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洋
摘?要?在現代性批判視域中探究中國式現代化,更能彰顯其世界歷史意義。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就成為了哲學關注的主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現代性問題的時代解答,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對現代性問題的當代回應。中國式現代化以科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以“人民邏輯”超越“資本邏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超越資本擴張、零和博弈,分別在理性、價值與實踐三個維度上超越了現代性。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對現代性的超越彰顯出重大的世界歷史意義,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書寫了人類現代化理論的全新范式,為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以偉大實踐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 現代性;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全面完整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馬克思恩格斯在回應現代性這一時代課題中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而且為21世紀的現代性問題提供了時代方案。現有的研究中,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關注較多,而對中國式現代化超越現代性則關注較少。因此,在現代性批判視域中揭示中國式現代化對現代性的超越,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對現代性問題的當代回應
“現代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學術界至今未能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現代性卻有著明確的內涵。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2]可以看出,對于馬克思而言,“現代性的產生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為標志”。[3]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是現代性產生的標志,而且是現代性的核心,在馬克思的理解中,“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4]馬克思是從生產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社會的,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就是“資本乃構成現代世界的主導原則,亦即構成現代性之最基本的支柱之一”。[5]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現代性也就是由資本邏輯所規定的現代社會的總體特性”。[6]
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就成為了哲學關注的主題。為了回應現代性及其危機,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超越現代性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當下,現代性問題有了新的表現形式,“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7]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與困難,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時代方案。
(一)對現代性的探究是近代以來哲學的主題
“就現代性話語而言,從18世紀后期開始,現代性就已經成為‘哲學討論的主題。”[8]在馬克思之前,西方的思想家們已經展開對現代性的探討。在西方哲學史上,盧梭對現代性的批判影響深遠。“現代性的第一次危機出現在讓·雅克·盧梭的思想中。”[9]盧梭認為現代性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商業社會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在物質上和意志上的互相依賴,進而使每個人都成為他人的奴隸,盧梭認為化解現代性危機的方法是通過道德教育來完善人性。對現代性的探究在黑格爾哲學中達到了西方哲學的頂峰。黑格爾認為主體理性是現代性的核心特征,“現代世界的原則就是主體性的自由,也就是說,精神總體性中關鍵的方方面面都應得到充分的發揮”。[10]黑格爾認為,現代性危機體現為在主體性的原則下市民社會成了私人利益的戰場,黑格爾試圖以理性國家來消除現代性中存在的這種片面性與抽象性,進而完善現代性。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傳統西方哲學,在考察人類社會與歷史時始終堅持“邏輯范疇的預先存在”的思維范式,而對現代性問題的解決也需要訴諸純粹的思想領域,這最終導致其方案的失敗。
(二)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探究現代性問題的思想結晶
“馬克思是對現代性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的先驅者。”[11]馬克思指出,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西方觀念論哲學“認為世界是受觀念支配的,思想和概念是決定性的本原。”[12]這就導致在觀念論哲學看來,人類歷史在其本質上是由概念、思想發展推動的,概念、思想對歷史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進而把歷史歸結為思想史。馬克思揚棄了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入考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對現代性最為深刻的認識。不同于黑格爾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思想,“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角度對現代性作出解釋和展望的”。[13]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現代性最本質的特征,現代性發展的動力表現為資本對剩余價值無止境的追求,現代性的問題則表現為在資本追逐剩余價值過程中,資本把一切事物都商品化了,把一切關系都變成了純粹的商品關系,最終導致了主客的顛倒,人成了工具與奴隸。馬克思認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終將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超越現代性,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性問題的當代回應
從19世紀到21世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在此期間,資本主義本身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本形式的不同,但“資本作為現代性基本支柱的地位卻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14]與此同時,全球化使現代性從歐洲拓展到全世界,帶來了現代性的全球化,在這種背景下,現代性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現代性問題已成為我們時代一切問題圍繞著旋轉的那個樞軸,亦即全部問題所在的那個核心了”。[15]對于當今世界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展鴻溝不斷拉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冷戰思維陰魂不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16]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著眼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立足于中國現代化探索的寶貴經驗,針對當下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與深刻挑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解決現代性問題的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具有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它并未盲目簡單地套用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模式,而是充分尊重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立足于中國的文化淵源與歷史傳統,充分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實際與現實國情,在這種背景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人對21世紀的現代性問題的當代回應。
二、理性、價值與實踐:中國式現代化超越現代性的三重維度
中國式現代化有著科學的指導思想、體現人類關懷的價值追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道路,在理性、價值與實踐三個維度上實現了對現代性的超越。現代性的本質特征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構成現代社會的基礎和動力,也構成各種現代性現象的核心和靈魂”。[17]而中國式現代化則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18]
(一)中國式現代化以科學的指導思想實現了對現代性的理性超越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根基。馬克思主義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在馬克思之前,在西方占據主導地位的是以柏拉圖思想與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觀念論哲學。觀念論哲學從概念與思維去把握世界,其先驗預設了概念、思維優于物質、現實,試圖通過概念、思維將整個世界抽象化與普遍化,進而在思想層面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則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出發研究人類社會與歷史,認為生產是人類社會普遍行為,生產不僅僅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是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現實路徑。馬克思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剖析,呈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特殊規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歷史必然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在這種復雜的現實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既‘牢固堅守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方法原則,又‘反思重構中國和世界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19]
(二)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邏輯”取代“資本邏輯”,實現了對現代性的價值超越
“資本是現代世界的本質——根據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現代世界乃是以資本為原則的世界。”[20]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無止境地追求資本增殖,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于是整個社會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資本增殖,人類的一切價值都被資本增殖這個目標所取代,人徹底淪為資本增殖的工具,作為主體的人在客觀上陷入了被自己創造的客體即資本所奴役的狀態。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從根本上都可以歸結于資本主義全球擴張所導致的后果。資本為了追求增殖,在客觀上要求在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而這最終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問題,引起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中國式現代化則建立了新的倫理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21]中國式現代化始終重視人的實踐及其意義,認為人類的一切成果都是由人民在物質生產實踐創造的,人是一切發展的目的。由此,中國式現代化重新確立了作為主體的人的尊嚴與價值。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邏輯”取代了現代性的“資本邏輯”,不僅把人的發展作為推動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而且把實現人的價值、實現人民的幸福作為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從而實現了在價值層面對現代性的超越。
(三)中國式現代化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取代資本擴張、零和博弈,實現了對現代性的實踐超越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現代性實現自身的現實路徑。馬克思曾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的掠奪本質,即“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22]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資本家在國內剝削工人,在海外則進行奴隸貿易;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家在全世界通過軍事手段進行侵略,將發展中國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進而剝削與壓榨殖民地人民;在全球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將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納入全球化的生產體系之中,而發達國家則處于這個生產體系的中心,通過掌控全球生產體系來進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剝削。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方面以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實踐超越了現代性。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中充分立足于中國人口規模巨大這一現實情況,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讓全國人民整體實現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現人的價值,始終堅持以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現代化的價值旨歸;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注重物質生產,也重視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精神生產,立足于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與文化資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主張以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代替零和博弈。中國式現代化因此超越了現代性的實踐路徑。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對現代性的超越使之呈現出深刻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對現代性問題的當代解答,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人類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中超越了現代性,開辟了全新的現代化路徑,為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既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蘇聯的現代化道路,其超越了現代性,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新形態。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
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是19世紀的德國與世界,其方法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其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呈現了資本主義被共產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中國式現代化創新之處體現為: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上根植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偉大歷程;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始終以宏大的歷史視野認識現實問題,始終將中國的現代化歷程置于人類現代化發展中去認識和考察;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揭示了中國立足于本國國情與文化傳統進行現代化的客觀歷程,呈現了中國在進行現代化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客觀規律與實踐經驗;第四,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性地解決了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它一方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另一方面又根植于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還能夠吸收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化的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理論創新。
(二)中國式現代化書寫了現代化理論的全新范式,是人類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
眾所周知,在現有的關于現代化的理論中,西方的現代化理論居于主導地位,并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方的現代化理論雖然流派眾多,但其占主流的理論卻先驗預設了現代化過程中的“西方中心論”,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現代化理論對現代一詞也很少有明確的界說,而是把現代西方社會作為超時空的發展范式”。[23]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森斯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認為“現代社會只有一個體系,那就是以美國為領導的西方社會體系”。[24]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則是立足于中國現代化的實踐歷程,提出了對現代化的全新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在方法上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局限,它在經驗事實層面認為世界上確實存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式現代化并沒有在價值層面預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優”“劣”,而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平等地看待每個國家,認為國家的發展有先發與后發的區別,但是不存在優劣之分。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關于現代化的全新的經驗總結與理論概括,創造了現代化全新的理論范式。
(三)中國式現代化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徑選擇
自二戰以后,現代化被打上了西方化的標簽,現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一切好事都認作是現代的,特別是對現代和西方沒有加以區別”。[25]西方的道路被認為是唯一能夠實現現代化的道路。“現代社會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多方面的,都是西方社會”。[26]事實上,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意味著以西方的標準、規則與價值去同化其他文明。中國式現代化則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創新體現在其所蘊含的價值觀與方法論中:第一,尊重現代化的客觀規律。人類探索現代化的歷史證明,實現現代化是客觀的歷史事實,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尊重實現現代化客觀的規律;第二,尊重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具體國情。由于歷史與現實原因,世界上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發展差異,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尊重這些客觀事實,以客觀事實為基礎探索現代化具體方式;第三,尊重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是社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重視科學的指導思想,同樣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
(四)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生產實踐,也是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深刻實踐,在這一偉大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文明形態,不同于以資本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而是一種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具有三個特征:第一,具有科學的思想基礎。中國古代文明以儒家思想作為基礎,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文明形態是以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思想基礎,這一科學的思想基礎不僅意味著文明形態的理性特征,也是文明形態成熟的標志。第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建立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的,中華文明所孕育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科學技術、文化資源,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源泉、思想資源與精神支撐。第三,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過程始終包含著深度的世界交往與廣泛的文明交流,這就決定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是開放的、包容的,始終是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深入推進了世界歷史進程,而且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18]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0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4.
[3][13][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2.
[4][法]讓·利奧塔.后現代性與公正游戲——利奧塔訪談、書信錄[M].談瀛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7.
[5][14][15][20]吳曉明,鄒詩鵬主編.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性問題[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34,134,2,134.
[6]郗戈.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性:馬克思現代性思想與當代社會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69.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
[8][10][德]于爾根·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20.
[9][美]列奧·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M].彭剛,譯.三聯書店,2003:257.
[11][17]俞吾金.實踐與自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29,334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0.
[16][21]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2.
[19]韓慶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和歷史地位[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26(02):23.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64.
[23][2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00,31.
[25][26][美]西里爾·布萊克.比較現代化[M].楊豫,陳祖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53.
(作者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