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翠,許祖建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可表現為心慌、胸悶、乏力、頭暈等不典型癥狀。研究表明[1],房顫發病率逐年上升,年齡超過80歲發病率超過33%。它還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如中風、心力衰竭和死亡,致殘率和病死率高[2]。持續性房顫可由陣發性房顫發展而來,多為治療不規范、患者本身基礎疾病、年齡增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導致。根據臨床經驗,房顫患者多合并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中老年人較多、睡眠障礙比例較高。而睡眠障礙又可進一步加重患者心悸、頭暈和乏力等相關癥狀,形成惡性循環。目前臨床治療多以抗心律失常聯合助眠藥,雖有一定效果,但臨床不良反應較多。因此,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房顫合并睡眠障礙值得臨床研究。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筆者運用養心定悸安神方治療氣陰兩虛夾瘀型持續性房顫合并睡眠障礙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西醫診斷標準
1.1.1 持續性房顫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心電圖ECG、24h動態心電圖Holter及超聲心動圖UCG)確診為房顫;房顫的分類標準明確為持續性房顫[3]。
1.1.2 睡眠障礙 根據 2019年相關指南中失眠的診斷標準[4],存在下列情形1項即可診斷:①入睡困難,即進入睡眠時間>0.5h;②睡眠總時長減少,總時長低于6h;③睡后易醒、醒后難入睡,覺醒次數超過2次。
1.2 中醫診斷標準 心悸和不寐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相關診斷標準,辨證屬氣陰兩虛夾瘀者。主癥:心悸胸悶,失眠健忘,乏力氣短;次癥:口燥咽干,自汗盜汗;舌脈:舌暗紅苔少,脈細澀或結或代。符合主癥2項加次癥1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2.1 納入標準 符合上訴診斷標準,持續性房顫病程>1年;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夾瘀證型;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測評,得分>7分者,有超過3個月的睡眠障礙病程;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2.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精神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入組前2周使用相關中藥或中成藥物治療者;過敏體質者。
選擇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及門診的持續性房顫合并睡眠障礙(氣陰兩虛夾瘀證)患者60例,隨機分2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80歲,平均(60.23±12.16)歲;房顫病程 1~11年,平均(5.25±2.38)年;睡眠障礙病程0.5~5 年,平均(2.52±1.21)年。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37~80歲,平均(60.27±10.91)歲;房顫病程 1~12年,平均(4.67±2.18)年;睡眠障礙病程0.5~4.5年,平均(2.37±1.12)年。2組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4.1 基礎治療 2組均予抗凝、控制心室率治療,如利伐沙班(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76),1次/d,每次10mg;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777),1次/d,每次23.75~95mg(根據患者心室率控制酌情用藥)。對合并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給予必要的西藥治療。
4.2 對照組 在房顫基礎治療上予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74)3mg,每晚1次。療程4周。
4.3 治療組 在房顫基礎治療上加養心定悸安神方:炙甘草20g,酸棗仁20g,柏子仁12g,山萸肉15g,當歸10g,丹參15g,黨參15g,白術15g,麥冬12g,生地12g,知母10g,遠志10g,合歡皮15g,柴胡12g。用法:由本院智慧煎藥室代煎,150mL/袋,每日1劑,早晚1袋。療程4周。
5.1 PSQI評分 根據PSQI總分對治療前后觀察組和治療組的效果進行評價。總分為0~21分,評分≥7分者具有睡眠障礙,分數越高表示睡眠障礙越嚴重:輕度(≤7分)、中度(8~15分)、重度(≥16分)共3種等級。
5.2 24 h動態心電圖中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動態心電圖中24h平均心室率變化情況。
5.3 中醫證候積分 觀察治療前后心悸胸悶、失眠健忘、乏力氣短、口燥咽干、自汗盜汗等癥狀變化。并根據以上癥狀共分為4個等級:無、輕、中和重,分別計0、2、4、6分。分別在治療前后各評價一次。
應用SPSS 2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為單位,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的療效評判標準。顯效:心悸、失眠等明顯改善,總證候積分下降≥70%;有效:心悸、失眠等有所改善,總證候積分下降>30%,<70%;無效:心悸、失眠等無明顯改善,甚加重者,總證候積分下降≤30%。
2.1 2組療效評價 治療組有效率為86.7%,高于對照組的66.7%(X2=8.3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2.2 2 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和24h平均心室率比較2組PSQI評分、24h平均心室率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5);治療后,治療組PSQI評分、24h平均心室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和24h平均心室率比較( ±s)
表2 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和24h平均心室率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t=4.127、2.043,△P<0.05。
組別例數時間PSQI評分24h平均心室率/次·min-1治療組30治療前16.70±1.5189.87±9.56治療后7.53±1.85*△72.03±5.64*△對照組30治療前16.63±1.4588.20±9.53治療后 9.70±2.20* 75.37±6.94*
2.3 2 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各中醫證候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心悸胸悶、失眠健忘、乏力氣短、口燥咽干、自汗盜汗各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下降(P<0.05);治療組心悸胸悶、失眠健忘、乏力氣短、自汗盜汗各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治療組口燥咽干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略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 ±s)
表3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t=2.822、3.925、3.699、2.959,P<0.05。
組別例數時間心悸胸悶失眠健忘乏力氣短口燥咽干自汗盜汗治療組30治療前4.93±1.264.47±1.464.93±1.143.27±1.623.73±1.95治療后2.13±1.38*△1.53±1.01*△1.60±1.43*△1.13±1.16*1.33±1.32*△對照組30治療前4.87±1.254.33±1.494.93±1.263.40±1.503.67±1.90治療后3.20±1.54*2.73±1.34*2.93±1.36*1.73±1.46*2.33±1.30*
房顫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疾病,與生命健康質量下降、腦卒中事件增加和病死率增加有關[7],其引起的中風往往很嚴重,會導致長期殘疾或死亡[8]。此外,部分房顫患者因疾病的嚴重危害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失眠癥狀隨之而來;而失眠又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研究表明,發生房顫的風險與睡眠障礙有關[9-10],年輕人(<40歲)房顫風險與睡眠障礙關系更大[10]。睡眠障礙可促進房顫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主要通過提高交感神經活性、造成內分泌或代謝紊亂、損傷血管內皮功能等方式[11]。目前,西藥治療房顫合并睡眠障礙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大、戒斷癥狀等不足,臨床療效不達預期。因此,中西藥結合療法可能是一個新的突破。
中醫沒有房顫之名,屬于“心悸、怔忡”,睡眠障礙則屬于“不寐、不得臥”。二者病位都在心,與肝、腎兩臟密切相關。心悸病機有虛實兩端,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實者為由痰、飲、瘀、火擾心,心神不寧;虛實之間可相互夾雜或轉化。不寐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虛者為陰血不足、心神失養,實者為邪擾心神,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夾雜,或兼瘀血。導師許祖建主任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房顫合并睡眠障礙病機為氣陰兩虛夾瘀證。持續性房顫合并睡眠障礙多為年齡較大者,年逾半百,腎氣自半,精血漸衰,加之久病耗氣傷血,致心氣血虧損,肝腎陰虛,然氣、血、精、津同源,相互影響,最終形成氣陰兩虛之像。氣虛日久,不能推動血液運行,陰虛化血乏源,脈道血液虧少,久則致心脈血瘀,瘀血既是病理產物,也是病理因素,進一步加重心悸和或不寐。陰虛不能納陽,心腎失交,則見不寐。養心定悸安神方是導師許祖建主任醫師的經驗方,由炙甘草湯和酸棗仁湯加活血化瘀之品化裁而來,臨床運用廣泛。方中炙甘草、酸棗仁重用為君藥。炙甘草入心肺脾胃經,發揮滋陰補氣、復脈定悸之效,配伍黨參、白術增加補氣作用,二藥共入脾經,脾氣得健,則氣血生化有源;生地、麥冬、柏子仁滋心陰,知母養腎陰,其中生地黃、柏子仁同入心肝腎經,前者能清熱養陰,緩解心神不寧;后者養心安神,治療心悸不寧、虛煩不寐;知母滋陰清熱、安神除煩;上藥共奏氣陰共補,故氣血生化有源,則鼓動血脈運行。酸棗仁入心肝經,發揮養心益肝、寧心安神之效,配伍山萸肉入肝腎經,發揮酸澀收斂之功,使浮陽潛藏于陰,神藏于心,血歸于肝,故能安寐;遠志交通心腎、安神益智,加強酸棗仁安神之功,共為臣藥。合歡皮入心經,配伍酸棗仁,能養心疏肝以助眠,為佐藥。當歸專能補血,為補血第一要藥,而又善于補血之中行血,使補而不滯,常用于血虛兼夾血瘀等證。丹參入心肝經,既能活血化瘀而止痛,活血而不傷正,又能清心除煩,用于心煩失眠者。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用于眾補藥之中,具有補而不滯、調暢氣機之效,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陰、安神定悸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炙甘草中黃酮類和三萜類化合物,對多種原因的心律失常均有明確作用[12]。生地黃既能強心、擴冠,發揮抗心律失常作用,還能減輕炙甘草的不良反應[13]。當歸六黃湯治療房顫、失眠有一定療效,藥理作用機制待進一步證實[14]。邱宇等[15]研究表示,酸棗仁、柏子仁均通過多種有效成分,多靶點、通路,多種靶器官治療失眠,二者配伍可增加療效,形成優勢互補。丹參的化學成分具有保護心肌、抗心律失常等心臟保護作用[16]。遠志的藥理作用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臨床對失眠、健忘、心悸有較好療效[17]。合歡皮具有抗焦慮、抗抑郁作用,因此可緩解患者因疾病帶來的緊張、焦慮情緒[18]。
綜上,對所選氣陰兩虛夾瘀型持續性房顫伴睡眠障礙運用養心定悸安神方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