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勇
2019年10月以來,寧波市緊緊圍繞國家、省、市重大部署,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大力實施《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加快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監管系統建設,打造“分級管理、數據互聯、過程上鏈、統一智治”的垃圾分類治理寧波模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全品類、全過程、全智治”監管,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圖1)。

圖1 寧波市生活垃圾服務監管系統
一是根據《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要求,通過投放全品類智能箱和升級原有垃圾投放設施,推廣無接觸、無人值守垃圾投放監管新模式。同時,配備視頻監控+重量傳感器,適時監控投放和箱體內部裝載情況,對違規投放行為和達到滿載標準會觸發系統預警,并及時開啟處置流程,最大程度減少人工干預頻次,減少作業車輛出動車次,有效減少車輛碳排放,節約收運作業人員時間、提升收運效率。二是以“兩網融合”為契機,實現將智能垃圾箱、回收網點、收運處置體系有效融合,打造再生資源無人數字化回收新模式,提供一鍵上門、快捷便民服務。用戶通過在線下單、電話預約的方式即可方便快捷地享受運輸企業的上門優質服務。
一是通過對收運路線的預先科學規劃,收運車輛司機可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實時查看當日收運任務的具體時間和線路,按照規劃的時間和順序依次收運,實現生活垃圾“公交式”的定時定點收運。通過車輛GPS定位、AI攝像頭、車輛“白名單”、電子圍欄等監管技術手段,實現對收運車輛的全方位管理。二是通過轉運站過磅系統,實時接入卸貨車輛、司機信息、入區時間、卸貨類型、卸貨重量(皮重、毛重、凈重)、出區時間等數據信息,形成卸貨單,并支持與收運訂單的聯查。同時,結合后臺預警規則形成聯動,當源頭收運垃圾重量與轉運站入站地磅重量數據差值超過閾值時,自動生成預警事件。
一是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廠區各項環境指標是否存在異常,并就異常數據分等級分別進行預警,預防和控制末端處置過程對周邊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二是在處置監管中,基于對各處置廠日設計處理量和過磅垃圾重量等的對比分析,通過全流程作業采集數據與基礎信息判斷末端處置的負載能力,結合后臺預警規則自動預警。三是統一規范各廠處置垃圾類型、來源區劃,按照統一標準傳輸地磅數據,實現上傳數據可溯源、可統計、可對比、可分析。四是推動非居民收費,靈活利用市場杠桿。完善非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公平公正智能化計量收費體系,逐步實現非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全覆蓋。以市場杠桿為手段,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原則,以垃圾產生源頭為目標,從而達到有效源頭減量的目的。
為破解生活垃圾收運不及時、不規范,收運路線隨意改變等問題,寧波市鄞州區探索生活垃圾收運的數字賦能,于2021年率先建立智慧收運監管體系。這一體系開辟了96條智慧收運線路,對環衛管理所涉及的人、車、物、事進行全過程實時管理,實現了生活垃圾收運的點對點打卡、實時化監督和全民化參與,生活垃圾收運邁入“數智治理”新階段。

鄞州區姜山再生資源分揀中心。作者提供
一是“跟車式”數據采集。“一車一線”,采集每個收運點位的收運時間、照片、衛星定位和實際桶數,形成精準的數據庫,打造體系“大腦”。二是“公交化”收運線路。制作“一站一碼”,一碼涵蓋桶數、到站時間、分類質量等多種數據,形成點位“身份證”,確保各點位“設置規范、線路明晰”。三是“地圖式”全域監管。收運點位以地圖模式全方位展示、24小時實時監測、數據比對分析,實現“一網統管”。
一是加強部門行業指導。印發《鄞州區生活垃圾“公交化”收運規范》,分批對各街道、社區、物業以及收運單位組織專業培訓。二是規范收運單位操作。嚴格落實“定人、定車、定線、定時”四定原則,督促收運單位根據“公交化”路線依次先作業、后打卡,做到點對點打卡。三是壓實社區、物業職責。社區、物業依托智慧收運系統,預估收運車輛到達時間,合理把控垃圾桶歸集時間,最大限度減少垃圾桶滯留馬路時間。
一是強化方案論證。多方調研,反復論證,形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總體框架、監管系統、垃圾預約系統、車輛智能實時監管系統等設計,提升智慧收運工作科學性。二是深化數字賦能。依托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站點二維碼技術、車輛北斗定位,進行全過程實時管理,提高環衛作業質量。三是大力監管考核。制定《鄞州區智慧收運考核細則》,線上線下結合,智能人工結合,堵住管理漏洞,有效避免收運不及時、不規范等問題。
“搭把手”智慧一體化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是寧波供銷集團和寧波富邦(控股)集團聯合打造的新型生活垃圾回收模式,由寧波供銷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主體實施。該體系由一體化的前端服務網絡、智能化的物流快速清運中轉、集約化的綜合分揀集散中心、信息化的大數據服務管理和規范統一的運營管理體系五大板塊構成,全市統一布點,通過物聯網、車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AI識別等技術運用,打造全品類回收、分揀、運輸、循環利用“一條龍”服務體系,輻射范圍涵蓋寧波中心城區及周邊5個區縣(市),有效發揮“一體化+公共服務”屬性,形成全產業鏈回收模式。
為滿足城鄉差異化分類需求,實現全品類、全區域、一體化回收,“搭把手”模式在垃圾分類前端配備了三類回收設施,便民利民、回收模式多樣化。一是“智能回收站”,采用24小時全天候服務的智能回收設備分類回收多種小件可回收物,操作便捷,自動稱重計價,可提取現金。二是“人工回收站”,利用“社區再生資源規劃用房”或廢舊集裝箱改建的“集裝箱式回收站”,實現“人工+智能”的回收服務。三是“物流回收”,采用智慧物流回收車進行定時定點上門回收服務。

寧波市建筑垃圾監管服務信息系統。作者提供
“搭把手”回收網點擁有滿倉預警功能,回收清運采用統一標識的密閉型回收車輛、裝載智能管理系統,數字化賦能,實現平臺自動派單、車輛就近接單、物流線路優化等功能,有效降低清運成本、提高清運效率和效益。
充分考慮地域空間管理,每個區縣(市)配套建設綜合分揀中心,源頭精細化分類投售的可回收物通過智慧物流運送至區域配套分揀中心,進行精細化分類打包后直接送至終端利用工廠,以專業化流程和規范化管控打通居民等產生端與回收端、物流清運端之間的信息化連接,實現全產業鏈融合。
緊密結合數字化改革,以“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程、一艙點到底”為監管理念,以“三級聯動”(市、區縣、街鎮)為框架,以“五大功能”(全程監管、實時報警、精準服務、高效執法、智慧決策)為重點,以多跨智治(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為基準,實施全方位系統重塑,形成行業審批監管服務執法“一件事”“一張網”,打造工地源頭、運輸路線、消納場地的“兩點一線”全程實時監控、閉環管理新機制,全面提升行業監管效率,為城市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建筑垃圾監管服務應用系統通過“三個專項區域”(行業監管區域、處置信息區域、處置方式區域)、“四個有效觀察”(監管對象、行政許可、作業動態、行業分析),實現建筑垃圾行業家底“一網清”。
推動建筑垃圾監管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建立建筑垃圾處置全過程監管機制,出臺浙江省首個建筑垃圾運輸管理規范地方標準,統一接入標準,實時采集車輛牌照、運土量、運行軌跡等數據,智能分析車輛、工地、路線、處置場地等信息,實現運輸全過程動態跟蹤、處置全方位實時監控、執法全天候在線跟進。同時利用小程序、浙政釘、移動執法終端等渠道實時推送至綜合執法、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門,經核實反饋后形成閉環管理。
圍繞建筑垃圾監管服務核心任務,融合“兩點一線”監管過程各要素,打通跨部門跨領域數據瓶頸,對接相關部門10多個數據接口,減少信息數據填報17項,提高服務效率50%以上,實現施工許可、超載超限、信用評價等多部門數據共享,構建監管執法、服務企業、精準治理各業務模塊相互聯接和耦合的全周期閉環管理機制,實現建筑垃圾處置“一網通管”“全民共管”。
依托大數據分析,建立各業務主體與對象的智能畫像,通過不同元素畫像的索引關聯,實現數據的鉆取和關聯,為行業發展、監管執法、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系統打通渣土處置市場、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等各環節,實行運輸處置備案核準制;通過對產消兩端和運輸車輛監控、預警報警、區域查車等手段的綜合應用,實現“兩點一線”的在線監管;通過對陸海消納場地處置能力和狀況的全天候監控和實時動態分析,全面優化建筑垃圾末端處理。

生活垃圾管理系統。作者提供
一是通過“一站一碼”模式規范收運流程、健全收運體系、暢通市民參與渠道。收運“規范化”,收運一個打卡一個亮燈一個,有效避免收運漏站現象。二是垃圾智慧收運“一網統管”將業務、車輛、人員等收運各要素統籌到一個平臺管理,有力推進整體工作,以達到監管調度靈活有序、收運任務按需下達、人員考核多維科學的目的。三是借助智慧收運體系極大程度上便利了各項行動的開展,高效推進了環境整治。通過建立統一信息管理系統,遏制環衛作業車輛私拉亂運和混裝現象。對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單位,拒絕收運,有效改善收集點位環境。收運員對垃圾分類質量不合格情況進行拍照取證,上傳至監管平臺,同步告知垃圾分類管理單位落實整治。
一是 “搭把手”平臺實行有償投售的運營模式,有效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提升居民分類投售的體驗感和積極性。差別化的場景服務保障了居民投售的便利性,并通過智能化追溯管理靶向處理異常分類情況,提高居民精細化分類水平。對低值生活垃圾、居民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的回收清運兜底服務強化了“便民利民”的公益屬性。二是全面實行數字化布局,通過設備、物流及配套設施的實時數據,在后臺建立起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系統。“搭把手”智慧化平臺自帶稱重系統、計價系統和結算系統,讓居民在投遞的時候自動、即時結算,大大提高了投遞結算效率。三是 “搭把手”通過平臺搭建和運營,在保障再生資源體系運營的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協同效率,開通大件垃圾、建筑裝潢垃圾的預約回收服務,開展廚余垃圾AI精準識別分類,融合接入電商銷售、體彩銷售,并利用“搭把手回收”微信公眾號、分揀中心實地體驗等構建了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一站式服務和宣傳教育平臺。
一是構建分類智慧平臺。打造、建立“全品類、全區域、一體化+公共服務”的創新型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通過采用互聯網+物聯網結合的智慧化設備,運用車載定位、大數據、視頻分析、重量傳感器、AI圖形識別技術、區塊鏈記賬等技術,從垃圾投放、收運到處置實現全過程監管,并對收運企業、物業企業等相關企業的統一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加強管理部門行業監督管理。
二是推進數據共建共享。以多跨場景應用為重要抓手,努力打破部門業務壁壘,推動業務數據共建共享。通過實時查詢、核準登記信息、監控車輛運行軌跡、廠站現場實時視頻等,針對違規、異常情況及時發起預/報警信息,一鍵轉發屬地執法部門,進行執法派單,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場景聯動。
三是落實整改閉環管理。通過市區兩級管理部門聯動,打造分級管理、數據互聯、過程上鏈、統一智治的生活垃圾智慧管理體系,將全品類生活垃圾納入統籌監管,強化信息收集、分析、評估及預警功能,積極運用“閉環管理”的理念,推動垃圾分類行業制度重構、流程再造、系統重塑,形成具有行業應用引領示范效應的成果。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