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波榮
摘?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基于文化強國戰略的重大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拓展更新和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來的重大決策,是在文化遺產保護基礎之上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創新性提出的新型文化空間形態。大運河無錫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形成“兩園三帶十五點”建設方案,富有無錫特色的國家文化公園實施規劃已經初步形成。同時,必須看到遺產保護利用、文化挖掘深度、合作協同機制、文旅融合問題、居民利益保障等方面還存在挑戰。可以通過“保護—利用—管理—創新—造福”五大路徑,以更高層次的“國家性”保護、傳承和利用,打造“無錫運河”文化品牌公園,努力使其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江蘇典范”。
關鍵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探索
以中國大運河、長江等為代表的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首創的大型遺產保護新模式和文化展示新方式。2019年,基于文化強國、文旅融合和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我國提出國家文化公園概念,它創新性地融入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奮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時代訴求,飽含國家的歷史起源、民族精神與國家價值觀的滲透,是我國遺產話語在國際化交往和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創新性成果。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提出,“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部署,本文以大運河無錫段為例,展示大運河無錫段的歷史風貌、演進過程和時代風采,挖掘無錫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有益探索,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建設美麗江蘇、推動無錫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抓手,也為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探索。
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提出的背景
(一)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重大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的一部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被寄予厚望,依托大運河等重大歷史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大運河作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標志性文化符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共同的責任”,要求“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延續歷史文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文化強國戰略、建構國際話語、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過程中,大運河承載著不可替代的時代新使命。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和寶貴資源。作為中華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大運河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精神內核與歷史文化價值。它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延展空間,在引動交流融合中匯通著南北人文精神,從而使整個華夏文化呈現出豐富、多元、交融的格局。作為一條跨越時間維度、地理空間與文化荷載的超大體量遺產,大運河無疑是新時代集中打造中華文化標識、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更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提供了平臺,在強化參與者與地方的情感紐帶、培育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促進個體文化認同增強與文化自信提升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對于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和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拓展創新
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呈現國家形象的重要資產。近些年,國家文化遺產逐漸突破原有的狹隘保護觀,開始轉向整體性保護觀的確立,具體表現為:一是更強調國家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由原來的“就保護談保護”轉變為“大保護”觀的逐步確立。二是更強調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國家文化公園的提法體現了“物質—價值”的不可分割,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要素是文化,[1]文化是國家文化公園的本質屬性。[2]三是更強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統籌發展,將全方位保護、活態化傳承、可持續利用列入文化遺產管理的體制之中。[3]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理論的拓展創新對于我國實施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包括從更大的空間格局和環境背景、挖掘多元文化價值以及豐富文創業態等方面開展遺產保護工作。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國大運河縱貫南北(沿線8省市),是處于“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中原經濟區等國家重大倡議和發展戰略疊加的特殊區域。[4]它以占全國不足10%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超1/3 的人口,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經濟總量,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今天,它對中國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發揮運河沿線經濟發達、城鎮密集、文化繁榮的綜合優勢,統籌各級各類資源有序合理開發,加強沿線省市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深度融合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形成沿線城鄉聯動發展格局,為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層次推進開辟新空間、新路徑。
二、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現狀
無錫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出臺《大運河文化帶無錫段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進一步細化了“兩園三帶十五點”建設方案,明確了優化清名橋和惠山古鎮兩個核心展示園,構建“清名橋—南禪寺”“南禪寺—北倉門—運河公園”“望湖門—江尖公園”三個集中展示帶,打造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茂新面粉廠)、無錫商會遺址、東林書院、黃埠墩、民族音樂博物館、周懷民藏畫館、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小婁巷、接官亭弄、榮巷、北倉門蠶絲倉庫、業勤苑、西水墩、學前街 (錢鐘書故居、顧毓繡紀念館、張聞天故居、薛福成故居)、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等十五個特色展示點。[5]富有無錫特色的國家文化公園實施規劃已經形成。
(一)大運河自然風光帶的典范:清名橋水弄堂集中展示帶
無錫運河水弄堂,北起南禪寺,南至南水仙廟,長約1.8千米。大運河全長約1794千米,水弄堂恰好是其總長約千分之一,蘊含著千里挑一的意味,被譽為“千年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作為水弄堂主體部分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至今保持著清末民初路河并行的雙棋盤格局,被譽為運河文化的“露天活態博物館”。古運河清名橋歷史街區在打造集世界文化遺產、旅游休閑度假、文博藝術欣賞體驗等于一體的國際旅游街區率先發力,以保護、整治、復興為主線,優化運河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延續歷史文脈,使之成為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顯運河古韻風情、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文化街區。清名橋歷史街區是無錫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是人文與生態、歷史與現代、宜居與宜業的精品工程。
(二)運河園林藝術利用的代表:江南四大名園之一寄暢園
無錫的寄暢園是江南四大名園之一,也是中國十大古典名園中唯一一座山麓園林的代表。康乾南巡曾多次選中這里留宿,對其十分傾心。以山麓園林寄暢園為核心的惠山古鎮擁有著水軸、園林軸和祠堂軸的藝術骨架,在整合新建與保留建筑中,充分挖掘其孝悌文化內涵,突出“祠堂建設文化”特色。寄暢園秦氏家族于乾隆十一年將園中嘉樹堂改為雙孝祠,使這座園林與祠堂在精神上融為一體;坐落運河一側的惠山擁有大規模的祠堂,被視為運河沿岸百姓共同的精神家園、古代社會治理的縮影。現如今,惠山祠堂群中有許多孝子祠,堪稱運河一景。這些不僅孕育了無錫特有的江南水鄉人文特色——祠堂建筑文化特色,也是運河“孝悌文化”的重要見證,為大運河無錫段增添了一份至孝至悌的文化。
(三)運河工商文化遺產的范本:五大類工業遺產保護模式
無錫是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重要發祥地和現代鄉鎮企業主要誕生地,也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發軔地。無錫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大運河有密切關系,無錫的工業遺產大多集中在大運河附近,體現出數量多、門類齊、集中分布等特點。20世紀末,無錫開始采取措施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利用,將工業遺產的保護規劃和利用等納入了法治軌道,形成五大類開發保護模式:[6]工業文化主題博物館模式、綜合性文化商業中心模式、文化創意產業園模式、原址保護模式、休閑場所模式。無錫的五大工業遺產保護模式以“遺產+博物館”“遺產+產業園”等詮釋方式,既完整保留了倉庫原有結構和建筑風格,保存了城市文脈,又提升城市能級,使老建筑煥發新機,形成獨具韻味的工商文化氛圍,使工商文化歷久彌新。無錫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是人們認識中國工業、認識大運河、認識無錫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四)運河城市實景展示的例證:運河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園
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中國大運河中最早的運河文化公園之一,位于無錫古運河和新運河交匯處,是一個以米市碼頭為特色,集運河文化、工商文化、旅游觀光、生態綠化、教育普及、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城市文化公園。運河公園的設計與建設,遵循保護活化利用工業遺產的原則,保留和修繕清光緒年間建的儲業公會、1910年建的九豐面粉廠、1940年建的米業公所等歷史建筑,建造了運河牌坊、運河之門和反映無錫運河特色的“無錫運河、米市盛景圖”大型雕塑。公園利用原有廠房、倉庫,建設了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無錫書畫博物館等場館。近年來,運河公園內增加了咖啡館、餐館、茶館、兒童樂園等一批休閑設施,越來越多的市民來此休閑、品茗、娛樂,公園已經由景觀公園模式轉變為景觀公園+綜合物業模式。
三、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現存挑戰
(一)遺產保護問題:保護利用水平不高
大運河文化遺產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無錫運河沿線的老宅老院,存在私搭亂建、消防隱患、文物保存等問題;對古街文物古跡和遺址遺存的自發、自覺保護還不夠充分,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及時保護和修繕;運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周邊風貌缺乏整體性保護,大運河公園建設還處于現代景觀營造層面,只見樹木、不見歷史文化的現象是比較突出的問題;附載在大運河兩岸的書碼頭和戲碼頭,作為無錫古運河畔的活態文化遺產,其傳承土壤和技藝瀕臨消失,一些紙馬、錫繡、留青竹刻等民間工藝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
(二)價值挖掘問題:文化挖掘深度不夠
無錫大運河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在文化價值挖掘上存在闡釋力度不夠、隨意性提煉、景觀感知意義不夠等問題。各類文化生態資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部分優質資源長期被閑置;缺乏能夠引發感知聯想的文化載體,對“國家意義”和“民族意義”的精神特質闡釋不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園林化建設側重于純粹的現代景觀設計手法,缺乏標志性生態點位營造,對歷史上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缺乏深層次的展示和闡釋。
(三)協同管理問題:合作機制亟待加強
大運河遺產具有時空跨度大、分布范圍廣、遺產類型多樣等特點,使得它的管理更為復雜,涉及部門多、領域多、地區多。目前大運河的保護管理工作,協同管理機制亟待加強。現行遺產保護、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內容和政策措施存在沖突,工作目標、思路、步調難以形成大運河各類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合力。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雖然制定了地方專項,但因立法層次不高,可操作性不強,僅通過部門規章難以協調相關部門、厘清各自職責。
(四)文旅融合問題:同質碎片問題突出
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發展存在旅游產品同質化、文化展示單一化等現象,遺產地在內的國家文化公園缺乏新奇獨特、具有原真性的文化產品,多樣化文化體驗不足;除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和惠山古鎮,少有叫得響、傳得開的大運河特色文旅品牌,新型文旅業態培育不足;各地區文旅協同服務發展意識較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五)居民休閑問題:居民利益亟須保障
大運河作為活態文化遺產,和普通的自然生態保護地或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公園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和“人”的互動性。它兼具城市公園性質的遺產地點,更是具備生態綠地、休閑場所性質和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公共物品。但是現實生活中,因獨特旅游資源的開發往往忽視了大運河文化公園的休閑游憩功能。現行大運河法律法規體系中,未能表現出對大運河沿線及其周邊區域內居民和社區利益的關注。脫離這一“群眾基礎”,不利于大運河文化符號的構建和文化認同的培育。
四、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思考
建設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終究是為了推動大運河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增進社會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促進文化與生態城鄉建設的協同發展。在路徑構建上,遵循“保護—利用—管理—創新—造福”五大路徑,以更高層次的“國家性”保護、傳承和利用,打造“無錫運河”文化品牌公園,努力使其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江蘇典范”。
(一)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
要以規劃為綱要,圍繞大運河“兩園三帶十五點”重點項目點位,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區建設。要以保護為目的,加快推進大運河(無錫段)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開放運營,重點抓好鴻山、闔閭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面開展大運河遺產資源調查、認定,全面摸清底數,及時搶救保護一批有代表性的建筑遺存、村落民居,為城市留下更多大運河記憶。要以傳承為手段,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重視發揮非遺在傳揚無錫歷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努力推動非遺與時俱進、守正創新。要以利用為載體,對文化遺產不僅進行博物館式保護,還可以對特定文化空間進行微改造,增設社區美術館、藝術畫廊、創意書店、互動空間等,適度發展運河文化旅游特色生態產業。要以法律為準繩,以國家公權力保障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國家”屬性,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注重法律間銜接一致,推動相關配套政策出臺,共同服務于國家文化公園法制化和規范化建設。
(二)堅持文化引領、價值主導
要以運河為“根”,挖掘運河文化。在守護與傳承大運河無錫段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空間機理的基礎上,全面系統的從歷史文化遺跡、古籍文獻和歷史檔案中挖掘、梳理文化資源,并與時代元素相結合,傳承提煉大運河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要以運河為“媒”,彰顯運河品牌。串聯城市文脈,進一步整合沿線旅游景區、名人故居、商業街區、文創園區等各類資源,綜合運用運河風貌、傳統民居、生活美學、生產場景,打造名人故居游、運河古鎮游、工業遺存游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線,引育文化旅游方面的品牌載體、品牌活動、品牌項目,構建運河名城的文旅品牌體系。要以運河為“魂”,講好無錫故事。結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以及江南文脈論壇等,聯合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民間學術團體等,形成范圍更廣、水平更高的運河智庫,發揮好一批長期在本市黨政機關、文旅一線工作的本土型、實踐型專家學者的作用,積極吸收采納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意見建議。
(三)堅持總體設計,統籌規劃
要形成科學的投資方向。建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統籌評估委員會,對各地擬建的特色、重點項目進行前期綜合評估,構建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運河文化廊道或文化產業園區。要完善統籌聯動機制。在組織管理、政策扶持、投入保障等方面加強系統謀劃、協調配合,進一步理順工作層面推進機制。要有權責分明的管理機構。建立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班,準確定位保護與管理職能,實體化組織推進相關工作,保障組織協調、研究策劃、督促檢查職責落地見效。要加強監督考核。將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市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建立健全督查督辦、協調會辦、信息通報、問責追責等推進機制。
(四)堅持創新發展、精品文旅
要推進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模式。通過“文化+科技”,抓住建設數字大運河、智慧大運河的機遇,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數據化與智慧化;通過“文化+工業”,進一步盤活工業遺產、鄉土建筑等存量載體,打造更多高品質、有影響的文化創業集聚區;通過“文化+非遺”,定期舉辦燈會、龍舟競渡、搖櫓游覽等活動,穿插吳歌、錫劇、俚曲、宣卷等表演,將岸上“看”和水上“玩”相糅合。要延長運河文化產業鏈。通過豐富市場主體構成,壯大文旅業務、互聯網產品開發、推廣營銷等主體力量,夯實產業融合基礎和動能,通過組建文化設計、技術制造、傳播推廣等上下游企業參與的聯盟,促進出版、設計、影視、康養、音樂、科創等各類文化創意企業的內涵式發展,推動大運河文化產業鏈從“泛娛樂”到“新文創”轉變。要提煉無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新標識。除了運河水弄堂、清名橋等傳統運河標識外,北塘碼頭、工業遺產、伯瀆河等也沉淀著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都是具有鮮明城市記憶的文化標識。
(五)堅持以人為本、還河于民
要保障居民發展權益。兼顧本地居民生活和游客服務需要,完善居民生活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教育、衛生養老、體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人居環境。要構建多層次的運河遺產展示體系和講解體系。通過優化體驗功能、完善服務設施為文化活化提供親和力的公共文化空間,使建設國家文化公園與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居民文化自豪感形成良性循環。[7]要推動居民參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參與文化遺產傳承、參與大運河遺產文化宣傳等方式,加強居民參與運河保護的過程中,將保護運河的理念、意識植根于城市文化之中,形成全民共有、全面共建、全面共享的格局。
參考文獻:
[1]趙云,趙榮.中國國家文化公園價值研究:實現過程與評估框架[J].東南文化,2020(04):6-12+190-191.
[2]李飛,鄒統釬.論國家文化公園:邏輯、源流、意蘊[J].旅游學刊,2021,36(01):14-26.
[3]徐龍建.江蘇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路徑研究[J].江南論壇,2022(11):14-17.
[4]周泓洋,王粟,周揚.大運河文化的多維價值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J].中國名城,2022,36(07):11-16.
[5]孫志亮.保護傳承利用 中國大運河[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198.
[6]劉娜,許沁喬.城市特色文化視角下無錫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29):116-119.
[7]梅耀林,姚秀利,劉小釗.文化價值視角下的國家文化公園認知探析——基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實踐的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21(07):7-11.
本文系2023年度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無錫深入推進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編號WXSK23-A-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