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惠,張陽,王家寶,羅望,張浪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05)
廣東省某機械技師學院項目位于廣東省佛山市, 占地面積29.82 萬m2,場地現狀已建建筑物有實訓樓、學生宿舍、食堂各1 棟,其他為空地。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樓、實訓樓、宿舍、食堂等18 棟單體,以及室外體育設施、道路廣場、綠化等室外公用工程,總建筑面積為19.62 萬m2,其中,宿舍建設采用裝配式建筑,裝配率達50%。
項目場地周邊交通發達,西側為高速輔路,南側為現有市政道路,北側為規劃市政道路,場外運輸便捷,無因交通管制導致的施工影響。 項目施工場地面積大,為保證項目2 個地塊的交通運輸,項目共設置4 個大門,1#~3#大門設置于南側市政道路,4#大門設置于北側規劃市政道路(辦公區、生活區對面)。
項目成本壓力大, 且施工過程中須保證學校現有3 棟辦公生活樓正常使用, 施工不得影響在校師生正常的教學工作及生活。 為控制項目管理成本及物資采購費用,項目部制定內控工期指標,計劃于兩年內將項目移交校方使用,導致工期壓力大。 經過嚴密策劃項目施工部署,決定實行A、B 兩個地塊同步錯峰流水施工,保證機械物資有效周轉,降低項目各項措施費用支出。
學校類項目施工部署的首要任務是形成環線貫通的場內交通線路,這樣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并為項目后續各項施工工序展開工作提供高效的運輸途徑。
學校類項目整體占地面積大, 往往面臨施工道路建造成本高以及后期道路破除的問題,因此,采用“永臨結合”的原則布置施工道路是最優解決方案。 小市政道路通常會設計成貫通環線來保證場內行人、交通及消防線路的暢通,該線路的標高、走向與施工道路高度重合。 在施工階段,僅需先施工小市政道路路基層作為臨時施工道路(長度約3 000 m),待室外園林工程完成后, 再對破損的路面進行破除修復或加強修補,最后將瀝青面層施工至完成面標高,自此形成學校完整的小市政道路。
審圖時,發現初步設計做法(見圖1)與策劃施工道路“永臨結合”做法不一致,無法進行永臨結合施工,綜合考慮后,作為EPC 總承包單位牽頭方, 提資需求和道路路基做法(200mm 厚C25 鋼筋混凝土內配直徑12 mm@400 mm 鋼筋網片)交給設計院進行復核,建議設計院在進行施工圖設計時優化瀝青車道結構, 以達到施工便道和小市政共用基層的目的,進而降低施工成本。
設計院在收到提資后進行復核并回復:(1)將碎石路基全部替換成鋼筋混凝土道路基層的單方造價會有所提升;(2)鋼筋混凝土基層做法在作為支路等級的校園內部路較為少見,在審圖及審計時難以解釋;(3)無基層的C25 鋼筋混凝土面層耐用性不如有基層的C25 混凝土路面, 單層鋼筋混凝土面層在施工期破碎后的修復或補齊至設計標高(有沉降)的費用高,且更易產生反射裂縫。
綜上所述,建議考慮如下做法:在施工進場時,完成厚100 mm 石屑墊層+180 mm 厚C25 素混凝土層作為施工便道,待施工完成,修復路面病害、換板、調平后再鋪設瀝青層。EPC 總承包單位再次提資設計院, 要求路基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C30),形成最終小市政做法(見圖2),以達到施工道路“永臨結合”。

圖2 修改后設計瀝青路面結構詳圖
場內交通布置方案最重要的方面是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以及學校師生的日常安全。 進場后,項目部通過溝通交流,了解到學校的需求,并結合施工進度,編制了《施工現場臨建專項施工方案》, 明確了現場圍蔽區域和圍擋形式、教學通道及施工大門。
教學通道采用人車分流的原則進行設置。 在現有實訓樓西側,沿項目宗地設置車輛通道,接通高速輔道,以保證學校車輛正常進出。 第一階段人行通道保留南側市政路東側現有學校大門, 按現有道路設置3 m 高的廣州市A2 式標準化圍擋,供學校正常行人;因現有道路位置橫穿8#對外交流中心,在學校放暑假期間, 第二階段人行通道按永久道路進行人行通道改道,并沿兩側設置圍擋。
工人場內行走線路策劃遵循“不得進入教學區域、不得影響教學秩序、實行人車分流”原則。 A1 區可沿西北側施工道路行走,B 區行走路線沿水庫西南方向設置2 m 寬人行通道,與AB 區聯通道路相連。 保證施工區域與教學活動區域完全分隔,并配建安全文明措施設備,如噴淋系統、噪聲監控及360°監控攝像頭,時刻保障教學安全[1]。
項目臨時施工給排水系統及消防系統管道鋪設量大(各系統管道約3 500 m),容易造成材料浪費,增加項目施工成本。 經研討分析,策劃對室外管綜布置同步進行“永臨結合”施工,按室外管線設計標高、走向以及管材管徑來布置施工用水、施工排水、施工消防水等系統,將室外管綜遵循“一步到位”的施工原則全部安裝至室外第一個管井。 現場排水在場內設置三級沉淀池,沉淀后經排水主管排至設計的市政雨水接駁點,排入市政雨水。 施工消防水及施工用水系統采用永久管道,提前接入項目申請的施工用水接駁點,實現室外管網“永臨結合”施工。
按上述策劃, 項目技術部門對初步設計各系統管徑進行復核,確定措施完全可行,但在審圖后發現初設圖紙對于道路及管綜“永臨結合”存在一個很大的阻礙,即室外管綜走管數量多,導致很多管線設計在小市政道路下方。 因此,項目部就室外管綜設計再次提資施工圖設計單位, 表明初設圖紙對于道路及管綜“永臨結合”方案實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要求:(1)設計施工圖時,所有的室外管線應盡量避開小市政,將其調整至綠化或人行通道下方,如果一側布置不下,可分兩側布置;(2)結合海綿城市及消防系統設置原則,將臨近雨水排入水庫或設計的景觀造景中, 并減少A、B 兩個地塊消防環網,優化室外管綜各系統的走管數量。
經優化設計后,實現了室外管綜“永臨結合”,所有工序“一步到位”, 避免了臨時管網的安裝和拆除, 不僅節約了工期,更節約了施工成本。
項目單體平面面積大,除了4 棟裝配式宿舍為9 層,其余單體層高普遍在2~6 層,主體結構施工周期短;單體外立面設計為大面貼磚與部分涂料結合的形式,外架拆除周期長;建筑物6#、13#樓側邊有10 kV 高壓線纜經過, 根據佛山南方電網要求,該電纜兩側10 m 范圍內為高壓防護區,任何物體起吊都不得進入該區域,因此,如何選擇高效且有利于節約成本的垂直運輸機械, 就成了項目策劃的重要一環。 最終經策劃比選,產生了以下兩個方案。
1)采用履帶吊來作為垂直運輸機械,按包月的方式進行租賃。 履帶吊的優點是載重能力大,且對路面要求低,還能進行吊重行走。 但是履帶吊靈活性差,并且行駛速度慢,因此,各單體需設置多臺履帶吊來保證項目施工進度。 而履帶吊噸位越大,租賃費用越高、耗油量越大,且采用履帶吊產生的人工成本也會增加。 綜上所述,該方案不選用。
2)采用塔吊來作為主要機械,輔以履帶吊來完成全部單體垂直運輸。 雖然塔吊因單體面積和場地因數限制僅能覆蓋1 棟或2 棟單體,但是在覆蓋范圍內材料無須二次轉運,吊重大,起吊頻次高,能有效地保證施工進度。 其最大的缺點是租賃費用高, 如果按外架拆除周期來布置塔吊, 則成本費用太高,因此,項目部策劃塔吊僅作為主體施工垂直運輸機械,進行場內自周轉, 從而減少機械進出場及租賃費用。 綜合考慮后,項目決定選用本方案。
經過嚴密策劃, 配合樓棟開發節奏以及便于塔吊場內周轉布置,實行A、B 兩個地塊同步錯峰流水施工。 項目最終決定進場3 臺TC7015 和1 臺TC7525 塔吊。 塔吊具體周轉計劃為:1#—2#—4#為 TC7015、3#—6#—7#為 TC7015、9#—8#為TC7015、5#—10#—11#為TC7525。為了減少塔吊對學校教學區域的覆蓋范圍,降低防護措施費用,對7#塔吊進行截臂,臂長為50 m。8#、9#樓為2 層建筑,用履帶吊進行垂直運輸,不單獨設置塔吊。 結果顯示,總體機械設置運輸便利,且很好地降低了項目成本費用。
項目土方平衡后場地內裸土面積大,如果不采取相關防護措施,很容易產生環保投訴問題。 項目前置室外園林單位招標,結合上述施工道路與室外管綜“永臨結合”的思路,提前穿插室外園林施工,采用正式園林作為裸土覆蓋措施,以減少裸土覆蓋產生的措施費用。 經綜合考慮后,決定提前將A 區的景觀湖進行改造,并對未進行堆場設置,以及施工完室外管綜的道路兩側的園林景觀先行穿插施工。 該措施大大減少了常規施工思路中后期室外園林的工程量,不僅加快了項目施工進度,項目降本增效,還打造出“花園式工地”,實現了一年365 d 時刻迎檢。
項目結算采用2018 廣東省定額進行結算,且以施工圖紙為唯一結算依據。 經對該項目進行深入研究18 定額后發現,施工便道以及施工現場圍擋是可以單獨進行定額計價的。 結合該發現,編制了《施工現場臨建專項施工方案》,上報監理、業主審批, 并要求監理、 業主在方案配套圖紙上進行見證簽字,然后,由施工圖設計單位將簽字版圖紙編制正式用于項目結算施工圖紙,最終完成措施落圖為:現場施工大門4 個、施工便道約300 m、施工現場圍擋約3 200 m、教學區分隔圍擋約2 100 m,為項目部減少措施費用虧損約600 余萬元。
本項目施工部署通過采用施工道路和室外管綜 “永臨結合”、塔吊選型及場內自周轉、室外園林工程提前穿插、以及措施項落圖等措施,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約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現場安全文明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