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芳
摘? 要: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具有實際意義。文章對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進行了探討,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生命教育;觀念建構
葉瀾說過,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本領,所以,學生學習是為了獲取生活中的知識、生存的技能,以及獲得生命意義的啟發?;顒拥某踔猩幱谇啻浩?,身體的成長變化會激發他們對生命活動的探究意識,這時的學生需要正確的教育引導。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是生命觀念。生物學課程本身具有的生命研究意義,能夠讓教師在教學中有的放矢,自然而適當地進行生命教育滲透,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糾正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對學生生命意識的影響,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有效的生物學課程學習,學生應當建立自我生理和心理認知,正確思考關于生命的價值。為此,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要滲透生命教育,培養學生成為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有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與生存狀態提供精神原動力,讓學生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一、立足課堂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對生命過程有深刻的理解,重視生命的質量、個人的發展、生命的潛能。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并對教材進行生命教育方面的深入分析與探索,把握生物學教學與生命教育之間的關聯點。教師應當依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生命教育素材的挖掘。教師只有明確生命教育的本質,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生命觀念貫穿于生物學課程的始終,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世界。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形形色色的生物”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物特征觀察。隨后,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區別生物與微生物?試列舉一些生物,并說明為什么生物會如此多種多樣。各小組以抽簽的方式挑選問題,并進行討論和回答。各小組內選出記錄員、發言員和組長等。小組問題討論結束后,可以對其他小組的問題繼續討論研究。各小組得出答案后,由發言員進行答題闡述,其他組員補充。每個小組發言后,其他小組可以提問與質疑。通過“提問—解答—質疑”的課堂討論過程,逐步引導學生對“微小的生命”和“漫長的生命過程”進行思考和對比,形成生物學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生命的珍惜與愛護。
二、應用情境化教學強化學生的生命情感體驗
生物學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情境化教學模式能夠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生活化的情境向學生展示熟悉的生物現象和情境設定,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同時更愿意參與到教學中。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應當以生命教育觀進行教學引導,通過多感官刺激鼓勵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情感產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開拓學習思維,內化生物學知識,領悟生命的真諦。情境化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
例如,教材八年級上冊“人的生殖和發育”這節課是中學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基礎課。我國性教育的缺失為這節課的教學增加了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對人類的生殖系統進行概述與功能介紹,并對人類繁衍中受精卵的形成和發育進行了描述,旨在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感受生命的偉大與神奇,并對生命有所敬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能夠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容易,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教師可以從“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的哲學命題切入,創設情境,講述人類生命發展的過程,將人從母親妊娠到精心養育的整個過程用直觀性的圖片或視頻進行展示,營造情境化氛圍。在講解的同時,教師可以將母親在孕育胎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艱難事項進行展現,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孕婦角色扮演等,讓學生感受孕育生命的艱辛。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如下內容:個體出生后都要經歷一系列的生長和發育過程,你和你的同齡人正在步入一生中重要的生長發育時期——青春期。在青春期,身高、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你們感受到了嗎?試總結青春期發育的特點。總之,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就是將科學性的事情邏輯性講解,將情感的事情感性介紹,從而讓學生形成理性與感性的共鳴。
三、重塑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關系的思想意識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對于生命而言,地球的生態系統為生命的維持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因此,教師應該以生態與人類發展相輔相成,互為保障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強調生態系統的良性動態發展,激發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課題進行深入思考。建立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人類活動必須以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為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生態與人類發展關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枯燥的生物課與生活緊密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教材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節課介紹了綠色植物在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欲望的不斷擴大,自然資源遭受了大肆開采,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導致自然災害頻發。教師應該基于課程在環保方面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是人類長遠發展的基石的思維,構筑保護自然、關愛地球的意識。針對課程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校園綠色環保志愿者小分隊,讓學生踐行“綠色家園”的教學理念,將生態文明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讓學生真切感受“綠色”的力量,重塑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關系的思想意識。
四、結束語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面向生命的事業。教育的意義在于傳遞生命的意義。在生物學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滲透,能夠讓學生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對生命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幫助學生提高生命認知水平和能力,建立正確的生命觀。
參考文獻:
[1]張偉. 初中生物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6(15).
[2]徐麗芳. 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課程滲透策略[J]. 考試周刊,2022(22).
[3]呂秀兵. 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2(27).
[4]張秀梅. 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和策略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