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仁斌
(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廣州 511431)
軟土地基的強度非常低、壓縮變形比較大[1],觸變性非常顯著, 在軟土地基上修筑高速公路, 如不提前對地基進行處理,有很大可能性會導致路基出現失穩、不均勻沉降現象[2],對高速公路的運營造成較大影響。 所以,應該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具備可行性、 經濟性的地基加固方法, 提高地基承載力,保證高速公路的施工質量。
此次研究以廣東省汕湛高速公路作為研究案例, 研究路段的起止點為:湛江調順島大橋—6325 國道。該路段的總長度設計為26.842 km,行車速度為120 km/h,設計為雙向四車道形式,沿線的路基寬度為26.5 m。 其中,連接線路段的長度為3.615 km,行車速度設計為80 km/h,設計為雙向六車道,該部分的路基寬度為32 m。
建設沿線的軟土地基主要分布在鑒江沖級平原、 塘綴積平原等區域,軟土地基主要由淤泥土、淤泥、淤泥質細砂構成,軟土地基段的長度總計為8 km, 該部分的長度占施工總長度的26%。 結合實際情況而言,軟土地基分布較為分散,且規模比較大,施工現場附近滿足回填條件的原材料匱乏,實際施工存在一定的難度。 在設計階段,施工項目部委派專人對軟土地基進行勘察,根據勘察結果對軟土地基處理的質量、處理成本及時間進行了分析,并與設計人員積極交流,對施工方案進行優化設計,確定如下處理方案:軟土地基比較深,在K10+763 m部位存在1 座既有橋梁, 可使用袋裝砂井法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
1)基本原理:施工人員將砂料裝在透水性良好的砂袋內,使用專用設備將砂袋擊入軟土地基中,打造垂直排水通道。 利用砂墊層形成一個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從而形成垂直、水平兩個方向的排水通道。 通過外部施加壓力促使土體內的水流速度加快,進而達到排水固結的目的。
2)處理工具及材料:砂、耐腐蝕的麻袋、打樁機、預壓設備等。
3)布設方式:砂袋井的直徑控制在7~12 cm,按照等邊三角形進行布設,砂袋井之間的間距控制在1~1.5 m。 砂袋井頂部的墊層厚度控制在0.5~1 m。
4)施工工期:打樁作業比較快,預壓作業大概需要6~12個月。
5)施工特點:施工工藝操作簡單,施工方法發展成熟,在經過簡單的處理以后,沉降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 但是施工時間較長,且需要在施工現場堆載大規模土方,實際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嚴密監測,避免地下水水位超過警戒值。
主要施工機具為振動打樁機,可使用履帶式打樁機[3]、軌道式打樁機等。
1)袋子材料:使用聚丙烯或其他聚合物編織布加工而成的袋子,袋子應具備良好的抗老化性能,袋子的抗拉強度應能抵抗砂料的質量。 袋子裝砂以后,其自身的滲透系數≥砂的滲透系數。 砂料可選擇使用滲水率偏大的中砂或粗砂,砂料中粒徑>0.5mm 的砂含量≥其總質量的50%, 砂料的含泥量不得超過3%,砂料的滲透系數至少要達到5×10-3cm/s。
2)樁身材料:砂料可選擇使用滲水率偏大的中砂或粗砂,砂料的含泥量不得超過3%,砂料的細度模數不得低于2.7,滲透率應大于0.005 cm/s。砂料需保證干燥,灌砂率應超過95%。
待清表作業完成以后, 施工人員立即清理并進行平整作業,保證路基的平整度達標,同時路拱度達到2%。使用自卸汽車將中粗砂運輸至施工現場,回填厚度設計為5 cm,使用壓路機碾壓,碾壓作業應分層進行,碾壓遍數保持在3~4 遍即可。砂墊層施工時,不得出現淤泥、灰塵污染現象,如砂料被污染,應進行返工。
結合設計圖紙提供的邊線坐標、導線點進行測量放樣,測量放樣使用全站儀完成,放樣的間距設置為30 m。
1)機具定位:結合裝砂井的施工范圍及布設間距,使用竹板確定出每一個砂井的具體位置,保證位置定位的精準性,然后將套管拔出。 定位過程中,應保證樁位的中心與地面定位保持一致,然后使用經緯儀對樁錘導向架的垂直度進行檢查。 打樁機的下側設置支墊件,以保證打樁過程中樁機的穩定性。
2)裁制砂袋:通過試作業確定出合理的打樁深度,在計算打樁深度時,兼顧外露部位的長度與兩端的打結長度,砂袋的長度應超過砂井長度2 m, 在砂袋的下側預先堆放20~30 cm厚度的砂料作為壓重物。
3)灌砂:使用灌砂架與定制漏斗向砂袋內灌砂,灌砂架使用φ100 mm~φ150 mm 鋼管加工制作而成, 灌砂架的高度應超過砂井長度值50%與漏斗的高度的總和。 漏斗使用鋼材加工而成,漏斗的容量應大于2 個φ4 mm 砂袋灌的容量,使用0.5 t 卷揚機緩慢提升漏斗,砂袋嚴禁直接露天堆放,使用篷布作覆蓋處理,不得長時間在太陽光下暴曬,避免砂袋老化。
4)安裝套管與樁尖:套管的頂部設置吊鉤或吊環,施工人員在套管外表面標記標高刻度線。 如需要對套管進行接長處理,應保證接長部位的密封性。
5)套管打入:待套管被吊起且定位完成后,開始進行捶打施工。 試打套管過程中,應保證落錘輕緩,避免套管因錘擊力過大而出現傾斜現象。 套管深入土體大概2 m 上下時,施工人員應減緩錘擊的頻率,避免出現超深現象。 成樁的垂直度不得超過1.5%。 成樁位置的偏差應控制在15 cm 以內。
6)下砂袋:使用專用工具運輸砂袋,嚴禁施工人員直接在地面拖拽砂袋,保證砂袋不出現扭結、斷裂、破損現象。 落放砂袋過程中,應在套管口部位安裝滑槽,然后將砂袋緩慢放置在套管中。
7)振動拔管:當砂袋全部落放完成以后,緩慢拔出套管,拔管速度不宜過快,且拔管過程中不得放松吊繩。
因袋裝砂井的施工質量比較高, 且土體排水固結速度比較快,地基沉降的時間比較短,建設沿線施工完成以后,地基沉降已基本穩定,每個月的平均沉降量大概保持在0.1 mm 左右。經過后期的觀測結果來看,兩年間的總沉降量保持在30 mm以內。
施工現場組織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地方質監站對施工質量進行全面檢查, 嚴格按照現行管理規范隨機抽取2%的砂井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深度、間距、直徑、垂直度等。 經檢查以后發現,砂井的間距偏差最大為+14.8 cm,規范要求控制在±15 cm 以內; 砂井的垂直度偏差未超過1.5%,灌砂率偏差未超過5%,由此可以確定成井質量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
(1)砂井的灌砂率偏差不得超過5%。 (2)裝有砂料的砂袋不得直接水平放置在地面,需將其吊起,砂袋嚴禁直接露天堆放,需使用篷布作覆蓋處理,不得長時間在太陽光下暴曬,避免砂袋老化。 (3)在對砂井進行施工時,保證導軌處于垂直狀態,套管不得出現彎曲、變形現象。 使用經緯儀對成樁的垂直度進行監測。(4)在套管上標記出標高刻度尺,嚴格把控砂井入土深度。 (5)砂袋以垂直狀態吊放在井內,砂袋不得出現扭結、磨損現象。 (6)拔管作業時,保證套管始終處于垂直狀態,避免套管損壞砂袋。 (7)砂袋露出孔口以上的長度應能夠深入墊層以內30 cm,且不得處于臥倒狀態。 砂袋施工質量偏差見表1。

表1 袋裝砂井施工允許偏差
待軟土地基加固處理完成后,將觀測點作掩埋處理。 路堤應分層進行回填,并分層碾壓,保持勻速加載,每回填一層,施工人員觀測一次。 如若2 次回填土方的時間間隔>3 d 時,應按照1次/3 d的標準進行觀測,保證其滿足設計圖紙的要求,超載預壓時,對加載速度進行嚴格控制,一旦發現地表沉降>20 mm/d 或水平位移>6 mm/d 時,施工人員不得繼續加載,待其穩定以后繼續加載。 連續7 d 地基沉降量<0.2~0.5 mm/d時,可以結束預壓施工;正常情況下,超載預壓的時間不宜小于6 個月。
1)以該項目的實際情況而言,對邊樁的位移進行觀測時,可以按照1 處/100m 的標準進行設置,路堤兩側及邊緣部位,每個斷面至少設置6 個觀測樁, 相同斷面上的邊樁應處于同一條軸線上。
2)觀測樁采用的是混凝土預制樁,觀測樁的尺寸設計為15 cm×15 cm×150 cm,觀測樁的強度≥25 MPa,觀測樁的埋設深度≥140 cm,觀測樁上部長度≥50 cm。
3)可使用單三角交匯法進行觀測,選擇使用全站儀作為觀測設備,觀測的精準度要求:測距合理偏差±3 mm,測角合理偏差±2″。
1)在原地面埋設沉降板,使用沉降板對底板沉降進行觀測;沉降板應埋設在該路的中心部位,每一個斷面埋設5 個觀測點;沉降板使用鐵板加工制作而成,尺寸設計為50 cm×50 cm×3 cm;觀測桿使用鍍鋅管焊接,觀測桿的直徑與長度分別為4 cm、50 cm,采用焊接方式將觀測桿加固在觀測板上。
2)觀測儀器的精準度不得低于DS3 型水準儀,以二等水準測量對觀測儀器進行控制,讀數精度≥1 mm。
地基加固處理完成以后, 將兩個不同路段的超載預壓后的沉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繪制出圖1。 對圖1 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以后得出,地基沉降會隨著時間不斷延長而逐漸收斂,反映出該部分的軟土地基已經處于穩定狀態。

圖1 沉降曲線圖
綜上所述,袋裝砂井能夠對深度較大的軟土地基進行加固處理,不會出現常規性砂井經常出現的縮徑現象,這種加固基礎對地層要求比較低,布井非常靈活,具備良好的經濟性與技術可行性。實際施工過程中不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不會對軟土地基造成較大的擾動,也不會對附近的建筑物、構筑物造成影響。 我國的沿海地區存在深厚的淤泥,淤泥中的含水量非常高,且淤泥自身的壓縮性比較大。 在經過實踐論證以后得出,袋裝砂井加固方法具備良好的應用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軟土地基的承載力,加快軟土地基排水固結的速度,降低地基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