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要:文章以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唐山音樂文化傳承面臨的挑戰,探討文旅融合的促進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作用。文中提出了開展音樂文化節目活動、開發音樂文化主題公園類產品、構建文創音樂空間等策略,以促進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重塑與復興。本研究試圖探討如何運用文旅融合方式創新性地弘揚和延續地域音樂文化,這不但有利于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也可以發揮文創在產業振興中的作用,為唐山地區乃至河北省的文創經濟發展提供創新思路。
關鍵詞:唐山地域音樂;文化傳承;文旅融合
一、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現狀分析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東部,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城市。唐山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其中包括了音樂文化。唐山地域音樂文化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首先,唐山地區的民間音樂形式豐富多彩,包括民歌、秧歌、花鼓戲等。這些傳統音樂形式在唐山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承和發展,成為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唐山地區的民間音樂也深受國內外游客的喜愛,成為了唐山市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其次,唐山地區的戲曲文化也是其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山是河北梆子的發源地之一,這種地方戲曲在中國北方地區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此外,唐山地區還有京劇、評劇等多種戲曲表演形式,為當地的音樂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后,唐山地區的現代音樂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近年來,唐山市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家和音樂團體,他們在國內外的音樂比賽中屢獲佳績,為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唐山地域音樂文化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領域,它不斷地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和參與。未來,隨著唐山市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唐山地域音樂文化必將呈現出更加繁榮的局面。
(一)獨具特色的民間曲調與聲樂
唐山民間音樂特別著稱于其獨特的曲調和旋律,尤其是評劇、樂亭大鼓、皮影戲及唐劇中的聲樂曲調,體現出極為個性的地方色彩:
1. 評劇:評劇起源于清朝晚期的冀東地區,是一種融合了說、唱、做、打等多種表演形式的戲曲。評劇曲調高亢悠揚,以表現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節為主。其中,“紅衣女” 是評劇中著名的唱段,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感人的劇情著稱。
2.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源于明朝,流行于唐縣等地。其唱腔通俗清新,富有民間氣息。代表性的樂章有“三十六拍子”,這種特殊的節奏和韻律為樂亭大鼓增色不少。
3. 皮影戲:皮影戲是一種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或紙板剪裁成各種形狀的人像進行表演的藝術形式。其唱腔獨特,如“小青花”等唱段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皮影戲在唐山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4. 唐劇:唐劇是一種源于唐山地區的傳統戲曲,具有濃厚的北方風格。唐劇的旋律流暢陶然,別具匠心,不斷創新和豐富唱段,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
總之,唐山民間音樂的獨特曲調和聲樂特色構成了這一地域音樂文化的最主要符號,充分展示了唐山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二)代表性的樂器器型及演奏特點
唐山地區有許多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和器型。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及其演奏特點:
1. 一弦子(二胡):一弦子是一種撥弦樂器,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唐山、秦皇島等地。它有兩根弦,通常用弓拉奏。一弦子的音色柔和悠揚,適合表現悲歡離合的情感。
2. 二弦子:二弦子與一弦子類似,也是一種撥弦樂器,但有三根弦。它的音色更加豐富,可以演奏出更多樣的旋律。
3. 琵琶:琵琶是一種彈撥樂器,起源于漢代,流行于唐山、秦皇島等地。它的音色清脆悅耳,既能演奏高亢激昂的曲目,也能演繹優美抒情的樂曲。
4. 嗩吶:嗩吶是一種雙簧管氣鳴樂器,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唐山、秦皇島等地。它的音色渾厚、富有激情,常用來表現豪邁激昂的場景。
5. 大鼓:大鼓是一種敲擊樂器,常見于樂亭大鼓等地方戲曲中。它的節奏鮮明有力,能夠為表演增色添彩。
6. 小鼓:小鼓是一種輕便的敲擊樂器,常用于伴奏演唱或作為節奏的基礎。它的音色明亮活潑,為表演增添生動色彩。
這些傳統樂器和器型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完整的民間樂曲系統,反映了唐山地區獨特的民間音樂風格。
二、唐山地域音樂文化悠久的歷史內涵與文化積淀
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冀東三支花” 與唐劇更是歷史悠久,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文化積淀,代表著當地特殊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
“冀東三支花”在中國河北地區廣泛流行,常以評劇,皮影,樂亭大鼓這三種形式展現河北的文藝內容,屬于中國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國際上也有廣泛的影響。
這三種音樂形式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也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時,冀東三支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一)(評劇)
中國第二大的劇種“評劇”,起源于清朝晚期,后在九零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等,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是一種以唱、念、做、打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曲形式,民間最早的叫法是“蹦蹦戲”、“落子戲”,民間也有叫“平腔梆子” 戲,現代簡稱平戲,一直到我國1935年,正式更名為“評劇”。在1910年,通過吸收以成兆才為首的蹦蹦戲藝人和河北省東部灤州一帶的對口“蓮花落”、東北地區的二人轉的音樂和劇目以及部分京劇、皮影、大鼓等的音樂和表演藝術,使用河北梆子樂器做為評劇的伴奏,評劇這一新興的戲曲聲腔劇種最終出現雛形,并在后面不斷的實踐演唱中不斷地進步和完善。它在唐山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同時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一種娛樂方式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二)皮影
唐山皮影又叫灤州影、樂亭影等,因最早起源于我國河北冀東地區的灤州,因此有此別名,也是我國皮影戲中影響力較大的種類之一,一場精彩的唐山皮影戲與操作演員的經驗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操縱演員有兩人,即“上線” 和“下線”。一起完成,支配影人動作的桿子有3根,分別叫“主桿”和“手桿”。在正式演出時,操作演員通常會采用拿、貼、打、拉、唱五種分工,因此,皮影戲也有“七忙八閑” 之說。現在我國現有的唐山皮影戲的劇本至少500多部。其中“連臺本” 約130多部,單本劇也很多。有《五鋒會》 《二度梅》《青云劍》 等享譽全國的劇目。在唐山皮影的演出中,操作演員常以樂亭方言為演出常用語言,以唱功見長,風格獨特,為板腔體。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涼調、悲調、游陰調、還陽調和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趕七等。在演出中的皮影要有專人制作,時間之長,工藝之復雜,光皮影的雕刻就需要經過刮皮漿皮、拓樣雕刻、著色涂油、拼釘裝桿等多個步驟,耗費時間非常長。在刀口和上色是也是最能體現雕刻藝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為生、小、大、鬢、丑等。
(三)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是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廣泛流傳于冀東、京、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樂亭大鼓演出時,會有一名演員擊鼓板站立進行說唱,演出伴奏由專門持三弦等樂器進行奏樂。樂亭大鼓最早在1850年前后我國溫榮先生創立于河北樂亭縣,曾與評戲、 唐山皮影并稱 “ 冀東民間藝術的三朵花”。樂亭大鼓自形成以來,其唱腔音樂為板腔體,曲調豐富多變,演唱傳度高,深受基層民眾的喜愛,因此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樂亭大鼓演出內容豐富,唱詞多有靈動儒雅之氣,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頗高的文學造詣。除有完整的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外,并有上字調和凡字調兩種不同調性的往復轉換,板式變化十分靈活,充滿了樂亭獨特的地域風情。并在2006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唐劇
唐劇創始于1960年,實在繼承和發展冀東皮影的音樂、唱腔藝術的基礎上,運用和借鑒京劇和其他劇種的表演形式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她曲調優美,韻味獨特,板式豐富完整,聲腔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冀東和東北各地有濃厚的群眾基礎。
總之,冀東三支花與唐劇作為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面臨的傳承挑戰
唐山地域音樂文化存在喪失的現實,如民間曲調已不再青睞、樂器演奏者日益老化等問題。唐山城市化進程也影響民間藝術發展,面臨著轉型與傳承的新挑戰。
(一)人才老齡化。
傳統音樂演奏者和民間藝人年齡較大,年輕一代對他們的興趣不高,導致了人才的流失和傳承的斷層。
(二)聽眾群體萎縮。
由于現代流行音樂的興起和網絡音樂的普及,很多年輕人對傳統的唐山地域音樂不再感興趣,導致文化傳承者的數量逐漸減少。這也導致了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播受到了限制。
(三)經濟環境不利。
許多傳統音樂表演者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和保障,難以維持生計,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創作和表演熱情
(四)城市化進程影響深遠。
隨著城市化的逐步推進,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唐山地域音樂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在不斷改變,傳統的音樂環境和社區聯系不斷削弱,這對其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五)政府支持不足。
傳統藝術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和政策支持,難以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生存。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市場支持,很多唐山地域音樂人無法進行創作和創新。
所以,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確實需要尋求“復興”之路,既要加強自我傳承,也要與時俱進,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播與推廣以吸引更多聽眾。這需要整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包括政府、企業、民間組織以及民眾自身。只有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唐山地域音樂文化才能更加廣泛地傳播下去,為構建地方文化給予新的思路。許多措施都需要采取,而傳承與創新并重是關鍵。
三、文旅融合促進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文旅融合可以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提升文化認知度和影響力。
通過開展音樂文化節目活動、開發文化主題公園類產品等方式,可以將唐山地域音樂文化以互動形式傳播到社會大眾,提高社會對這一特色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二)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構建文創音樂空間的理念與實踐,可以吸引更多創意人才和投資,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為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
(三)增加經濟效益。
開發以音樂為主題的餐飲、購物、娛樂等產品,可以讓游客在體驗音樂的同時享受其衍生產品,來開拓這一文化的商業價值。此外,文創音樂空間的建設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觀眾,增加當地的旅游收入和經濟效益。
總之,文旅融合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揮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僅可以實現傳承,還可以激發其商業價值和提升效益。這將有利于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復興與發展。
四、策略實施路徑構想
(一)文化節目活動策劃與運作方案
1. 在每年舉辦的文化藝術節中,可以考慮加入一些互動環節,例如觀眾參與式的演出、音樂創作比賽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2. 除了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解說與解讀外,也可以邀請當地的音樂愛好者或音樂家進行現場演奏和分享,讓觀眾更加親近和了解唐山地域音樂文化。
3. 在推廣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和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增加活動的曝光率和影響力。
(二)主題公園類產品的市場定位與運營方向
1. 針對年輕一代的審美喜好和消費能力,可以考慮將主題公園設計成現代化、時尚化、科技化的風格,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體驗。
2. 在產品設計中可以融入更多的互動元素,例如音樂游戲、音樂挑戰等,提高產品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3.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和收入增長,可以定期更新產品內容和形式,引入新的音樂元素和文化元素,保持產品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三)文創音樂空間的設計框架與運營模式
1. 在建設多元的文化展演空間和平臺時,需要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例如為老年人提供安靜的音樂欣賞場所,為年輕人提供更具活力的音樂表演場所。
2. 在商業業態上,可以考慮引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手工藝品等,增加游客的購物體驗和消費欲望。
3. 在策劃文藝演出及活動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節日主題,推出相應的音樂文化活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
4. 在整合城市文創資源方面,可以與當地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等合作,共同打造文化產業基地,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五、結論與啟示
(一)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意義
唐山地域音樂文化是當地有機的歷史文化的體現,蘊含著民族精神和人文情趣。傳承與弘揚這一音樂文化,不僅是避免歷史的遺忘,也是重建社區聚合感的有效途徑。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接觸到這一音樂文化,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創新是文旅融合的關鍵動力
文旅融合需要不斷更新創新理念與手段,來匹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環境變遷。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音樂文化的最大價值。在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傳播方式和商業模式,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三)文旅融合呈現的綜合效應與價值
通過各種方式將音樂文化與旅游業融合,可以獲得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正面的綜合效應。這不僅有利于傳承發揚文化,還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通過舉辦音樂節、音樂會等活動,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和消費,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為音樂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和商業合作機會,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四)提高社會關注度的重要性
提高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度,是保護傳承工作的基礎。這需要文化宣傳、輿論引導相得益彰。政府、媒體、學校、社會組織等各方應該共同努力,通過舉辦音樂會、講座、展覽等形式,向公眾普及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知識和價值;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渠道,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五)推進文化與經濟雙向融合
音樂文化不僅可以被挖掘其商業價值,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同時經濟效益也可以推動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雙向融合互惠互利。在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需要注重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政府和企業可以通過投資建設音樂文化產業園區、音樂學校等形式,為音樂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和機會;同時,也可以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產品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和消費。
總之,進行文旅融合對于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復興與弘揚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意義。通過將音樂文化與旅游業、文化產業等有機結合,可以為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和動力。為了充分發揮文旅融合的積極效應,需要不斷創新和踐行,探索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例如,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跡等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同時,也可以將音樂文化與其他領域相結合,如與科技、教育等結合,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此外,加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廣大市民都應該積極參與到唐山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來,形成強大的輿論推動力。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才能讓唐山地域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本論文為2023年度唐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唐山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項目“旅發大會機遇下唐山地域音樂文化文旅融合傳播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SSKL2023-023】
(作者單位:唐山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潘藝. 論影視劇中的唐山地方音樂元素[D]. 河北大學,2016.
[2]王雪松. 唐山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探賾[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42(05).
[3]陳曦. 唐山市城市音樂產業化發展的傳統思路及面臨的挑戰[J]. 大眾文藝,2012(18).
[4]雷星月. 試論音樂傳承與音樂教育的相互關聯與影響[J]. 黃河之聲,2018(06).
[5]馬軍紅. 城市音樂產業化發展模式研究———以唐山為例[J]. 人民論壇,2012(26).
[6]陳曦. 唐山市城市音樂產業化發展的傳統思路及面臨的挑戰[J]. 大眾文藝,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