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容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小學階段的語文以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為主。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尚不豐富,知識結構不完善,對周圍很多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有限,對語文課堂上很多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需要課后作業(yè)給予輔助。“雙減”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等,改變過去傳統的“抄寫”“背誦”為主的作業(yè)模式,真正做好既減輕小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分析當前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業(yè)設計現狀,分享“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思路。
一、設計預習型作業(yè),幫助學生了解課文背景
學習的過程不僅集中在課堂上,課前預習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和思路,需要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設計預習型作業(yè),引導學生提前了解課文內容、生字詞知識、作者資料背景等,鼓勵學生查找、翻閱相關資料,更好的了解相關素材和知識點。
例如,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有《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課文。在學習這個單元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建國之前,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組織抗戰(zhàn)的歷史故事,了解長征的背景,開國大典的背后的故事等。以《開國大典》為例,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典禮背后有無數人的犧牲與付出,教師也可以將《我和我的祖國》影片推薦給學生,其中有一個關于升旗儀式的短片,有為了確保升旗儀式正常進行,全中國第一次啟用電動裝置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徹夜不眠的“林治遠”同志,克服心理障礙,爬上20多米的旗桿解決技術難題。通過查找資料或觀看影片,小學生可以加深對歷史背景的了解,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興趣更加濃厚,便于更好的跟隨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提高課堂效率。
二、布置趣味型作業(yè),提高學生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
為了改變傳統作業(yè)枯燥、乏味的模式,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學生興趣,設計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作業(yè),讓學生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完成作業(yè),提高學生對寫作業(yè)、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而不是被動的、無奈的、不得已必須完成的態(tài)度。
例如,六年級語文下冊最后有一個《古詩詞誦讀》這個章節(jié)。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背誦各種唐詩宋詞,到了六年級依然在背誦古詩詞,學生的積極性較低。六年級的小學生動手能力、繪畫能力都比中低年級學生提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自主作業(yè),以古詩詞為主題完成一副繪畫作品,或者制作一個主題書簽。如《春夜喜雨》是杜甫五十多首寫雨的詩詞中的一首,“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意境,創(chuàng)作一副雨夜、雨后的作品,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兩句詩詞制作一個主題書簽。趣味型的作業(yè),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三、設計開放型作業(yè),允許學生完成差異化作品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認知能力開始慢慢發(fā)展,到了六年級,小學生對周邊的事物逐漸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在設計作業(yè)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完成創(chuàng)作型、差異化的作業(yè)。
例如,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有口語交際演講的練習。很多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了朗讀、誦讀的能力,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訓練。在設計作業(yè)內容時,教師可以不局限作業(yè)形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完成一篇演講稿、詩歌、散文,甚至話劇等題材的作品。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給學生預留時間展示自己的作業(yè),當學生來到講臺上展示著差異化的作品,學生和教師分別進行點評,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學生作品的閃光點,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有助于幫助學生自我提升與發(fā)展。
四、設計針對型作業(yè),重點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到六年級階段,學習難度比低幼年級有所提升,教師在設計作業(yè)的過程中要針對學習重點、難點,以及學生考試容易出錯的知識點,設計針對型的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重點復習課堂內容,鞏固知識點,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語文綜合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有你,真好》,教師需要引導小學生選擇一個人,運用第二人稱,描寫、表達自己對這個人的情感。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練習類似的寫人物的習作,從一開始描寫人物外貌、性格,發(fā)展到描寫事件、情感,寫作難度逐步升高。很多小學生面對類似題材的習作,無法緊扣主題完成寫作練習,或完成的水平不高。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相對難度系數較高的習作,通過對印象較為深刻的場景,把事情描寫的更加具體,表達出自己與這個人的內在聯系、內心情感。如身邊的一個好朋友,在日常學習中給予自己莫大的鼓勵、幫助,如爸爸媽媽,在家庭生活中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如學校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給予自己的指導。在教師的引導下,小學生選擇一到兩件典型的事件,進行細致的描述,從中進行情感的發(fā)揮,描寫自己內心感受的變化。
小學生成長到六年級階段逐漸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性格特征、興趣愛好,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雙減”背景下,要改變傳統的作業(yè)模式,擺脫“題海”策略的束縛,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思路,從預習型、開放型、趣味型、針對型等幾個方面設計課后作業(yè),讓小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可以從不同層面拓展知識面,展開想象力,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
【注:本文系云浮市云城區(qū)2022年度教育科研立項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語文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策略研究”(課題編號:YCKT2022 01)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