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齊 楊圖雅
(1.河套學院經濟管理系,內蒙古 015000;2.河套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內蒙古 015000)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是中國5 個自治區之一。截至2022 年5 月31 號,內蒙古自治區擁有54 所高等院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7 所,高職(專科)院校37 所,高校數量全國排名第26 名,大部分高校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2022 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分布情況 單位:所
數據顯示,2000 年內蒙古的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為71 967 人,到2021 年達到3 781 290 人,21 年間增長52 倍多,招生人數也從2000 年的33 183 人增長至158 001 人,增長了4.7 倍,高等學校數從2000 年的18 所增加到54 所。這意味著內蒙古高等教育的發展比較快,呈現陸續上升的趨勢。
內蒙古普通高校畢業人數從2000 年的12 149 人增加到2021 年的130 334 人,增長10.7 倍,專任教師從8856 人增長至28 492 人,增長3.2 倍,高校科技活動單位或機構也增加了28 所。如此看來,內蒙古自治區的高等教育質量上有所改變,得到了改善。
高校的科研能力不僅反映高校對科學研究活動的貢獻程度,也能反映其培養人才的質量。2021 年,內蒙古高校有R&D 活動單位數達到85 個,占全區有R&D 活動單位數的36.2%(全區為235 個)。同年,內蒙古高校研究人員達11 627人,占全區研究人員的43.9%(全區為26 427人)。內蒙古高校研究人員的全時當量(4916)遠超于全區研究人員的全時當量(4327),這可以說明內蒙古高等學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礎有較好的提升。
近年來,內蒙古教育經費總投入逐年增加。2015 年,內蒙古教育經費總投入為709.11 億元,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18 337.39 元,比上年增長3.71%。2019 年,全區教育經費總投入813.09 億元,比上年增長4.51%。到了2020 年,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853.62 億元,比上年增長4.98%。其中,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86.30 億元,占總投入的21.8%。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達到33 432.24 元。
下面將從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生活質量三個方面來考察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

表2 2000—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經濟規模狀況
由表2 可知,2000 年內蒙古的GDP 總量為1539.12 億元,2021 年達到20 514.19 億元,比2000 年增長了13.3 倍,年均增長率為13.1%。與2000 年相比,2021 年人均GDP 增長了78 920 元,工業增加值增長了7424.69 億元,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067.8 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2254.8 億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增長了20 010 元,總人口增長了27.6 萬人。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2010 年之前,內蒙古產業結構為“二、三、一”結構類型,之后逐漸優化調整為“三、二、一”結構類型。但2021 年受疫情影響,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下降,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類型。產業結構的演進狀況和工業化水平(工業增加值占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如表3 所示。

表3 2000—2021 內蒙古三次產業產值占比情況 單位:%
本文采用能源消費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業人數、社會消費品零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等指標衡量內蒙古自治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現狀。具體情況如表4 所示。

表4 2000—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居民生活質量狀況
由表4 可看出,2021 年內蒙古能源消費總量比2000 年增長了約7 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9 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9 倍,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了8 倍多,但就業人數有平穩下降趨勢。
根據內蒙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數據的獲取性,借鑒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具體如表5 所示。

表5 內蒙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根據數據的獲取性、完整性,從內蒙古歷年統計年鑒、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原始數據中選取2012—2021 年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此外,還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別計算了內蒙古2012—2021 年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綜合評價值U1、U2及二者的耦合狀況[耦合度;綜合調和指數(T=aU1+bU2;耦合協調度。結果如表6 所示。

表6 內蒙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綜合評價值及耦合協調評價結果
由表6 可以看出,2012—2015 年,內蒙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耦合程度從瀕臨失衡、勉強協調階段邁進初級協調階段。2016—2021 年,內蒙古的兩大系統耦合度不斷提升,并且耦合協調度保持了不斷上升的態勢。這說明內蒙古高等教育帶來的經濟效益逐漸凸顯,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為本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保障,兩者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逐年得到改善,已經進入良性優質協調耦合階段。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雖然內蒙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兩大系統在“十四五”規劃初期已經進入優質協調耦合階段,但若要長期維持高度協調、相互促進的高水平耦合階段,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筆者對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以下幾條對策建議。
第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大高等教育發展力度。目前,內蒙古制造業發展不充分,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倚能倚重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內蒙古要緊抓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布局調整和市場重塑的發展機遇,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和產業體系,全面優化產業經營環境,開拓產業轉型升級空間。要牢牢扭住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戰略基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內蒙古自治區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供給能力與水平。與此同時,結合內蒙古的實際,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培養新型的應用型人才,優化教育經費投入結構,加大對特色學科、緊缺專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以及精準科學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勵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深化和創新政校企合作新機制,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高度協同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和高校為主體,以創新為驅動,探索“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培育發展高層次、高質量高等教育,優化普通高校內部結構,鼓勵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并建立以教學、科研、就業為切入點的高校戰略聯盟,共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全區各高校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從而促進全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更加交融、互利、共贏,進而實現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高度協調發展。
第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提高辦學質量和層次。截至2022 年5 月,內蒙古自治區共有54 所高等院校,其中有17 所本科院校,37 所高職(高專)院校,只有內蒙古大學1 所院校在2022 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與發達地區相比,內蒙古高校的數量、質量、層次等各個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精準掌握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戰略性、稀缺性和基礎性學科及專業的發展規律,做好頂層設計,健全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創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學習和借鑒國內國際高等學校發展新模式,提高高校的辦學質量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