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鵬
1986 年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3000 多年前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豐富多樣、設計奇特的動物造型文物,其中,陣容強大的鳥類一族最為引人注目。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鳥類造型文物有10 多種不同的形態,它們或簡約,或精巧,或秀雅,或古樸,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這些充滿靈氣的文物不僅是精美的藝術珍品,而且為我們展現了古蜀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在古蜀人心目中,這些鳥既是穿梭于天地間的精靈,又是溝通人和神的使者。

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眾多鳥類造型文物中,青銅大鳥頭是最大的一件。它有40 厘米高,設計風格簡約。這只大鳥緊閉著嘴,圓睜著眼,精神抖擻,頗具眾鳥之王的氣質。
器物出土時,考古學家發現它的嘴和眼珠周圍都保留有紅色的朱砂,看來古人制作的有可能是一只彩色的神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鳥的頸部下端有三個小圓孔。考古學家以此推斷,這只大鳥很可能是當時某個部族的族徽,古蜀人用小圓孔就可以將它固定在建筑或者其他物體之上了。
這只頗具王者之氣的大鳥,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心中有著怎樣獨特的象征意義呢?大家看,大鳥彎鉤狀的嘴看上去與魚鷹十分接近,因此有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代表了傳說中的第三代蜀王——魚鳧,也有人認為這是當時魚鳧族的標志之一。

與青銅大鳥頭簡約生動的設計風格不同,三星堆出土的很多鳳鳥造型的器物精巧、秀雅,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在眾多文物中,有一件青銅鳳鳥,它頭上的羽冠很有特色。
這只鳥的身體呈流線型,雙眼渾圓,嘴又長又尖,直立的羽冠像一排迎風招展的旌旗,看上去它似乎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什么,一動不動,展現著靜態美。從殘斷的雙腿來看,它可能是與其他器物組合使用的,估計是某件重要器物上的附件或者裝飾物。
另外一件青銅鳳鳥同樣極具特色。只見傲立的小鳥身體修長,彎彎的嘴,圓圓的眼,身上飛揚的羽翅猶如跳動的火焰,使它看起來展翅若飛,呈現出一種動態之美。它雙腿踩在一個圓形的器蓋上,從器蓋的外形推斷,這可能是蓋在某件重要的青銅器或者柱頭上的裝飾物。
古蜀的工匠們用熟練的手法勾勒出鳥的神韻,體現了他們對抽象藝術的深刻理解,對變形夸張藝術手法的嫻熟運用。看到它們,我們愈加佩服3000多年前那些無名藝術家獨特的創造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能。

三星堆出土的鳥類造型文物中,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一種人面鳥身的器物。它們原本站立在2號“祭祀坑”出土的一件青銅小神樹的頂端,共有三件,造型相同,有十幾厘米高,出土的時候大多殘缺不全。
銅人首鳥身像站立在小神樹枝頭的花蕾上面,仔細觀察,它們的臉部與青銅人頭像很像:頭戴高冠,臉戴面具,五官夸張,雙眼突出,雙耳寬大,鼻梁高聳,目光犀利,給人以威嚴神圣的感覺。同時它們還擁有鳥的身體,雙翅展開,好像要振翅高飛,兩只利爪緊緊抓住下面的花蕾。細心的你一定已經發現了,它們的耳垂以及羽翅的下部都有圓孔,所以不難猜到這些地方原本還掛著小的裝飾品。
銅人首鳥身像的胸前正中央處還有圓形的火焰圖案。火喻示著光明,也代表著炙熱的太陽,也許這種文物就是古蜀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太陽神吧。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應該也渴望著能像鳥一樣遨游天際,追尋太陽!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鳥”還有很多。鳥形的陶勺把,用小鳥裝飾的玉璋,雕刻有鳥的金杖,造型精美的鳥形青銅鈴……最新發現的5號“祭祀坑”里還出土了精美的鳥形金箔。
古蜀人為什么如此喜歡鳥呢?這跟他們的信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古蜀王國的傳說中,蜀王柏灌、魚鳧、杜宇都跟鳥有關系,鳥應該是古蜀王國最重要的圖騰和標志。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太陽被一種叫作“金烏”的神鳥背負著東升西落,鳥崇拜也體現了太陽崇拜。萬物生長都離不開太陽,因此在祈求豐收的古蜀人心中,鳥代表了太陽之神。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這些生動逼真的鳥類造型文物和有鳥紋裝飾的器物展現了古蜀人喜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一面。在他們的心中,這些具有神性與靈性的鳥,是自然界生命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象征,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人間的飛禽,更是飛翔在天地間的精靈,是能夠溝通人與神的使者。
透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我們看到了古蜀工匠的巧思和智慧,也看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百鳥爭鳴、生氣勃勃的景象,走進了古蜀人豐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