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皞 袁婷婷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6)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加快,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在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的情況下,2019年我國提出全面推進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體系建設戰略,以應對全球經濟區域化。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快構建周邊自由貿易區,力爭與所有毗鄰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不斷深化經貿關系。中國和俄羅斯貿易互補性強,雙邊貿易額逐年增加,發展態勢良好,因此兩國應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進一步擴大雙邊貿易規模,以獲得雙方共贏。
近年來,中俄關系進一步升溫,兩國都試圖以此獲得新的經濟增長空間,改變各自面臨的國際環境,推動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發展。中俄貿易相關問題的研究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1)中俄貿易現狀的研究。部分學者發現,中俄間貿易互補性較強。宋志剛等(2010)[1]對中俄雙邊貿易進行實證研究,認為中俄間存在互補性貿易。鄺艷湘(2011)[2]運用進出口比率、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中俄貿易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總體上中俄之間的貿易合作具有良好的互補性。(2)近年來,由于提升貿易便利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增長起到重要影響,中俄間的貿易便利化問題備受關注。李春波(2012)[3]認為,中俄都需要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來實現兩國發展雙邊貿易的戰略目標。段秀芳、王瑞鑫(2021)[4]基于“一帶一路”對接的基礎上,提出中俄應不斷提升海關通關的便利化水平,促進雙邊貿易合作向多元化、深層次的方向發展。(3)中俄自貿區建立可行性研究。董銳(2010)[5]進行了中俄貿易互補性實證分析發現,中俄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兩國還需繼續加強經濟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加快經貿發展。燕楠、趙敏捷(2021)[6]研究得知,中俄兩國間產品結構等互補優勢顯現出良好的合作基礎,使自貿區的建設更具可行性。綜上所述,目前對中俄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貿易現狀、貿易便利化和自貿區建立可行性三方面。在中俄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研究中,還沒有學者使用動態GTAP對中俄自由貿易區建立產生的貿易效應進行事前模擬分析。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中俄建立自由貿易區對中國和俄羅斯貿易效應的影響,分析對中俄貿易的影響及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兩國貿易的對策建議。
2019年,中俄兩國領導人將雙邊關系升級為“中俄新時期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21年,中俄兩國元首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正式決定《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期。中俄兩國保持著高度的政治互信,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和區域局勢,將共同面對新的挑戰,努力將兩國的全面戰略合作關系提高到新的高度。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于提高雙方的進出口量,還能改善兩國的產品貿易結構,減少貿易摩擦。
2.2.1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見表1)。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2022年,中俄雙邊貿易額超過19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近年來,在世界經濟曲折反復的背景下,中俄雙邊貿易依然保持增長勢頭,為中俄建立自由貿易區打下扎實的經濟基礎,但中俄貿易存在貿易規模較小、增速較緩的問題,說明中俄雙邊貿易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表1 2015—2022年中國對俄羅斯貿易情況(單位:億美元)
2.2.2 中俄雙邊貿易結合度
貿易結合度通常用來反映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緊密度。貿易結合度數值大于1,表示兩國雙邊貿易聯系緊密,反之,則表示聯系松散。本文收集并整理2015—2021年中國與俄羅斯間的進出口額,計算中國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結合度。中國對俄羅斯的貿易結合度均大于1,說明中國與俄羅斯維持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兩國雙邊貿易保持著穩定的狀態(見表2)。從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來看,從2018年開始,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大于1,表明兩國貿易關系緊密。

表2 2015—2022年中俄雙邊貿易結合度指數
本文采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中最常用的由美國普頓大學開發的多部門一般均衡模型GTAP來分析中俄建立自由貿易區對經濟的影響,所采用的數據庫基于2014年的GTAP10.0數據庫。基于本文的研究范圍,將141個國家分為3個地區和10個部門模擬中俄建立自由貿易區帶來的貿易效應。
考慮到中俄兩國貿易自由化的長期性,本文通過Walmsley和Strutt(2010)[7]的動態遞歸方法,將GDP轉化為外生變量,利用法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CEPII)的預測數據,對數據庫中的GDP、人口數量、資本存量、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變量進行外推更新,將模擬數據更新至2035年,形成基準情景,來描述中俄間貿易經濟狀態。情景設置為兩類:情景一為中俄間關稅壁壘降至0;情景二為中俄間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5%。
3.2.1 區域分類
本文重點關注中國和俄羅斯,因此將GTAP10.0數據庫中的141個國家及地區分為中國(只有中國內陸數據)、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區域。
3.2.2 產業部門分類
根據的研究目的,本文將GTAP原始的產業分為10種產品類別,分別是能源、谷物、畜牧業、加工食品、紡織及制衣業、輕工業、重工業、公共事業、交通和通信、其他服務業。
3.3.1 宏觀經濟效應
在宏觀層面,相比關稅下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更有效(見表3)。具體來說,在關稅降至0時,對中國的GDP影響較小,俄羅斯的貿易條件惡化。但在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時,中俄兩國的指標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其中俄羅斯的福利增加116.57億美元,中國的福利增加192.59億美元,俄羅斯的GDP提高0.24%。由此可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比關稅降低更有效,對中國和俄羅斯的福利水平提升、GDP增長和貿易條件改善得更明顯。

表3 宏觀經濟效應
3.3.2 微觀層面
不同情景沖擊對不同產業的影響是不同的,整體來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比消除關稅對中俄經貿發展更有效(見表4和表5)。在情景一關稅壁壘降低的沖擊下,中國的谷物、加工食品、紡織及制衣業、輕工業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輕工業和紡織及制衣業產出增幅最大,說明關稅降低有利于這些產業的發展。其余產業的產出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尤其是能源和重工業。對于俄羅斯而言,關稅的降低給能源、畜牧業、加工食品、重工業、公共事業帶來有利的條件,對輕工業和紡織及制衣業的產出下降幅度最大,說明這些行業缺乏競爭優勢。從進出口方面來看,對于俄羅斯而言,減免關稅后,俄羅斯各產業的出口都有所提高,多數產業的進口呈現正增長,說明關稅的降低有利于俄羅斯的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俄貿易發展。

表4 情景一下中俄兩國各產業變動 (單位:%)

表5 情景二下中俄兩國各產業變動 (單位:%)
當技術性貿易壁壘下降5%時,與關稅降低相比,中國重工業的產出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俄羅斯的能源、交通與通信和其他服務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能源提高最多。從進出口來看,俄羅斯的進出口均得到增加,中國的出口除了能源有所降低外,其他產業的出口均有較大提高,說明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更能推動中俄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綜上所述,與關稅壁壘相比,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推動中俄兩國經濟貿易發展更有效,尤其是在能源貿易方面。因此,中俄應加強在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上的合作。
本文采用動態GTAP模型分別模擬中俄間建立自由貿易區后關稅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中國和俄羅斯在進出口貿易、貿易條件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變化,以探究中俄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主要結論與對策如下。
第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更能促進中俄兩國的經貿發展。通過兩種情景的沖擊模擬,可以得到關稅的降低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均會對中俄兩國經貿發展產生正向影響。關稅壁壘的降低使俄羅斯貿易條件惡化,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會使俄羅斯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并使雙方整體福利得到較大提高。
第二,從產業產出上來看,由于產業競爭力不同,在關稅下降時,會給中國的重工業和其他服務業等帶來不良影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使中國谷物、輕工業、重工業、公共事業、其他服務業的產出都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俄羅斯的能源、畜牧業、加工食品、公共事業、交通與通信、其他服務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對中俄能源貿易促進作用顯著,兩國可制定相應措施,加強能源貿易合作,補償受損產業,使雙方利益最大化。
第一,加快推進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從實證結果可知,中俄建立自由貿易區會對中俄經濟產生正面影響。雙方政府可以先就可行性問題進行研究討論,逐步解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減讓等相關問題,逐步提高雙邊貿易協定自由化程度,作為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基礎。
第二,加快中俄兩國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的合作。中國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從實證結果可知,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比關稅降低更利于中俄兩國經貿發展,應在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水平的基礎上,把握機遇,加大中俄間的貿易往來,促進中俄雙方貿易暢通。
第三,靈活地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由中俄建立自由貿易區帶來的貿易效應可以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會對中俄兩國的一些產業帶來負向影響。具體來說,應根據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將產業分為三種類型,即一般產業、敏感產業和高度敏感產業,對不同敏感程度的產業制定不同的貿易政策。對于一般產業,如谷物、加工食品、畜牧業、輕工業、紡織及制衣業等,可以采取減免關稅的方法;對于敏感產業,可以小幅度削減關稅,并輔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降低;對于高度敏感的產業,如重工業、交通與通信、其他服務業,可考慮在短期內維持現有稅率,對其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降低,有助于減輕貿易便利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在中俄貿易條件都得以改善的情況下,擴大雙方貿易,為世界格局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