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南京入選、舟山上榜、貴陽在列……近段時間以來,多個城市紛紛發出喜報,蓋因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印發了《關于布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的通知》。《通知》部署了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布局建設工作,確定北京、天津等24個城市為“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石家莊、太原等29個城市為“復合型流通支點城市”,廊坊、保定等49個城市為“功能性流通支點城市”。這是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落實《“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的重點舉措。
流則通,通則興,貨暢其流,市場才能興旺,經濟才能繁榮。從宏觀來看,我國經濟縱深廣闊,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生產、消費的規模、結構與時空分布將發生較大變化。一方面,這些變化為更廣的區域、更多的主體加入經濟循環和現代流通創造了歷史機遇;另一方面,隨著流通空間范圍的擴大,商品和資源要素將可能更為分散,規模效益將會減弱。因此,需要發揮現代流通體系對商品和資源要素的規模化組織優勢,同時推進區域間流通設施網絡和組織運行方式協同發展。布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正是題中應有之義。
布局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對于相關入選城市是重大機遇。此次入選的102座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皆是根據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比較優勢、未來潛力等因素確定的。說是機遇,入選就意味著能夠更好發揮相關城市流通發展基礎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優勢,成為流通設施的集中載體、流通要素的組織中心、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應用的聚集區域,這將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奠定厚實基礎。
今天,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v觀京滬廣的航空樞紐、成渝的西南交通樞紐、武漢的九省通衢、鄭州的“米”字形高鐵樞紐,鐵路公路、航線航路、各種橋梁如血脈網絡,流通支點城市的戰略位置愈發凸顯。只有串聯流通支點城市,通過設施高水平聯通、產銷深層次銜接、產業分工緊密協作,形成骨干流通走廊,才能更好推動我國商品和資源要素順暢高效循環。因而,每一座流通支點城市要服務所處骨干流通走廊,鞏固擴大在相關商品產供儲銷中的比較優勢,加強城市間、區域間產銷銜接,提升流通組織能力。
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關鍵在“支點”,要點在“大流通”。今天的現代流通,不是簡單的物流,而是包括國內統一大市場、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社會信用體系、金融基礎設施等的大系統,必須從“大流通”高度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融合發展,促進生產消費緊密銜接,加快形成內暢外聯的現代流通網絡,更好服務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因而,每一座流通支點城市要優化商貿、物流、交通等設施建設布局,推動跨區域產業分工深化,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發揮流通促消費作用,同時促進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一方面要夯實“硬基礎”。抓住數字化賦能機遇,改變基礎設施不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的情況,在暢通“大動脈”的同時,下功夫疏通“毛細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優化“軟環境”,進一步完善法治環境、誠信體系,打破一些地方的保護主義壁壘,提供更多直達各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服務。換句話說,每一座流通支點城市都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強化交通運輸、金融、信用支撐,提高流通企業創新創造力和核心競爭力。
“大流通”時代已來,加快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時不我待。唯有在戰略上布好局,在關鍵處落好子,才能以高效順暢的現代流通體系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