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金鵬
(云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
在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上, 山地面積遠遠大于平原面積,在很大程度上,地形條件會成為山地建筑表現的關鍵制約性因素[1]。山區公路服務區通常有場地狹窄、多臺設置且分臺間高差較大的特點,不容易滿足公路服務區停車場地的要求。 結合高差分臺設置錯臺式、架空式、覆土式等建筑,將平地盡量留給停車場地成為一種主要的設計方法。 隨著豐富服務業態、提升環境景觀、增強文旅融合、加強開放共享等新理念的深入,服務區交通流線組織內容較之前增加,重要性更加凸顯。
怒江美麗公路小沙壩服務區位于瀘水市以北, 是游客進入怒江大峽谷的第一站,是云南省“交通+ 旅游”融合發展的標志性服務區和大滇西旅游環線的重要配套。 服務區布置在G219 公路東西兩側,呈西高東低、依山勢向怒江漸低的形態。西側靠山而建,建設用地8 410.6 m2;東側臨江設置,建設用地27 658.5 m2;兩側總建筑面積12 081.1 m2,含綜合服務樓、展覽館、精品客棧、驛站,以及公廁、修理庫、水泵房等。 服務區停車位數量93 輛 (小客車68 輛, 大客車8 輛, 展覽館停車庫17個)。 圖1 為項目的總體鳥瞰照片。

圖1 項目總體鳥瞰圖
從近幾年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分析可以看出,“服務區+ 旅游”是近些年“交通+ 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內容之一[2]。 本服務區具有國道服務區的“公路基本服務”定位、城市“開放共享服務區”定位,以及怒江大峽谷“交旅融合”三重定位。 “基本服務”方面配備了公路服務區所需的停車、休息、服務功能;“開放共享服務區” 方面配備了公交停靠、 慢行道系統、觀景平臺、特色餐飲、臨江酒店和半山精品客棧、展覽館等;“交旅融合”方面,服務區不僅自身是國家4A 級旅游景區,同時還兼備怒江大峽谷景區景前區功能。
交通幫助人們建立了與各個功能區的聯系, 受山地條件的制約, 山地交通的組織比平地交通組織相對困難而更加重要[3]。服務區外部、內部、消防等交通流線組織較常規的高速公路封閉式服務區復雜。 外部交通流線有非封閉G219 車流、東側臨江的步行和騎行慢行道, 還有城市公交在服務區的停靠站等流線組織;內部交通流線有對車輛服務、休息服務、旅游服務、展覽服務、消防救援等5 類流線組織。
服務區依山而建,場地高差大,道路和停車可用地狹小。而旅游型服務區比較突出的就是服務設施的增加,不僅如此,各服務設施的占地規模也較大, 若簡單沿用現有的平面布局方式,會導致服務設施秩序混亂[4]。 設計使用山地建筑的思路理念,利用建筑物的底層、屋面來補充綠化、停車等所需占地;合理組織車道平面和豎向設計,高效利用高差分臺停車,并將上述外部和內部多種交通流線等統一梳理、合理設置、有機聯系、最終系統設計組織好多種流線。
G219 將服務區分隔為東西兩側, 為避免人流與G219 車流相互干擾,在G219 路基下設人行通道。 過街人流通過綜合服務樓屋頂大觀景平臺的屋頂樓梯和電梯可以下降至綜合服務樓2`層大廳,穿過G219 的地下“時光走廊”,再過路后通過展覽館內的樓梯和電梯上升至西側服務區地面。 “時光走廊”為擴寬通廊,可展示固定圖片,使人們初步了解怒江州相關民俗風情文化特色。
服務區設置城市公交站,便于市民搭乘出行。 公交站緊貼G219,采用加寬段轉入臨江側港灣式公交站,公交車停靠不與其他車流沖突和干擾, 上下車乘客通過站臺即平接標高至臨江側廣場和綜合服務樓屋頂大觀景平臺, 即通過屋頂平面組織了上下車人流疏散、休息、等候流線。
美麗公路綠道沿美麗公路走向南起瀘水市小沙壩橋頭,北至止于貢山縣丙中洛鎮, 總長298.5 km, 與怒江美麗公路G219 線共同構成“快進慢游”旅游交通網。 小沙壩服務區步行和騎行慢行道即為該綠道起始段,慢行道臨江設置,與G219共用小沙壩服務區的綜合服務樓、驛站及公廁、停車場等服務設施。 通過平面分離、高差錯開設計,與公路空間分離保障了其安全性,緊靠怒江從而具有良好的觀景性,順場地高差組織緩坡、螺旋形坡道等又增加了其趣味性。 慢行道與其他流線有機結合,便于人流轉換,且不互相干擾。
公路服務區車輛通常分為大型貨車、大型客車、小客車3類。 小沙壩中心服務區因受地形限制場地狹窄,設計人員設置大、小客車停車服務時,將大型貨車服務設置在相距3.8 km 的小沙壩停車區。
1)臨江東側服務區:車輛由南向北,經公交站向北跨過場地中部沖溝后,右轉駛入。 停車場依山就勢分為上、下兩臺,通過場內5%縱坡路段降坡至下臺,上臺布置小客車和大客車停車位,下臺布置小型車停車位,車輛駛出流線可分別通過上、下臺各自的出口駛離服務區,進入G219。 流線順暢,可各自運行,互為補充。
2)靠山西側服務區:車輛從北向南右轉駛入,小客車駛入展覽館建筑一層內的室內車庫。 在用地面積受限的情況下,采用室內車庫提供必要的停車位是一種可行方案。 大客車臨時停靠下客后,從西側服務區南側出口駛離服務區,進入G219,至前方調頭至臨江側停放。 所有車輛順向從南側出口匯入G219。
休息服務流線為停車后駕乘人員提供短時休息、如廁、便捷餐飲、短時觀景等方便。 東側服務區上臺停車場,人流可步入平接標高的驛站與公廁屋面花園觀景, 遠眺怒江, 短時休息, 再從屋頂花園玻璃樓梯間下一層到達驛站及公廁進行掃碼淋浴、如廁、租用自行車等。 通過驛站及公廁1 層出入口向北步行,可至場內便捷餐飲點,向南可通過跨過沖溝的步行棧橋,進入沖溝南側的綜合服務樓2 層大廳獲取服務,或者轉換流線至“時光走廊”連接到西側服務區。 驛站及公廁1 層出入口向南, 可至場地南側沿江布設的慢行道, 可以貼近觀賞江景。 下臺停車場人流通過步行和騎行慢行道到達驛站及公廁。休息流線人車分流,具備充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3.3.1 綜合樓餐飲流線
綜合樓2 層為酒店大堂、大餐廳、咖啡廳和戶外觀景經營區。 公交乘客經過綜合服務樓屋頂的大觀景平臺屋面玻璃樓梯后,下一層即可到達;停車場游客經過跨沖溝棧橋平接標高進入; 步行棧道和騎行道游客通過臨江側綜合樓1 層入口經樓梯、電梯也可到達綜合樓2 層。
3.3.2 酒店住宿流線
綜合服務樓1 層為酒店客房。 酒店住宿流線同時提供3個平面的多標高空間流線組織:(1)從屋面大觀景平臺高標高處;(2)綜合樓大廳2 層接“時光走廊”,以及跨沖溝棧道接停車場的中間標高處;(3)消防通道接綜合樓1 層入口的低標高處攜大件行李的乘客可借用臨江消防通道,直接到達綜合樓1層入口處。
3.4.1 觀展集散流線
集散流線主要由大客車乘客和公交車乘客至服務綜合樓屋頂觀景大平臺, 順屋面玻璃樓梯電梯下一層至綜合樓2 層大廳與地下“時光走廊”相接處。 屋頂觀景大平臺上種植喬木、灌木,布設了休息條凳,提供了完善的等候、觀景、集散服務功能。 小客車乘客可從小車停車場,通過跨沖溝棧橋平接至綜合服務樓2 層大廳。
3.4.2 觀展流線
觀展流線由地下“時光走廊”開始,走廊兩側設置了怒江州圖片展,穿過走廊到達西側服務區負1 層;順豎向樓梯和電梯到達1 層展覽館大廳;從大廳開始,可以沿著設置好的展覽流線在展覽館內參觀展覽;參觀完展覽后,可通過地下通道返回東側服務區2 層大廳,然后再分流離開。
1)西側服務區沿場內設置消防車道,兼作展覽館和精品客棧的消防撲救面。 在展覽館2 層東側貼近山坡處設置展覽館人形消防疏散通道。 半山精品客棧在場地西側,靠山設人行通道,通道南側疏散至G219 線旁,通道北側疏散至半山別墅和展覽館之間的消防車道。 同時, 解決好西側服務區消防車道、消防撲救面和人行疏散流線。
2) 東側服務區因綜合樓為屋頂和G219 線標高平接的覆土建筑,不利于從建筑頂部進行消防撲救。 沿場地東側設置1條車行消防通道,消防車道沿綜合樓做展線降坡,到達綜合樓1 層入口,兼作消防撲救面,并在消防車道末端設置回車場。東側服務區綜合樓的人流可向屋面觀景大平臺和1 層出入口作雙向疏散。 消防車道、消防撲救面和人行疏散流線清晰,使用便利。
山區公路服務區用地普遍狹窄, 應盡量控制減少建筑物占地,保障多種流線必要的道路、停車場等用地。
盡可能組織利用屋頂和1 層(或架空層)等空間,設置綠地、停車等功能區,以改善服務區整體景觀環境,增加停車數量。
在“交旅融合”“服務區+”“開放式服務區”等多重定位下,分析梳理服務區外部流線,合理設置進出口,區分快進慢游流線, 快慢流線共享服務區服務資源。 慢行與周邊景觀緊密結合,為慢行游客提供較好的觀景條件。
在兩側服務區間設置人行連接通道, 綜合考慮其立地條件和使用功能, 采用架空天橋或地下通道方式以避免與主線的車流產生沖突,同時結合當地文化、自然稟賦設置相關的文化和商業布局。
服務區內部功能流線較復雜時,應逐一梳理、系統組織流線設計方案,在保證各功能流線能順暢自然到達的基礎上,盡量增加趣味性、景觀性和文化內涵。
山區服務區高差較大,消防車道、人流疏散流線組織較為困難,是山地服務區交通流線組織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必須合規、合理,便利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