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蔚,戴君同,王振國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 山東濟南 250355
山根,又作頞、下極、王宮、鼻交頞中,位于兩目之間,《東醫寶鑒》曰:“印堂之下曰山根,即兩眼之間。[1]”山根在中醫臨床診斷與治療中有極重要的意義。宋以前醫學文獻中,尚未有稱兩目之間部位為“山根”者,宋代以后,“山根”作為面相學術語在醫學界普及,醫籍也漸有以“山根”解釋“頞”等其他名稱的趨勢,同時“山根”在中醫臨床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日趨豐富。現總結宋以后古醫籍中所載“山根”相關文獻,以期為當代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早期醫學典籍中,“山根”部位被稱為頞、下極、王宮,這些名稱集中于《靈樞經》中,作定位以及望診之用?!鹅`樞·經脈第十》:“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2]”,用以定位足陽明胃經的循行?!鹅`樞·經別第十一》:“足陽明之正……上頞?,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2]”,定位足陽明經別的循行?!鹅`樞·五色第四十九》:“王宮在于下極……下極者,心也[2]”,作望診之用。
唐代孫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記載的“鼻交頞中”即山根,是治療中風的特效穴:“鼻交頞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此主癲風、角弓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風如蟲行、卒風、多睡健忘、心中憒憒、口噤、暗倒不識人、黃疸、急黃、八種大風,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驗,慎酒、麥、生冷、醋滑、豬、魚、蒜、蕎麥、漿水。[3]”
宋代士大夫熱衷命理,不僅求訪道士相面卜命,而且多對面相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4],面相學由是在宋代得到普及。因此“山根”作為面相學術語滲入中醫領域,易為大眾所接受,從而成為中醫學面部區域的名稱,也不足為奇了。成書于南宋的《幼幼新書》是首次以“山根”[5]命名兩目之間區域的醫學典籍。
與山根相關的臟腑包括胃、心、肝、肺,因此山根的改變可反映此四者的病理狀態,成為臨床診斷的依據。
山根是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足陽明經之流行,從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徇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頞,鼻之山根是也。[6]”因此與胃相關的疾病可由山根進行診斷:“山根為足陽明胃之脈絡,小兒乳食過度,胃氣抑郁,則青黑之紋橫截于山根,主生災。[7]”山根在面部緊鄰肺部診斷區域(印堂)之下,因此與心密切相關:“山根候心……山根者,兩目之間,即下極也,在肺下之部,故應候心之疾也。[8]”在《活幼口議》中,作者演山省翁又將山根分別劃歸肺、肝的面部診斷區域:“準頭至山根,兩孔并中梁,眥頭直下,年上壽上,里外通息,皆屬肺之部位。[9]”“風池與正眉,氣池泡眥頭,上下眨動處,太陽及太陰,連及山根所,屬皆肝之部位。[9]”宋以后古醫籍多圍繞胃、心、肝、肺的病理變化闡發山根診法及外治。
山根望診法,主要集中于兒科。由于小兒皮膚嬌嫩,山根脈絡色澤發生變化時容易觀察,因此山根診法被廣泛應用于兒科臨床診斷中,宋以后醫籍中,記載山根診法者也多為兒科文獻。正常狀態下,小兒山根絡脈隱而不見,《幼幼集成》有云:“山根,足陽明胃脈所起,大凡小兒脾胃無傷,則山根之脈不現。[10]”小兒山根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狀態,見表1。
表1 病理狀態下山根改變
由表1可知,關于山根色澤的記載,以青色最多,赤色、黑色次之,黃、白二色最少。山根青色多代表驚風,亦有少量文獻認為青色表示小兒多病難養,傷寒亦可導致山根青色;山根赤色可代表受驚、傷寒、心熱;山根黃色可代表脾虛作瀉;山根白色可代表肺中有痰;山根黑色多主危證、寒證??偠灾礁珴勺駨拿娌客\中“紅黃隱隱,明潤含蓄[16]”的總體原則,五色獨顯皆為病狀,具體作何解,可與其他三診綜合參看。
山根作為一個面部部位,不僅在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外治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山根是貼敷和小兒推拿的施術部位。
2.1 貼敷 山根貼敷可用于小兒驚風和鼻衄的治療,據宋以后典籍記載,以鼻衄的貼敷居多,見表2。
表2 山根貼敷方藥及主病
由表1可知,山根貼敷中,治療驚風的記載較少,治療鼻衄的記載較多。治驚風所用貼敷藥物,多不便內服;治鼻衄多以白及、黃明膠、白芷貼敷。
2.2 小兒推拿 山根也是小兒推拿的重要穴位,在宋以后古籍文獻中多有記載,可用于小兒驚風的治療以及驚風恢復后的身體氣機調理,亦可配合其他穴位以收去風痰、行氣血、調臟腑之功。
在驚風后的氣機調理中,《幼科鐵鏡》記載:“若發驚拿醒便知人事即用后……隨向天庭、眉心、山根、準頭、人中、承漿各掐一下,以代針法。[20]”
在驚風的治療中,《厘正按摩要術》記載:“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證,須用蔥姜煎湯,以左手托病者頭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又蘸湯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囟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攀轉向前掩兩耳門……[21]”
在小兒身體的調理方面,山根亦有重要作用,《厘正按摩要術》記載:“推面部次第也,右大指蘸蔥姜湯由眉心推至囟門三十六次……掐百會穴三十六下,山根、鼻準、人中、承漿各三十六下,隨于各穴亦各揉三十六次,再于主治之穴從而按摩之,自能除風痰,去寒熱,其妙在適臟腑,行氣血,治經絡,庶無塞而不通之病。[21]”
山根位于兩目之間,早期醫學典籍中被稱為“頞”“下極”“王宮”等,自宋代,卜命占卦之風大盛,始融合面相術語得名“山根”。山根在宋以后古籍文獻中,兼有診斷和治療兩方面的功效,在面部望診中,山根診法多用于兒科,其五色改變可代表不同疾??;在治療方面,山根是外治法的重要施術部位,可用于貼敷和小兒推拿。山根在中醫臨床中具有重要價值,進一步發掘和利用,可以為當代中醫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