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麗娜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高校校長的教學管理觀深刻地影響著教學與行政管理工作,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高校治理的各項事務。教育理念、人才評價標準、師資建設方向等不斷地發展與變化,作為行政“一把手”,其治學及管理方法也應該持續更新。當前,針對高校校長教學管理觀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未能反映最新的觀念變遷,故對此開展調研與剖析。
教學管理是高校校長的主要工作職責,其管理內容包括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實施、教學質量評價與監督、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行政、科學研究、教學改革等[1]。教學管理在高校治理中的定位是經常性的中心工作,兼具學術管理職能和行政管理職能,要求高校校長具備優異的組織、協調和決策能力。
針對教學管理工作的各種觀念和理念可統稱為教學管理觀,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教學管理觀的構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作用關系存在較大的差異,表1 為不同理論下教學管理觀的構成要素,從中可知,學界對教學管理觀的理解方式并不統一,需要在后續的分析中進行界定。

表1 教學管理觀基本理論
2.1.1 調研范圍及方法
①調研范圍。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國務院于2015 年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雙一流”),其中提出五項建設任務,包括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傳承創新優秀文化。截至2022 年底,全國“雙一流”院校共計95 所,統計分類結果如表2 所示。由于國內高校總數量超過3000 所,難以調研所有校長的教學管理觀,故將調研范圍限制在42 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名單內。

表2 “雙一流”高校統計分類
②調研方法。高校校長的教學管理觀可從其個人簡介、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公開講話中獲取。由于教學管理觀沒有明確統一的評價指標,為了便于資料采集和分析,研究將“雙一流”院校的五大建設任務作為評價維度,采集高校校長對相關任務的看法、觀點和公開表述信息。
2.1.2 調研結果示例
表3 為國內部分“雙一流”高校校長教學管理觀的調研結果示例,通過提取關鍵詞或者關鍵表述的方式,對相關校長的教學管理觀建立宏觀認知。

表3 當代高校校長教學管理觀調研結果示例
由于教學管理觀屬于綜合性的概念,為了便于分析,調研組結合調研結果對其進行分解,提煉關鍵評價指標,進而依托評價指標剖析高校校長的教學管理觀。
2.2.1 人才培養觀念
①重視學生三觀塑造。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人的培養置于人才培養之前,而“立德”不僅僅是道德培養,還是對學生三觀的塑造。良好的三觀能夠讓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始終保持合理的前進方向,從而實現人生價值[2]。從教學管理觀的調研結果來看,奮斗、砥礪前行、百折不撓、勤奮、頑強、堅毅等關鍵詞頻繁出現,說明當代大學校長非常重視塑造學生的三觀,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生是不斷奮斗、勇于突破的過程。
②引導學生服務國家、社會和人民。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社會創新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新的全球產業體系下,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主要保障[3]。但國內在高端芯片制造、高端數控裝備制造、種業培育等方面依然存在“卡脖子”問題。各大高校的校長在不同場合紛紛表達了“心系國家”“為國求學”“擔當重任”“面向國家需求”等人才培養觀念,旨在引導大學生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而奮斗,將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作為主攻方向。
2.2.2 教學科研觀念
①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高等教育是傳授知識、創造知識、探索真知的重要途徑,只有保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才能落實教育的真諦,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4]。求真意味著尊重客觀事實、杜絕主觀臆造,始終以嚴謹的態度、扎實的教學推進教育事業。務實意味著從實際出發,探索和解決問題,做有益于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的事。不同的大學校長均表達了符合這一思想的觀點,例如,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提出“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浙江大學校長吳朝輝表達了“鉆研真問題”的觀點。
②勇于創新、敢于引領的科研精神。大學是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是科技創新、理論創新的重要源頭。中國的高等教育起步較晚,在辦學理念、辦學底蘊、科研創新等方面與世界一流高校仍然存在不小差距,“雙一流”高校建設正是為了縮小差距、端正方向[5]。國內一流高校校長在科學研究方面秉承勇于創新、敢于引領的精神,清華大學校長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浙江大學校長提出“挺進創新‘無人區’”,復旦大學校長指出“立足前沿”。無論是“前沿”,還是“無人區”,都意味著在相關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部分學科中成為世界科技的“領頭羊”,經過長期的科研積累,中國一流高校已經建立了科研自信,足以在部分領域對世界一流大學形成超越。因此,國內高校以及大學生應該樹立引領科技前沿的信心。
2.2.3 師資建設觀念
師資建設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中之重,正如梅貽琦所言:“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中國一流大學校長的師資建設觀念可分為兩個層次,具體如下。
①堅持人才強校,營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表達:“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一定是一流的師資,只有一流的師資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適合一流師資發揮作用的軟環境、軟機制”。一流師資是人才強校的必由之路,軟環境和軟機制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使青年教師穩定心態。例如,在職稱評定中以教學、科研能力為主要依據,避免論資排輩,在教師考核中避免“唯論文”“唯頭銜”的評價模式。對于這一觀念,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指出大學應該“創造寬松的科研評價環境”。
②重視師德師風建設。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由高校教師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到言傳身教。因此,師德師風已經成為評價教師素養的紅線和底線,國內高校校長將師德師風作為師資建設的基石。例如,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指出:“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再如,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的董奇提出“自覺肩負起師德師風建設的歷史使命,努力培養和造就‘四有’好教師”。
2.2.4 文化傳承觀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史、黨史、改革開放史以及其他各種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內生動力,激勵著一代代國人砥礪前行,高等教育以立德樹人為主要任務,而優秀的文化資源是實現“立德”的關鍵,中華民族自成體系的文化觀念是育人、樹人的重要倚仗[6]。當代高校校長常常引用傳統文化,激勵學生和教師。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對學生提出“百折不撓”“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期許。“為國求學”“心系國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刻體現。可見,當代高校校長在教學管理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2.5 成果轉化觀念
以科研成果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高等院校教學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高校的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生產論文,而是要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成果,投入實踐應用,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成果轉化觀念方面,國內一流高校的校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①滿足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中國企業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但部分先進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形成了一系列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典型的如光刻機、航空發動機、高端數控機床、核心工業軟件、重型燃氣輪機等。國內一流大學的校長紛紛要求學生以攻克技術瓶頸、解決“卡脖子”工程問題為奮斗目標,如前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等。從中可知,高校校長要求學校的科研成果能夠投入應用,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
②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是對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充分詮釋,這一理念頻繁出現于高校校長的公開演講中,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前提是科研成果的落地實施。可見,高校校長非常看重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
通過調研“雙一流”高校校長的公開講話、學術觀點以及個人簡介,獲取其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建設、成果轉化、文化傳承的關鍵表述,借此對當代校長的教學管理觀進行剖析,得出一系列結論。在人才培養方面,校長非常重視塑造學生的三觀,引導學生服務國家和社會。在師資建設方面,校長堅持人才強校的理念,同時提出營造寬松的評價環境。在科學研究方面,校長要求學生和教師敢于引領前沿。在成果轉化方面,重視科研成果落地,并且著重解決實際問題。在文化傳承方面,校長善于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