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得容,秦 莉,張龍科,楊 雪,魏千策
(河西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近幾年來,國家在文旅融合的理念下,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融合,并在“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思想指引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果。“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產品特色突出、配套設施完備、生態宜居、民風淳樸的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鄉鎮,培育一批國家級鄉村旅游集聚地。城鎮化是21世紀中國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鎮化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而旅游業又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與帶動性,因此,旅游城鎮化既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新的城鎮化發展方向。
丹霞口小鎮作為河西地區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一個示范地,依靠5A級景區丹霞地貌豐富的資源優勢,結合河西走廊地區民俗風情,全方位、深層次體現文化藝術。文章緊扣國家對文化旅游的要求:把探索公共文化作為新思想,著力增強文旅服務力,全面提升文旅執行力,努力擴大文旅影響力,樹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結合的理念。通過ROST文本分析,緊扣河西走廊地區文化的深厚內涵和核心價值,打造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產業活力的美麗小鎮。
國外對特色旅游鎮的研究最早是由FritzRG在1982年首次提出的,他運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證明了佛蒙特州發展小城鎮旅游業會導致居民稅負的上升,并由此開始了對特色旅游鎮的研究。從整個從研究過程來看,國外對旅游特色城鎮的研究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1982-2005年,這一時期論文數量不多;二,是在2006-2014年逐漸上升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論文總量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呈現出緩慢上升的態勢;第三,是從2015年開始,這一時期,關于特色旅游城市的研究呈上升趨勢,而在這一時期,關于特色旅游城市的論文數量也在不斷攀升。這表明,近幾年來,關于特色旅游城鎮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并且在不斷地發展。
以2018年,原文化部與原國家旅游局的合并為標志,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化戰略,我國的文化與旅游業已經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推進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三位一體”為核心的戰略方針。以文塑旅,以旅顯文,以中華文化為特色,創造獨特的旅游體驗。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經歷了自改革開放以來行業內的自發探索,到今天上升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的重要戰略安排,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俗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民俗既是社會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
我國現在對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幸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十四五”規劃以來,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滯銷以及“文藝搭臺、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示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基于此,建立民俗文化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上述日漸衰落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使更多的人了解相關的文化。
在我國,“旅游區”這一術語最早是從1996年羅肇鴻先生在《太平洋學報》上刊載的一篇短文中首次發現的。在文章中,龍谷被認為是一座以旅游為特色的城鎮。云南省于2005年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特色旅游城市”的發展戰略。2006年,在云南大理,由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共同組織的“全國旅游小城鎮建設座談會”上,將云南特色旅游小城鎮的建設模式推向了全國。自那時起,關于特色旅游城鎮的研究就開始出現。
從中國知網(CNKI)的發文量來看,旅游特色小鎮的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并且有日益增長的趨勢。縱觀研究過程,可以發現,我國對旅游特色城鎮的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在2010年之前,論文數量不多;二是2011-2015年為一個漸進式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總的論文數量比以前多了一些,并且呈現出緩慢上升的態勢;三是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從2016年開始。
從旅游城鎮的空間規劃和風景園林設計出發,從多學科的視角出發,對旅游城鎮這一空間載體進行了綜合的規劃和設計。李婧、陳可石、李鑫,將旅游小鎮視為“小城鎮”,以“小城鎮”為視角,討論旅游小鎮在“小城鎮”中的發展路徑與戰略;徐紫莘以旅游區為研究對象,以麗江含櫻峽谷旅游區為例,對其進行概念性的策劃和關鍵單體的設計;王穎將旅游城鎮視為一種旅游業的生態聚落,以旅游城鎮為旅游活動的空間,設計了云南舞族旅游鎮,王龍提出了“磨西鎮”的景觀設計方案,陳笑音提出了“普者黑旅游小鎮”的景觀設計方案。秦冠軍提出了一套基于購物街區的核心吸引系統;張鎏提出了一套基于有軌電車街區的單車游憩系統。
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鎮位于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東臨張掖市甘州區、東南緊靠七彩丹霞景區,并接壤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與青海“北大門”祁連縣,西北經臨澤高臺,過酒泉,直通新疆,是通往七彩丹霞景區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優越。
“丹霞口古鎮”是甘肅省“丹霞大景區”延鏈補鏈的旅游工程,也是我國西北最大的一座特色文化小鎮。丹霞口小鎮,占地面積大約13.33 hm2,總投資6億元,是一個集特色美食、情景商業、民俗文化、會議會展、精品民宿、主題表演,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的嶄新的、綜合的、休閑的、娛樂的、綜合性的旅游度假特色小鎮。丹霞口小鎮業態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良好,是一個能滿足各階層各年齡段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小鎮緊鄰甘肅省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由張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旅游股份公司投資建設,是張掖市和甘肅省主推的重點文化旅游建設項目,對張掖乃至西北旅游業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2月1日,該小鎮榮獲“2018中國旅游產業影響力小鎮”稱號。央視扶貧大劇《一個都不能少》中主人公趙百川為豐富丹霞村旅游業態打造的“石頭城”,取景地就是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鎮。2020年5月10日,張掖河西印象文化旅游股份公司(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鎮)入選云上2020年中國品牌日活動甘肅云上展館。
文章通過美團、攜程APP平臺,輸入關鍵詞張掖市臨澤縣丹霞口小鎮,按標題進入搜索范圍,查看點評。共計搜索到網評文本數量540條,其中攜程網評文本223條,美團網評文本317條。研究中提取到有效文本共計461條,其中攜程網評文本191條,美團網評文本共計263條。根據網評文本語意側重主體將網評文本分為建筑環境類、小吃類和演藝類,根據網評文本語義傾向將網評文本分為批評類、肯定類和建議類評論。對收集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在確保資料正確的前提下,對資料進行分類,把攜程、美團APP收集的網評作為提取高頻詞和社會語義網絡分析的基礎數據。
從網評時間數量來看,選取了從2019-2020年540條網絡評價,其中網絡評價主要集中在2019年和2020年兩年,從2020年到現在網絡評價數量呈逐年遞減趨勢。研究中共計提取有效文本數量共計461條,其中批評類文本數量18條,占文本數量的3.9%,建議類文本數量7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1.5%,肯定類文本數量436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94.6%。
從網絡評價文本語意側重主體來看,網絡評價文本語意主要側重于建筑環境類,特色小吃類和演藝類。其中建筑環境有191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41.4%,側重小吃類共計98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21.3%,側重演繹類文本數量共計172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37.3%
批評類文本數量18條,語意側重于建筑環境類8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44.4%,側重于特色小吃類共計8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44.4%,側重于演繹類共計2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11.1%;建議類文本數量共計8條,其中建筑環境類6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62.5%;小吃類無建議類文本,演藝類2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25%;肯定類文本共計463條,其中建筑環境類178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38.4%,小吃類90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19.4%,演藝類195條,占總體文本數量的42.1%,如表1所示

表1 張掖丹霞口小鎮網評文本主題及數量統計
在進行文字分析之前,首先將461篇網絡評論轉化為 TXT文件,剔除掉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的文字,再將整理出來的政策文件以文字的方式粘貼,作為基本資料。引入ROSTCM6軟件后,首先對策略文字進行切分;在完成了分詞之后,再對詞頻進行分析,選擇排名前40的高頻特征詞,其結果見表2。

表2 張掖丹霞口小鎮網絡評價高頻特征
從表中數據總體來看,排名前40的小鎮網評高頻詞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在小鎮建筑環境、特色美食、小鎮演藝等方面均有體現。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丹霞”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遠高于其他詞匯出現的頻率,出現的頻次為132次,可以反映出游客在選擇丹霞口小鎮的旅游動機的關鍵在于張掖5A級景區七彩丹霞;“特色”“美食”“演繹”“表演”“地方”“建筑”等高頻詞的出現體現出游客對于丹霞口小鎮的關注度在吃住行游購娛都有體現。
排名前40的高頻詞匯中,有關演繹的詞匯占了15個,因此可以看出演藝對于游客來說有較強的吸引力。從“震撼”“大型”“好看”“精彩”可以看出,游客對丹霞口小鎮推出的大型歷史舞臺劇《回到張掖》滿意度較高,而從文化、歷史等高頻詞可以看出,演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是游客對于丹霞口小鎮演繹評價的關鍵所在,而從氛圍、震撼等高頻詞也能夠直觀看出舞臺效果對于演繹的重要性。
美食、小吃分別在40個高頻詞中排名第三和第四,說明游客對小鎮內美食小吃關注度較高。綜合網評文本丹霞口小鎮美食小吃雖然具有當地特色,但也存在價格較高、衛生較差的問題。另外從“建筑”“度假”“風景”“景色”“環境”“石頭城”等高頻詞的出現,表明游客對于特色小鎮建筑環境滿意度較高。綜合網評文本,丹霞口小鎮規劃沒有劃分明顯的功能區,小鎮住宿存在吵鬧、噪音大等問題。
整體來看,游客對丹霞口小鎮滿意度較高,小鎮業態較為豐富,游客體驗較好,但也存在主體缺乏、特色不鮮明、沒有明確功能區劃、衛生環境等問題留待改善。
語義網絡分析指的是,通過抽取 TXT文本數據中的高頻特征詞匯,利用共生矩陣來構建網絡結構圖,語義網絡分析圖可以直觀體現出不同特征詞之間的關聯程度。在此基礎上,利用ROSTCM6軟件,建立了一種新的語義網絡關系圖。
從圖1中關于丹霞口小鎮游客點評社會語意網絡結構可見“旅游”“美食”“丹霞”“地方”分別處于較為核心的位置,是整個關系網中較為核心的節點,與其他詞匯聯系密切,構成張掖丹霞口小鎮游客點評網絡文本的重點內容。因此,游客的旅游動機以及小鎮內的地方文化對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和游客的游后行為影響較大。“度假”“大型”“演繹”“回道”“小吃”“特色”“建筑”“演出”,核心區域外較為核心的圈層,與其他詞匯關聯度較強,表明游客對丹霞口小鎮的關注點較分散。
另外,“美食”和“地方”“特色”之間的關聯度表明,丹霞口小鎮美食地方性強,具有地方特色。“旅游”與“小吃”“特色”“值得”“地方”的關聯度表明游客在小鎮內旅游度假其關注的重點在于地方特色、美食小吃等方面。“文化”與“美食”“歷史”“回道”之間的關聯度則表明小鎮內文化依托演藝、建筑美食等方面體現。
而“展廳”“民俗”“節目”“客房”等詞匯則處于丹霞口小鎮游客點評社會語意網絡評價最外圍區域,與其他詞匯關聯較弱。表明一方面游客對地方民俗文化關注度較弱,另一方面則表明丹霞口小鎮在地方民俗文化、展廳等方面有所欠缺。
研究中結合游客對丹霞口小鎮網絡點評信息文本資料,運用ROST E6網絡文本分析軟件進行情感分析,得到關于游客在丹霞口小鎮游后情感分析數據(結果見表3)。

表3 丹霞口小鎮游客網評信息情感分析
對旅游消費者的旅游評論進行情感分析是挖掘游客滿意度的重要方式,它是旅游者對一個旅游產品可感知的旅游效果或結果與期望值相比較后,形成的愉悅或者失望的感覺狀態。旅游者的情緒與情感往往會影響游客對旅游產品、目的地的印象和體驗。積極的情緒會使游客的滿意度得到很大的提升,會對小鎮的品牌建立起到良好的作用,相反,消極的情緒會使游客滿意度下降,不利于小鎮品牌形象的樹立。
根據丹霞口小鎮網絡評價文本情感分析數據顯示,游客對丹霞口小鎮普遍持有中性情緒,占到83.03%。此外積極情緒比例遠遠高出消極情緒,所占比例分別為14.43%和2.49%,由此可見大部分游客對丹霞口小鎮評價持正面態度,結合網絡評價文本,其原因在于“優美的環境”“徽派建筑”“小吃具有當地特色”“演出精彩”等。而消極情緒所占比例為2.49%,結合網絡評價文本來看,消極情緒主要形象在于小吃環境衛生較差、價格較高、住宿環境吵鬧、缺乏獨有的文化特色、商業氣息濃厚等。
文化產業作為小鎮發展的重要一環,蘊含著小鎮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一個特色的小鎮如果沒有自己的主題、文化、內容和對未來的構想,將顯得蒼白無力。張掖丹霞口小鎮,作為河西走廊開發建設的示范性特色旅游小鎮,擁有河西走廊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留待開發。目前,丹霞口小鎮以《回到張掖》為龍頭的文化演藝產品正處在階段性探索和發展形勢下,通過研究發現存在著文化產品開發限于表面化,缺乏深層次內涵,文化產業未形成規模效應,發展不穩定,文化產品較為單一等問題。因此,丹霞口小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可以深挖河西走廊文化資源,尋找小鎮獨有的文化特色,確定其文化主題。文化產業可以利用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民間演藝、廟會與民間集會、旅游文化節為題材,進行相關文藝節目的排練,民俗文化產品的展銷,在調動小鎮居民的主體參與性的同時,深化小鎮的文化內涵。
運營模式作為小鎮的頂層設計,即項目的設計定位,將文化旅游發展思維及文旅融合創新驅動戰略,貫穿到項目的創意、規劃、建設、演藝、運營、營銷等各個環節。當下,張掖丹霞口小鎮運營模式中存在小鎮中沒有明顯的功能區劃,對旅游商品開發意識淡薄,旅游形象不鮮明,文化旅游項目較少等問題。因此,小鎮在生產運營方面可以利用整合手段,使小鎮內各個產業之間通過某種方式相互銜接,有效運用資源、技術、產品、市場等方式形成更好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進而提高小鎮的運營能力。小鎮在運營過程中,也應該劃定觀光、休閑、住宿、商業、娛樂、生活等功能區,小鎮的功能分區,用地布局要圍繞休閑活動及休閑旅游展開。合理的功能分區,用地布局,可以搭建出小鎮的骨架,塑造出小鎮的形態,結合文化主題的歷史和地域特征,形成小鎮獨有的肌理結構。
一個好的旅游小鎮其本身就是一個景區,當休閑已經成為這個城鎮的一種生活方式時,就會吸引大量的游客駐足觀看、游覽體驗。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兩相宜的意境。當前,國內旅游特色小鎮在規劃設計和經營上存在很多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小鎮旅游主體化差異不明顯,文化特色不鮮明,休閑產品不夠創新,旅游核心產品不具有核心吸引力。而在本研究中,通過數據分析結合游客網絡評價文本分析,張掖丹霞口小鎮同樣存在小鎮主體化差異不明顯,文化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因此,小鎮要突出特色,需要主題化打造手法,打造獨特的景觀資源,突出主體化,增強小鎮吸引力。
丹霞口旅游小鎮在開發建設運營過程中,旅游產品相對較為單一。因此,在開發旅游產品的過程中,要注意產品的多樣性,不能將旅游小鎮的開發局限于走馬觀花式的簡單觀光旅游上,要以景觀資源為基礎,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體驗旅游、親子旅游、文創旅游、研學旅游、遺產旅游等。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整個小鎮的旅游業,讓它的特點更加突出,吸引更多的游客,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時,也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建設一座旅游文化名城。以自身特色或者自有的獨特產業,來度身定做特色產品,使其成為自己的招牌,吸引旅游者。
品牌傳播是將品牌傳遞給游客的工具,是溝通旅游風情小鎮品牌形象和游客的橋梁。旅游風情小鎮應不斷完善其品牌傳播體系,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工具,將其品牌展現給游客,而且要針對不同的需求人群采用不同的傳播工具。另外還要注重口碑宣傳,這種宣傳方式可以培養游客較高的品牌忠誠度,去過旅游風情小鎮的游客,通過口頭向親朋好友推薦,就會使大多數人認為比較可信,能更好地樹立旅游風情小鎮良好的形象和品牌,從而促使沒有去過的人產生去風情小鎮旅游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