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推動中醫藥文化在未來的下一代中傳承發展,讓中醫藥文化能夠薪火相傳,發揚光大。近年來,隨著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逐步深入,我校結合特有的校內資源開展了具有勞動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系列課程。筆者根據多年來承擔勞動課程的教學經驗,闡述中醫藥文化如何融入農田勞動課堂,提升勞動教育內涵,促進文化自信,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獨特的育人價值。
一、以出力流汗,啟迪中醫智慧
出力流汗,是我校勞動課的一大特征。為了完成一定量的勞動任務,例如施肥勞動課、翻地勞動課、除草勞動課等,學生必須在田間付出大量體力,乃至大汗淋漓。有些學生開始不愛勞動,會想方設法地去避免出汗、少出汗,甚至用上止汗露,或者經常吹空調。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完全違背了人體的生理規律。作為勞動課教師,有必要給學生講解清楚適度的出力流汗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這其中蘊含了幾千年來的中醫智慧。《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形勞而不倦”的養生思想,《靈樞·脈度》有這樣的描述: “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指的是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不能停滯,需像水的流動、日月的運行一樣不停地運動。適當的勞動能讓人的氣血保持通暢,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增強身體素質。然而勞動需要適度,過勞則傷身。
二、以本草尋蹤,開啟中草藥之門
由于中藥之中草類藥占大多數,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中藥往往被統稱為“本草”,而記載藥物的書籍也往往被稱為“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翻看這些古籍就會發現大多數中草藥是分布在野外的,而我校野外的勞動場地較多,其中分布的野生中草藥也是不勝枚舉。例如,南作物區的鴨跖草、蒺藜草、蔾、豨薟、車前草,西作物區的香附子、牛繁縷、青箱、艾草,百谷圃里的塘葛菜、馬齒莧、海金沙、三葉鬼針草,百菜園里的薺菜、火炭母、白花蛇舌草,果園里的土牛膝、白茅、蛇莓、龍葵、酸漿,等等。在勞動課教學中,教師若能帶領學生在出力流汗的同時去發現并識別這些中草藥,則可以為學生打開了進入中草藥知識殿堂的大門。為此,筆者設計了《野外本草尋蹤》農田勞動課教學方案,帶領學生在農田勞動中尋覓野生中草藥的蹤跡,發現目標本草后立即引導學生對其進行仔細觀察,讓學生從花、果、葉、莖、根等方面進行觀察記錄,使用平板電腦拍照記錄藥用植物的每一個細節,課后翻閱《本草綱目》等書籍,找到對應的本草記錄,創作本草筆記。在農田勞動課教學中,通過親自然、尋本草、翻古籍、錄藥方、悟原理等探究方式,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
三、以果蔬種植,領悟藥食同源
根據二十四節氣,我校各個勞動場地種植了許多種類的五谷雜糧和瓜果蔬菜。學農學生需要在勞動中深入農田,與這些農作物親密接觸,或為它們播種,或為它們移栽,或為它們除草,或為它們松土,或為它們施肥,或為它們采收。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好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從中醫的角度去重新認識這些農作物,從而領悟藥食同源理念。藥食同源理論在我國的發展歷史相對久遠,《黃帝內經》《千金藥方》等醫藥理論記載中都有與中醫食療相關的內容。而李時珍是非常重視藥食同源研究的,《本草綱目》中收載的1892種藥物中,食物類藥物就有300余種。筆者認為,在農田勞動課的教學中,教師若能以藥食同源的理論出發,引導學生從四氣五味、功效作用等方面去認識五谷雜糧和瓜果蔬菜的藥用價值,則可以糾正部分學生在飲食上的偏差,最終回歸到中醫所提倡的全面飲食、均衡飲食上來,從而領悟藥食同源的養生思想。
四、以香囊制作,感受衣冠療法
中藥香囊即源自中醫的衣冠療法。衣冠療法是指利用穿著的衣帽、鞋襪或飾物將藥物佩帶在身上,通過呼吸道或皮膚吸收而發揮其防病治病作用,是中醫外治領域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為了傳承和發展好中藥香囊,我校開設了香囊制作勞動課程。制作過程中,學生是制作任務的操作者、創作者和分享者。首先,學生需進入我校的百草園探尋香囊制作藥材,觀察并識別它們,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和功效作用。例如,薄荷、辛夷花、紫蘇、肉桂、廣藿香等。其次,學生需采摘藥用植物的部分花、果、葉、莖等用于拓印香囊袋,以此完成香囊袋的外觀圖案創作設計。再者,學生需在中醫藥課室的藥房內按方取藥,稱取藥材、研磨藥材、分裝藥材,再次認識各種藥材,辨其形、觀其質、聞氣味。最后,學生分享勞動成果,展示香囊袋并介紹其功效,圍繞勞動過程體驗進行反思交流。香囊制作完成后,將會陪伴學生一段時間,或掛胸前,或掛腰間,或掛書包上。每當聞到這沁人心扉的藥香味時,學生必定不會忘記制作香囊的勞動過程,更不會忘記這是中醫的一種古老的衣冠療法。
五、以感悟反思,構建中醫知識
中醫藥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構建。如何讓新學到的中醫藥知識在學生心里落地生根呢?引導學生感悟反思則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感悟反思,學生把新認知的中醫知識和舊知識結合起來,對中醫的認知結構進行了重組和整合,最終形成了對中醫文化的理解和知識建構。教師作為引導者,要為學生搭建好感悟反思的教學支架,啟發學生通過反思支架能夠順利地從現有發展區過渡到潛在發展區。例如,在勞動課中,教師預設問題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探索;在勞動總結階段,教師設置反思支架讓學生進行反思交流;在勞動課后,教師布置延伸作業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中醫資料并撰寫學習心得。如此,學生對中醫知識的理解能力可以由點到面地提升,從而構建出中醫知識的總體框架,為以后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勞動教育視域下綜合實踐基地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研究”(編號:202012851)成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