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微
(沈陽化工大學,沈陽 110142)
在氣候問題越來越嚴峻的時代背景下,氣候外交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博弈和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陣地。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克服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困難,積極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實際上,中國始終是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者、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巴黎協定》落實的行動派。 然而,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認知和態度存在偏差,這反映出我國氣候外交話語權不足的問題。 鑒于此,我國代表在國際重大氣候外交場合發表演講,向國際社會澄清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事實,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同。 在氣候外交中,隱喻是一種常見的描述氣候問題的歷史與現實、進行身份建構、塑造國家形象的話語策略。 本文以隱喻理論作為主要闡釋工具,考察中國代表在重要氣候外交語篇中使用的主導隱喻,并分析其在展現和建構中國氣候外交新形象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隱喻普遍存在于人類的語言、思想和行為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在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 該理論指出隱喻是一種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跨域映射”。 “源域通常是已知的或熟悉的具體事物,目標域則是比較陌生的或者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通過將源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實現理解目標域,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1]隱喻義的產生過程是人類通過源域的屬性獲得目標域概念結構,從而更加鮮明地認識目標域的結構和屬性的過程。 “對概念隱喻進行分析,既能辨別隱喻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能解釋特定語篇的連貫性,進而能對隱喻的使用動機進行更深層的闡釋和說明。”[2]
查特里斯-布萊克進一步指出,在外交場合,各國政要經常借助隱喻表達本國的政治立場和觀點,以激發受眾的情感反應并由此做出價值判斷。 也就是說,外交場合使用的隱喻是各國政要為達到一定的勸導目的而做出的語言選擇,他因此提出了批評隱喻分析理論。 該理論“用語料庫方法識別隱喻,從語用和認知角度闡釋隱喻,通過對隱喻的話語功能分析確定其意識形態和修辭基礎”[3],批評隱喻分析理論為深入研究政治和外交話語中的隱喻提供了優秀的范式。
本研究基于2015 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以來中國代表在國際重大氣候外交場合的16 篇外交語篇,自建29 907 個字符的小型語料庫。 具體研究步驟如下:(1)根據前人研究經驗以及對語料的抽樣分析,推測出語料中可能存在的隱喻;(2)對語料進行分詞處理,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Antconc 3.5.8 的關鍵詞檢索功能,對可能存在隱喻的始源域關鍵詞進行列表,并通過高頻關鍵詞確認潛在隱喻;(3)統計出類符數和形符數,即一種隱喻關鍵詞的數量和同一隱喻各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 以軟件統計為主,輔以人工核實,目的是剔除非隱喻性表達,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然后,再通過“類符數”和“形符數”的乘積計算出總鳴值。 最后,通過以上統計數據,闡釋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態度和立場,并通過具體實例剖析隱喻在塑造國家氣候外交形象方面的作用。
語料分析表明,中國代表的氣候外交語篇中主要涉及旅途、建筑、戰爭、植物和關系等五類概念隱喻。隱喻使用的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隱喻使用情況統計表
從表1 可以看出,第一,中國代表在氣候外交中使用最多的隱喻是旅途隱喻,且無論是類符數、形符數,還是總鳴值百分比(75.5%),旅途隱喻都位居首位。中國代表構建了“氣候治理是一次漫長艱難的旅途”這一概念隱喻,其中,“旅途”是始源域,“氣候治理”是目標域。 這一基礎隱喻包含“各國是旅行者”“《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等是行囊也是路線圖”“氣候治理目標是目的地”等子隱喻。 當始源域“旅行”被激活時,映射能把始源域“旅行”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標域“氣候治理”的推理模式上。 比如,當“旅途”中出現障礙時,旅行者就可能有以下幾種選擇:努力克服困難,越過障礙,到達目的地;就此放棄目的地;更改路線圖或放棄行囊。 那么,當映射把旅行的認知經驗投射到“氣候治理”上時,各國面臨不同的選擇:可能克服困難,為達成共同的氣候治理目標而努力;停止合作,放棄原路線圖,放棄共同目標;一些國家為了輕裝上陣而放棄自身行囊或將行囊轉嫁他國。 旅途隱喻的使用排在首位,說明中國認同氣候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同時意在突出旅途中各國堅持同一方向和路線,勇于承擔自身責任的重要性。
語料中旅行隱喻的相關例句如下(下劃線字為隱喻關鍵詞,下同):
(1)這表明,恐怖主義阻擋不了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追求美好未來的進程。
(2)應對氣候變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
(3)《巴黎協定》旨在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實施,提出了2020 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藍圖和愿景,是人類氣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4)讓我們繼往開來、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5)中國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例(1)和(2),中國代表通過“阻擋不了……進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等詞語表達了中國參與氣候治理的堅決態度和必勝決心,同時喚起了聽眾的信心和努力。 例(3)和(4),中國代表用“里程碑”“繼往開來”“行穩致遠”等詞語突顯出中國是《巴黎協定》的積極推動者和堅定踐行者,同時用“并肩前行”一詞激發認同感。 在例(5)中,中國代表用“堅持……道路”表明氣候治理之路雖然充滿艱難險阻,但中國是一個具有表率作用的先行者,將氣候治理的列車引向正確的方向。 中國代表通過旅途隱喻有效展現了中國在氣候治理道路上行動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這一良好形象。
第二,中國代表對建筑隱喻的使用也十分突出,總鳴值占比14%。 中國代表構建了“氣候治理是建筑高樓大廈的過程”這樣一個概念隱喻,其中“建筑過程”是始源域,“氣候治理”是目標域,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激活了其間的跨域映射。 這一基礎隱喻包含“各國是建筑師”“公平合理和合作共贏的原則是基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是平臺”“具體的氣候治理政策和措施是框架”等子隱喻。 具體例句如下:
(1)《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是最權威的平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則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石。
(2)中國已正式宣布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出臺了“1+N”政策框架和“10 項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具體舉措。
(3)各國應堅定支持多邊主義,摒棄以自我為中心和本國優先,全面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義務,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由以上例句可知,建筑隱喻具有積極的聯想義。中國代表在發言中使用大量的建筑隱喻意圖表明各國當下為氣候治理所做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為大廈添磚加瓦。 通過該隱喻,中國代表不僅強調了打好基礎、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遵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的重要性,還充分肯定了世界各國戮力同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助于喚起人們的信心和耐心,激發人們為實現最終目標而努力奮斗的意志和決心。 同時,中國代表多次通過“構建……體系”“出臺……框架”等隱喻表明中國正在為實現氣候治理目標高屋建瓴,強調中國的積極努力和突出貢獻,從而有效地展現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行動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良好形象。
第三,戰爭隱喻也是氣候外交場合常用的隱喻。在本研究語料中,戰爭隱喻總鳴值占比8.2%。 中國代表構建了“氣候治理是一場戰爭”這一概念隱喻,“人類”和“氣候變化”分別是戰爭的對立方,氣候治理的過程是艱苦卓絕的戰斗過程,人類采取的氣候治理策略是戰略。 有關例句如下:
(1)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努力、同舟共濟、共同應對。
(2)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承諾。
(3)中國將堅持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平臺,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匯聚更多力量。
(4)巴黎大會應該擯棄“零和博弈”狹隘思維,推動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多一點共享、多一點擔當,實現互惠共贏。
戰爭和戰爭術語通常會給人一種緊張、危急、殘酷的壓迫感。 通過始源域“戰爭”和目標域“氣候治理”的類比,能夠將人們對戰爭的認知經驗投射到氣候治理上,從而實現交際主體的說服目的,如上述例句中“嚴峻挑戰”“危機”等詞匯營造出緊張危急的氛圍,使聽眾感受到“氣候治理”工作的緊迫性和情勢的危急性;“戰略”一詞營造出“備戰”的狀態,展現出中國嚴陣以待的態度;“聯盟”等詞匯的使用也有助于激發受眾團結一致、共同戰斗的意志和決心。 此外,部分戰爭隱喻(如“零和博弈”)的使用還隱射了某些國家抱以舊時代的戰爭思維行事,只顧自身利益,在氣候治理過程中消極保守的態度,突顯出中國在氣候治理方面的大擔當、大格局和突出貢獻,從而有效地塑造了中國在氣候治理領域的貢獻者和引領者形象。
第四,植物隱喻在中國代表的發言中也很常見。在本研究的語料中,中國代表構建了一個“氣候變化合作是一株生長的植物”這樣一個概念隱喻。 具體例句如下:
(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
(2)但合作意愿能否轉變為合作果實,取決于兩國政府能否為企業務實合作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透過始源域“植物”,聽眾不僅能感受到種植、生長和收獲之間的關系性,也能體會出植物生長的漸進性和可預測性。 當始源域“植物”被激活時,映射能把始源域“植物”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標域“氣候變化合作”的推理模式上。 中國代表通過植物隱喻意圖表明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合作的必要性和意義,同時肯定了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取得的成效,闡明了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此外,中國呼吁各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讓氣候變化合作結出“果實”。 因此,植物隱喻的使用有效地塑造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貢獻者和引領者形象。
第五,關系隱喻在中國代表的發言中也有所體現。 關系隱喻的基礎是“國家是人”的概念隱喻,當映射把始源域“人”的認知經驗投射到目標域“國家”的認知經驗時,“國家”就具備了“人”的特征,不僅擁有了人的身體器官和部位,還發展出各種人際關系。 具體例句如下:
(1)讓我們繼往開來、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2)作為太平洋島國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方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島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島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韌性做出了積極貢獻。
例(1)中的“并肩”意思是肩與肩挨在一起以示兩人關系親密,中國代表倡議世界各國“并肩前行”,一方面激活人們對親誠友好的國際關系的期待,一方面是想呼吁各國團結協作,一起行動。 另外,中國代表反復使用一些人際關系詞,如(2)中的“朋友”“伙伴”“兄弟”,這些關系詞的情感程度層層遞進,展現出中國真誠友好的外交態度,建構出親誠惠容的大國形象,同時表達出中國在氣候問題上與各國合作的強烈愿望和誠意,有助于塑造中國在氣候問題上“行動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