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波,周玲娜,曾自三,廖錦元,彭 鵬*
(1.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就醫學專業而言,大部分關于線上教學的研究都是基于我國學生,將線上教學模式實施于境外留學生的研究較少。線上教學在這一特殊群體中的教學效果,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有待進一步探討。2020 年初至2022 年末期間,廣西醫科大學(以下簡稱“我?!保⒁鸦貒魧W生的“醫學影像學”課程的全英教學由線下教學調整為線上教學。兩年多的線上教學實踐讓我們獲得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其中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在線下教學中參考和借鑒。
廣西醫科大學2017 級5 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78 名為實驗組,采取線上教學。納入2016 級5 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93 名為對照組,對照組學生在校接受線下教學。兩組學生的學習內容一致,均選取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的國外經典醫學教材改編/影印系列Learning Radiology(第3 版),共52 學時,其中理論課、見習課均為26 學時。授課教師均為同一批教師。
1.2.1 實驗組線上教學模式
①理論課線上教學:鑒于我校留學生大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且不一定都能保證有良好的互聯網絡,再者學生分布于世界各地,存在時差,部分學生需在夜間學習,因此我們采取視頻教學為主,遠程在線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課由任課老師自錄教學視頻,然后采用釘釘視頻會議的方式播放視頻進行集體授課,視頻可供學生下載在課后反復學習。同時針對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問討論的特點,教師每次授課均預留10 分鐘的在線答疑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及時解答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疑惑。另外,課后各授課老師也會利用釘釘軟件和學生保持聯系,回答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②見習課線上教學:授課模式采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法(PBL)、案例教學法(CBL)及翻轉課堂教學。具體過程是先將留學生分為4―5 人一組的學習小組,課前一周由帶教老師通過釘釘及微信群為每一個小組發送病例PPT,其內包含患者臨床資料和相關影像學檢查圖像,各學習小組自主學習、查閱文獻并在線討論,然后錄制視頻,在視頻中對疾病進行診斷并給出診斷依據以及鑒別診斷。各小組將視頻發送給帶教老師,老師觀看完所有視頻后錄制點評視頻,內容包括:對各小組的病例分析思路、診斷結果的點評和所有病例所涉及理論知識的總結并在課堂上播放。與理論課一樣,教師在課堂上預留時間互動,課后也會繼續在線答疑解惑。
1.2.2 對照組線下教學模式
理論課采用傳統課堂講授法(LBL)進行教學;見習課采取學生登錄教研室自主研發的“放射科網絡學習系統”平臺自行閱片,教師指導并答疑。
1.3.1 期末考試成績
考試題目均為教研室題庫隨機選取。
1.3.2 問卷調查
于“醫學影像學”線上課程教學結束后在學期末通過微信小程序“問卷星”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調查對象為2020―2021 年春季學期參與該課程的廣西醫科大學2017級5 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留學生(實驗組)和2019―2020 年冬季學期參與該課程的廣西醫科大學2016 級5 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留學生(對照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①教學模式(線上/線下)對理論知識理解和實踐技能學習等方面的影響,該內容為單項選擇題,每道題設3 個選項,A 為正性結果,表示有幫助或有提高;B 為中性結果,表示效果一般;C 為負性結果,表示沒有幫助或提高。②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包括環境、教學設施、自身原因以及教師的外語水平等;③線上或線下教學模式的選擇傾向。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2017 級與2016 級留學生的期末試卷成績,經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平均成績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表示。采用秩和檢驗比較兩個年級留學生的卷面成績有否差異。
2017 級留學生的Learning Radiology 期末考試成績的中位數為78.82 分,四分位數間距(74.73―81.82),2016 級留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的中位數為67.57 分,四分位數間距(63.93―70.9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表1)。

表1 本科留學生線上教學(2017 級)和線下教學(2016 級)平均成績比較
實驗組發放調查問卷78 份,收回有效問卷59 份;對照組發放調查問卷93 份,收回有效問卷42 份。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p157),在教學模式能否有助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否有助于理論聯系實踐、能否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相比對照組,實驗組有更高比例的學生持肯定態度(線上49.2%、44.1%、61% VS 線下30.9%、33.3%、35.7%)。認可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臨床技能的學生比例,對照組稍高于實驗組(線上25.4%VS 線下28.6%)。

表2 線上教學(2017 級)和線下教學(2016 級)全英教學問卷調查結果
實驗組學生認為學習環境(30.5%)、網絡(25.4%)、教師的外語水平(23.7%)是影響學習的前三大因素。對照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的前三位原因分別是教師的外語水平(47.6%)、自身原因(35.7%)、學習環境(16.7%)。
在線上或線下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大部分學生(實驗組76.2%,對照組83%)仍然傾向于選擇線下教學。
線上教學因其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一獨特優勢,成為高校對無法返華的外國留學生主要的授課方式,并為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一些寶貴經驗值得在線下教學模式的實施中來參考和借鑒。
通過對比分析接受線上、線下不同教學模式的兩個年級留學生的期末試卷成績,結果顯示,接受線上教學的留學生的成績并沒有出現下降,反而還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分析成績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中,理論教學過程僅有一次,教學過程不可反復回放。而線上教學采用視頻錄播的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后通過播放視頻反復研習教師的授課過程,有利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問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相比對照組,實驗組中有更多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模式有助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線上49.2%VS 線下30.9%)。其次,“醫學影像學”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難懂。實驗組學生的見習課采取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形式,促使學生主動將理論知識與疾病具體的影像特征聯系起來,加深了印象,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疾病影像學表現的理解和記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中有更多比例的留學生認同線上教學模式有利于“理論聯系實踐”(線上44.1%VS 線下33.3%)。這與蘇應娟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將PBL、CBL 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法引入傳統線下教學中,學生的平均理論成績、實踐成績、滿意度調查等方面能夠達到甚至超越傳統教學模式的水平。最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與教師的外語水平密切相關。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承擔留學生全英教學的教師中僅有部分有國外學習經歷,其余大部分教師的英語水平是依靠學校相關的外語培訓和自我學習來提高,這導致授課教師隊伍的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對教學效果造成了不利影響。對照組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7.6%的留學生認為授課教師的外語水平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最大原因,在實驗組(23.7%)則位列第三大影響因素。我們認為可以反復回放的線上教學的錄播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教師外語水平參差不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相比于自主閱片學習,見習課“翻轉課堂”的學習方式更受留學生的歡迎,大部分學生認為這種方式能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線上61%VS線下35.7%)。但是,“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科,個人實踐技能的訓練依賴于閱讀大量的各種疾病的影像學資料,而現有的共享網絡平臺/軟件以及留學生所在國家的網絡設施無法實現海量影像學數據的傳輸和在線學習。因此,缺乏先進的硬件設備和專業的網絡平臺,限制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訓和提高,調查結果也顯示更多比例的學生認為線下教學模式對提高實踐技能有幫助(線上25.4%VS 線下28.6%)。兩組中均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各自的見習帶教模式對實踐技能的幫助有待提高(線上56%VS 線下57.1%)。這說明了單一的見習帶教模式對提高留學生閱片技能的作用有限。國內一些學者將線上線下模式相結合并進行了實踐,指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具有更顯著的優勢,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為“醫學影像學”全英教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嘗試的方向。
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大部分學生都傾向于選擇線下教學模式(線上83%VS 線下76.2%)。筆者分析原因,一是因為視頻錄播中教師授課相對嚴謹、刻板,缺乏激情,教學氣氛不如線下教學寬松、自由,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有限。而留學生開放、自由的學習風格使得他們更青睞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討論中學習。二是線上教學自身的不足諸如不同國家的時差阻礙了教學時間的統一、教學設施(如網絡、電腦等)的好壞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學秩序的維持嚴重依賴學生的自律能力、對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語言組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而言之,線上教學是留學生教育的有效手段。其中寶貴的實踐經驗,如可供留學生反復回放的錄播視頻是有效處理師生語言溝通不暢的方法,有助于外籍學生對醫學影像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自主閱片與見習課“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有望成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實踐技能的有效手段。只有將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地改進提高,才能適應留學生全英教學模式的發展和滿足教學雙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