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珍和
基層理論宣講是傳播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形式。基層理論宣講要取得良好的宣講效果,就要正確處理好大道理與小故事的關系、文縐縐與接地氣的關系、臺上功與基本功的關系、大眾化與分眾化的關系、單一性與互動化的關系、傳統型與現代型的關系。
基層理論宣講的主要內容應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講授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宣講效果,不宜用枯燥的理論語言講述,而應該擺事實講道理,尤其是用黨員干部“身邊人”和“身邊事”來說明,使大道理更加具有感染力、說服力,這樣黨員干部才能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否則,黨員干部就會感到乏味,甚至出現厭聽的現象。因此,講授者要把一個個大道理,用一個個小故事表達出來,讓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之中,讓黨員干部在聽完小故事后有深切的感悟,從而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基層理論宣講的對象是基層黨員干部,他們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經常和最直接的問題打交道。他們通常更喜歡通俗、接地氣的語言,甚至方言、俚語,不喜歡文縐縐的語言。有些講授者在“象牙塔”里搞研究的時間偏多,表現出文縐縐的樣子,存在難以和基層黨員干部拉近距離的情況。如果講授者和受眾的情感距離被拉開,黨課也就難以取得最佳效果。因此,講授者應該放下身段,與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打成一片,讓文縐縐與接地氣真正融為一體,拉近與基層黨員干部的情感距離,用他們日常的思維、語言、習慣去表達和講解,回應他們的關切,照顧他們的感受。這樣,講授者既講清了理論問題,又增進了相互的感情,還提升了講課效果。
基層理論宣講需要講授者具備深厚的理論根底、嫻熟的實際能力和較高的教學水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授者需要不斷學習,認真備課,苦練臺上功夫,提高臺上講課技巧。但光有這些遠遠不夠,講授者還必須在臺下練好基本功。所謂基本功,就是要做到腿勤。講授者只有加強調查研究,事前深入基層一線,多向黨員干部請教,掌握實際,了解基層情況,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才能讓宣講有更強的針對性、實用性、操作性。如果基本功不到位,講課或脫離基層實際,或難以講深講透,就無法打通理論武裝黨員干部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講授者要正確處理臺上功與基本功的關系,做到同時兼備,不可偏廢。
大眾化是指不分受眾,都講授同一內容,這在基層理論宣講中是常見的。但即使是同一內容,由于受眾的不同,講授者也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側面、使用不同的方式、安排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的重點。如果講授者不分對象,胡子眉毛一把抓,千篇一律、萬人一面式地采用同一個模式,使用同一內容、方法、手段,很容易導致一些受眾不想聽、一些受眾聽不懂。如果講授者不能做到精準化講授、有效性宣傳,那么宣講結果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講授者應提前了解受眾有哪些、有什么特點,然后有針對性地安排受眾喜歡的宣講內容、采用受眾喜歡的宣講方式、選擇受眾喜歡的宣講案例。基層理論宣講還要根據不同的受眾,制作理論“特餐”,盡力滿足受眾的“口味”。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分眾化,不是一味迎合受眾,不能選擇低級、庸俗、不健康,甚至政治上有問題的內容,而是要嚴守政治紀律,積極弘揚正能量。
基層理論宣講講授者雖是基層理論宣講的主角,但不代表只能唱獨角戲。講授者應充分調動受眾的積極性,采取互動化方式,讓受眾上臺,變單向溝通為互動溝通,從而增強宣講的效果。互動化是基層理論宣講經常采用的有效方式和技巧。如果宣講自始至終是講授者一個人講,即便內容講得生動精彩,不顯得枯燥乏味,但在有效調動受眾的情緒方面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短板,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因此,基層理論宣講既要發揮好講授者的個人作用,又要讓講授者與受眾不失時機地進行互動,使宣講課堂生動、活躍,讓每一位受眾受到教育。
基層理論宣講經常采用課堂講授這種傳統方式,一直到現在,這種傳統方式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受眾對多樣化的現代宣講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如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習俗等進行宣講,采用快板、三句半、相聲等文藝形式宣講,還有利用APP、小程序、公眾號等信息化渠道,通過微黨課、微視頻、手機微課堂以及視頻直播等形式宣講,這些都有力地增強了宣講的親切感、趣味性、感染力。講授者要根據現代生產生活的特點,針對車站、碼頭、商場、公園、廣場、車間、田間等場合場景,采用不同的宣講方式和手段。傳統型和現代型宣講方式的合理取舍和綜合運用,是增強基層理論宣講效果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