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亭
青島市作為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以低碳發展作為著力點,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作為戰略宗旨,以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灣區城市。
近年來,青島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27個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72個綠色設計產品入選國家綠色制造名單,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培育形成了海水淡化、廢舊家電拆解回收、城市建筑垃圾再回用等特色產業,率先建設了家電再循環產業大數據系統平臺和泛能源大數據系統平臺,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2021年,青島全市發電量188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發電量33.3億千瓦時,占比17.7%,同比增長22.1%;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47%;垃圾焚燒發電量同比增長12.7%。青島市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工業、電力熱力生產、交通和建筑行業,其中工業領域碳排放量最高,達到3095萬噸,占全市碳排放總量的47.7%,而工業產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27.5%。
根據《中國雙碳大數據指數白皮書(2022年)》的分類,我國主要城市“雙碳”發展水平、“雙碳”發展進展劃分為四類,其中青島市在我國居于二類城市之列。
1.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一是風能資源。青島市較適合建設風電場的區域面積約1260平方千米,約占全市區域面積的12%。風能資源較豐富區域主要分布于即墨區、西海岸新區、黃島區和膠州市的近海陸域、海島和淺海。可利用風資源儲量約13050兆瓦。其中,近海陸域可利用風資源儲量約2475兆瓦,山區和丘陵可利用風資源儲量約3450兆瓦,海島和淺海可利用風資源儲量約7125兆瓦。二是太陽能資源。因處中緯度地區,年日照時數不太高,約為25260小時,年均日照百分率為53%,但以3—6月和8—10月,即春、秋兩季日照最多,以夏季光照強度最強。年輻射為121.4千卡/平方厘米。如果能加以合理利用,將是一筆巨大的能量源泉。三是生物質能源。青島市秸稈可利用總量為360萬噸,綜合利用率為80%左右。生物質綜合利用的“生物質爐”已經開展試點,秸稈氣化(熱化學法)項目也有了較快發展,秸稈氣化站陸續投入使用。農村戶用沼氣(微生物法)得到了迅速發展,戶用沼氣池技術已經成熟,年產氣100萬立方米以上。四是海洋能源。青島市海岸線全長843千米(包括島嶼),海洋能資源豐富。在海洋能應用方面,除推廣海水源熱泵的應用外,波浪能發電也開始進入試點探索階段。
2.氫能產業發展潛力大。青島市化工產業副產氫資源較為豐富,擁有西海岸董家口和平度新河兩大化工產業園區。其中,董家口化工園區內集聚了海灣化學、金能科技等為代表的可貢獻副產氫化工企業,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隨著中科院青能所、山東能源研究院等創新主體相繼落戶,科研機構持續圍繞工業副產制氫、電解水制氫等領域展開創新探索,美錦新能源、康普瑞斯等創新主體加速加氫站建設進程,氫燃料電池車示范應用加快推進,氫能將成為青島市先進能源領域的重要突破口。
3.低碳技術已積極推進。青島市在海洋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有大量人才參與新能源的技術研發,為新能源技術創新提供了支持,正在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配套企業為基礎、專業化分工為紐帶、技術創新和科研人才為支撐的低碳產業集群。青島啤酒集團首創“碳閉環”管理模式,回收二氧化碳的純度達到99.995%。青島綠帆再生建材公司開展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已率先實現部分氫能燃料電池港口機械、物流運輸。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發成功國內首列氫能有軌電車等。

青島市海濱市容。攝影:韓加君
1.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傳統能源消費比重高。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仍然高達68.8%;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為17.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能源需求對外依賴大,騰挪空間小。青島市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十四五”期間由山東省內分配的工業項目的能耗增量指標不超過400萬噸標準煤,僅董家口化工產業園區重大項目能耗就需要500萬噸標準煤,冗余度很低。在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工業經濟依然是青島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
3.新能源與新節能設備的生產和推廣應用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在大型風力發電裝備制造技術、海上風電技術、太陽能光電技術、潮汐能開發技術、碳捕捉與回收技術等方面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大部分的海洋能還只是在試驗階段,并沒有形成產業。
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現碳達峰行動”精神,可將青島達到“雙碳”目標的主要路徑分為碳達峰、低碳發展、趨零排放、碳中和四個階段。
碳達峰階段(當前—2030年)抓住碳達峰之前的窗口期,利用國家、山東省在重大項目用能方面“開口子”的可能機遇,盡量爭取省里掌握的2000多萬噸能耗指標中多分配給青島市額度,使更多項目在2030年前建成達產。
低碳發展階段(2030—2045年)逐步實現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從高碳產業轉向低碳產業、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從高碳社會轉向低碳社會,實現碳排放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成為一次能源的主力軍,基本實現低碳產業經濟社會體系。
趨零排放階段(2045—2060年)實現主要產業特別是能源碳排放趨于零,碳匯技術趨于成熟,基本實現綠色工業革命。
碳中和階段(2060年以后)基本建成零碳產業、零碳經濟、零碳社會。
1.著力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
一是光伏發電方面,探索海上漂浮式光伏和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發電;發展漁光互補、農光互補、風光儲多能互補等“光伏+”項目示范;繼續擴大陸上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
二是風電方面,充分利用深遠海風電資源豐富和風電裝備配套企業力量雄厚的優勢,探索布局深遠海風力發電項目。
三是生物質能方面,重點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熱)工程、垃圾焚燒發電、秸稈發電等能源生態模式項目。
2.把氫能發展成為除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之外重要的能源品類,完善氫能產業鏈,推進“東方氫島”發展戰略。以“技術突破,全鏈發展”為主線,提升制氫、儲運等關鍵環節技術能力,拓展場景應用示范,加速健全氫能產業生態,加快推進“東方氫島”發展戰略。
加速美錦氫能科技園等重大項目落地,推進商用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生產線、燃料電池高性能電堆自動化生產線建設。在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開展燃料電池港口機械、物流運輸和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應用,打造中國“氫港”。支持中車四方公司加快發展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選擇部分新建軌道交通項目試點燃料電池列車運行。
依托青島煉化、金能科技開發氫氣提純與回收技術,把董家口和平度新河兩大化工產業園區培育成為“一南一北”制氫基地。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促進氫能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協調發展。建設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支持康普銳斯等企業發展加氫站用壓縮機等核心裝備,提升氫氣安全高效供應能力。
3.以能效提升和降低碳排放為根本,緊抓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推進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重點能耗行業節能減排。持續推進清潔生產,開展綠色制造和綠色工廠建設。推廣智慧節能技術、先進綠色制造工藝技術裝備,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利用中石油泰安—青島—威海天然氣管網和董家口LNG接收站的資源優勢,建立天然氣調峰儲備站,加大天然氣在能源消耗總量尤其是在電力熱力以及工業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鼓勵發展縣域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規模化生物質天然氣。
4.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將技術創新作為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關鍵因素,釋放綠色低碳發展的巨大潛力。
設立工業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基金,加大對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的研發支持力度,對取得技術成果、形成技術規范、引進技術并應用的工業企業進行獎勵和扶持,加快在同行業中的推廣。
爭取在電子信息、機車制造、風力發電設備、造船與海洋工程等產業領域率先形成低碳化技術體系與低碳標準。推進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通信基站電池、不間斷電源(UPS)等分散電池資源的能源互聯網管控和儲能化應用。
5.加強低碳園區的建設,將其作為低碳技術、產品、服務、管理、投資方式的試驗田,在“雙碳”戰略中發揮示范作用。
合理規劃和布局產業園區的商務和生活配套設施,使園區與周邊環境形成共生互補的城市形態和宜居宜業的良好氛圍。要求進駐低碳產業園的企業具有先進的低碳技術,并通過協同對其他企業落后的生產技術進行綠色低碳改造;強調通過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循環利用廢物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重點建設以城市礦山資源利用、新能源開發與利用、新能源設備研發與制造、循環經濟、碳回收與利用等產業為主體,以協同進化為特征的低碳產業園區。
6.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完善“雙碳”戰略政策體系,營造共同建設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氛圍。
加強碳匯林業、生態公益林建設,推進荒山綠化,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增加森林面積和質量,增強森林碳匯功能。保護濱海濕地,加強海洋碳匯,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確立科學合理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并將減排任務分配到所轄行政區及重點企業。完善政府部門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權重。開展碳積分、碳普惠、碳幣、碳信用卡、碳足跡管理等制度探索,激發各類主體主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內生動力。
(責任編輯:趙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