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冬嬌
非連續性文本近年來成為人們生活常見的閱讀內容,它以特有的方式將信息素材進行組合,將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讀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將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呈現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各個年段要求中,強調了非連續性文本的實用性。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價值,從表面的閱讀深化為實踐。目前的小學語文部編版12本教材中,并沒有把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與實踐作為單元要素羅列出來。很多教師面對教材中出現的零零星星的非連續性文本無從下手,往往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者直接忽略。大概念的大單元既可以是學生課本中顯現的單元,也可以視實際需要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單元內容進行重組。因此筆者嘗試“以課標為導向,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與重組的方式”設計“大概念視角下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單元”。以期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指導落實在教學中,滲透到課堂上,最后輸出在學生的實踐里。
一、非連續性文本單元“大概念”的提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內容第24頁中第一學段提到的“在革命遺址、博物館、公園、劇場、車站、書店、超市、銀行等社會場所中,學習認識有關標牌、圖示、說明書等,了解公共生活規則,學會有禮貌地交流。”第二學段提到的“學習寫留言條、請假條、短信息、簡單書信等日常應用文”“用日記、觀察手記等,展示自己觀察自然、探索科學世界的收獲。”第三學段提到的“閱讀參觀訪問記、考察報告、科技說明書、科學家小傳等文本;學習記筆記、列大綱、寫腳本、畫思維導圖等整理和呈現信息的方法。”
和一二學段相比,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要求,從簡單的“標牌、圖示……”到“日記、觀察手記……”再到“考察報告、科技說明文、大綱、腳本、思維導圖……”從閱讀、理解到運用和創作。對學生的思維素養和實踐能力都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要求。
綜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內容與生活實際,筆者將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單元大概念設定為:非連續性文本是由多個信息模塊構成,以符號、表、單等信息組塊為基本單位,用特有的方式將信息材料進行組合,綜合起來將信息呈現給讀者并以此傳遞有價值的信息的文本。可以分為:圖表類、圖文類、純文字類、復合類等四大類。
二、“大概念”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單元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結構
“大概念”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單元教學設計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二)教學目標、過程與評估
1.單元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使用功能,激發閱讀興趣。
(2)通過專項圖表訓練,能夠讀懂簡單的圖表,并嘗試在生活中運用。
(3)能從圖文等組合素材中找出關鍵、有價值的信息。
(4)能夠運用有效的策略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2.單元教學過程
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單元教學設計以下四個模塊:模塊一:走進“非連續性文本”(1課時);模塊二:圖表和圖文類文本的學習(2課時);模塊三:復合類文本的學習(3課時);模塊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測評(1課時)。
模塊一:了解“非連續性文本”。可圍繞以下問題開展:本單元學什么?明確本單元學習的任務。瀏覽目錄,大致了解本單元編排的內容和特點。“非連續性文本”和“連續性文本”有什么不同?連接已知,觀察本單元的內容,初步了解“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把“非連續性文本”和日常生活連接起來,說說在哪些地方有接觸到“非連續性文本”。認識到“非連續性文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強閱讀及學習“非連續性文本”的興趣。
模塊二:圖表和圖文類文本學習。以“標牌、圖示”以及各類說明書的學習為例。(1)這里的“標牌、圖示”指在革命遺址、博物館、公園、劇場、車站、書店、超市、銀行等社會場所可能出現的標牌、圖示。課堂上通過創設真實性情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小組合作中認識并理解這些標牌的涵義,為真實的生活實踐做鋪墊。(2)各類說明書的學習。說明書一般行文簡潔,高度凝練,但往往會有圖文、表格相結合。閱讀各式各樣的說明書,需要提取重要信息。課堂上,通過自主閱讀,圈畫關鍵信息、圖文對照、小組合作的方式,提取關鍵信息,整合說明書的內容,解決問題。這一模塊分兩個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藥品說明書閱讀
①《美林用法用量表》閱讀
課件首先出示《美林用法用量表》
“12歲以下小兒用量見下表:年齡(歲):1-3,4-6,7-9,10-12體重(公斤):10-15,16-21,22-27, 28-32 一次用量(毫升):4,5,8,10。”
學生閱讀表格后,課件出示小光媽媽的用藥行為:
PPT:小光是個胖寶寶,九個月齡,就有21斤了。某夜發燒,奶奶心疼,喂他4毫升的美林。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圖文對照等方法,判斷奶奶做法是否正確,明確美林的正確用藥方法。
②不同藥物說明書的對比閱讀
研究了美林藥品說明書后,接下來關注兩份關于感冒藥的說明書:比較泰瑞寧牛磺酸顆粒和雙黃連口服液的異同。在小組合作中對比閱讀,完成范恩圖,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單的方式,了解了兩種藥物的異同,比較和歸納的能力得到鍛煉。
第二課時:實驗操作說明書閱讀
①《看實驗說明書做風力計》。這份實驗說明書不夠完整,要求學生通過正確的方法補充完整步驟。這則說明書學生比較感興趣,材料的提供為學生創設了合理的情景,潛移默化能夠教給學生圖文對照閱讀的策略。從圖文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再動手操作。
②《看說明書做玩具小臺燈》。這份材料用文字介紹了三個制作步驟,配了兩幅圖。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判斷哪幅圖的制作方法是對的,為什么。這就要求學生讀懂小臺燈的制作方法介紹。因此,課堂中學生要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合作完成判斷,清晰說明理由。
模塊三:復合類文本的學習。(1)結合教材內外進行多重文本學習。利用教材內容與課外拓展相結合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同主題的多重文本進行閱讀,從中拓寬知識,提高整合能力。《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教學過程中,圍繞“威尼斯的小艇”拓展威尼斯的城市圖片及文字介紹。講到小艇的特點時,拓展小艇的結構圖,讓學生在閱讀中把多重文本相結合加深理解。
(2)同主題多重文本學習。課堂中呈現《南極洲是什么》《南極洲的天氣》《南極洲的企鵝》三個截然不同的文本材料。第一篇涉及地圖知識;第二篇圖文相結合;第三篇出現了寫信的內容。三份材料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介紹了南極洲的知識,學生通過整合信息,提取關鍵,圖文對照、解釋推論、比較歸納的多種策略,完成了學習單的任務。
模塊四:結合本單元的學習過程設置測評標準,對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進行評價估測。
3.單元教學評估
基于PISA閱讀檢測的目標定位,結合非連續性文本固有的文本形式。閱讀檢測主要考查以下幾種閱讀能力:能夠從圖文中提取關鍵信息;能夠厘清各種文本之間的關系,讀懂文本內容;能夠對數個素材組成的文本進行對比和歸納,區分相同與不同,聯系現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重新構建定義;可以在素材中找到互相關聯的信息與已知共鳴,評價本文的觀點,結合各種經驗,綜合判斷、提出見解。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具體評估標準如下:
(1)3.0等級:可以在素材中找到互相關聯的信息與已知共鳴,評價本文的觀點,結合各種經驗,綜合判斷、提出見解。
(2)2.0等級:能夠對數個素材組成的文本進行對比和歸納,區分相同與不同,聯系現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重新構建定義。
(3)1.0等級:能夠從圖文中提取關鍵信息,厘清各種文本之間的關系,讀懂文本內容。
(4)0.0等級:不能提取信息,沒有讀懂文本。
學校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那樣的學習才是更有意義的學習。“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便是這樣“學以致用”的學習。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