銳的燧石、石英石等切磋、琢磨玉石,再加上秘密武器解玉砂,智慧的古人便制作出了精美的玉器。
今天,在我們的漢語詞匯中,“琢磨”一詞已經從玉器制作引申為思考問題、尋找對策。看似前后并不相關,實際卻非常恰當。同學們,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養成愛琢磨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