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封神第一部》演員在吊車幫助下吊威亞完成動作戲
從首映日票房表現平平,到口碑逆襲實現票房逆勢上漲,截至2023年9月3日,《封神第一部》票房已破25億元。電影將延長上映至10月19日,導演烏爾善希望“向30億努力”,讓后續兩部的制作經費更充盈。
這部巨制用9年時間摸索出的一套工業化制作路徑,在市場上獲得了應有回報,其對中國電影行業更有諸多啟發意義。
什么是電影工業化?電影生產為什么要工業化?什么是電影工業流程標準?如何建立這個標準?這些問題在各類電影論壇上被反復提及,而答案仍要從實踐中得出。正是因此,“封神經驗”值得被放到更大的坐標系下解剖。
2023年,中國銀幕總數超8萬塊,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這一數據是4.1萬塊——中國銀幕總數首次超過了北美市場,也正是那一年,《封神三部曲》正式建組。
由于拍攝現場太安靜,《指環王》執行制片人巴里·奧斯本在探班時甚至問吳學軍:“現在在拍攝嗎?”吳學軍答:“正在拍。”
在此之前,烏爾善和團隊已經進行了兩年的項目籌備和研發。
建組不久后,《封神三部曲》制片人烏爾汗曾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表達了他們在研發階段思考的核心問題:“如何用主流商業片包裝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在看不見硝煙的文化戰場上,守住自己的文化陣地。”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在當時已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國。隨著電影市場開放格局的不斷加大,國產片與更多好萊塢大片正面競爭,如果不能由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持續創造兼具市場號召力和文化感召力的商業電影,中國很可能重蹈歐洲覆轍,將龐大的本土電影市場拱手讓人。
電影工業化的議題,正是在這種焦灼中被提出的。
2015年底,由烏爾善執導、2000人團隊共同完成的《尋龍訣》上映,這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的重要標志。放在彼時的時代坐標系中,這種探索的意義不言自明。
“從《畫皮Ⅱ》《尋龍訣》,到《封神三部曲》,我一直在研究電影工業的工作模式。”烏爾善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他曾和團隊到北美、新西蘭進行調研,為的是結合國內實際,在劇組建立工業化執行標準和流程。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劉正山認為:“電影工業化是在整個電影產業中,按照現代工業方式制作的電影占比的上升和深化。”
21世紀后,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加速。在這一過程中,曾經的國營制片廠生產架構被市場經濟逐步消解。內容生產體系的重構滯后于產業化進程,隨著2010年后市場規模和電影項目投資的擴大,這一問題暴露得愈發明顯。
好萊塢之所以能成為美國在全球擴張文化霸權的武器,離不開其電影工業體系,這一體系保障了內容創作、影視制作、發行傳播、經營管理等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順暢的互動和運行。這種用第二產業的模式提升第三產業的策略,使規模化、標準化、可持續的電影生產得以實現。
與此同時,第三次信息革命給電影生產帶來重大影響,讓電影工業進一步向技術密集轉型。
電影界達成共識,即中國電影質量的整體提升,必須建立在中國電影工業整體升級的基礎之上。
在《封神第一部》上映階段,無論是接受媒體采訪,還是專門為觀眾錄制導演“拉片”物料,烏爾善都不吝嗇于講述他與團隊如何搭建工作模式的干貨。
“我希望我們積累的經驗能為這個行業提供一些參考。”烏爾善說。
2018年夏天,《封神三部曲》正式開拍。此時距離2014年6月開始劇本策劃已經過去4年,而從開拍到《封神第一部》上映,又過去了5年。
這期間,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不少新變化,其中之一是“好萊塢失靈”。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我國上映影片中國產片占比約60%,而近3年已提升至84%。
中國電影人所擔憂的“外來者強勢占領本土市場”并沒有發生,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觀眾已對好萊塢大片祛魅,另一方面,正如烏爾善分析:“中國觀眾更想在電影里看到‘我的文化。”
“當下,中國電影在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過程中,進入了一個試圖創造新的世界電影格局的階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
中國電影市場更需要能呈現和解讀自身文化的拳頭型電影產品。在這些拳頭型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技術難度更高、項目規模更大的電影。
《流浪地球》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拍攝《流浪地球》第一部時,郭帆感受到了建立工業化模式的迫切性。后來,郭帆團隊和高校合作進行專項課題,成立了實驗室,大大幫助了第二部的工業升級。
“制作高難度的電影意味著必須考慮如何工業化。”烏爾善說。他把電影工業化拆解為三個維度——創作、管理、技術應用。
從創作上看,《封神三部曲》要實現神話史詩的類型拓荒,要把文化資源轉化成一種類型電影,達到一定的類型品質、符合類型標準,而工業化要解決的就是量產、規模和質量標準的問題。
烏爾善將項目研發視為“真正技術密集型的環節”。一個例子是,《封神三部曲》僅在概念設計上就用了2年。
攝影指導王昱幾乎參加了每場劇本會,理解劇作和封神世界觀是他帶領分鏡團隊完成分鏡設計的基礎,最終在影像層面調動最恰當的技術,更好實現導演的構想。
前期的工作還有管理上的規劃統籌。“從分工協作到最后質量監控,包括衣食住行,部門配合非常復雜,需要非常強大的制片團隊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烏爾善說。
《封神演義》故事體量大,在劇作上適宜做成三部曲結構——這在華語電影中從未出現過。該片監制江志強向執行制片人吳學軍介紹了《指環王》的執行制片人巴里·奧斯本,后者建議“三部連拍”。
“一是能保證年輕演員在形象上一致;二是便于統一技術標準從而保障影像視覺感一致;三是更利于劇組管理和服務保障的運行;四是節省時間成本以及美術置景等帶來的預算。”吳學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經過測算,三部連拍能減少約25%的成本。
吳學軍是劇組的“算盤”,如此大規模的項目如何分配預算比例已超出國內經驗,預算分配決定了后續不同環節的工作周期,甚至關涉拍攝時是每周雙休、單休還是拍攝一個月后集中休息。
巴里·奧斯本在這方面為吳學軍提供了很大幫助。最終,劇組確定18月拍攝周期,438個拍攝日,這在華語電影史上前所未有。
《封神三部曲》編劇曹升記下一件趣事:有人問美術組張成,進封神劇組要呆多久,他答,你就當我“進去了”。
《封神三部曲》的工作人員總計8000多人,同時在組最多2800多人,卻可以做到忙而不亂。由于拍攝現場太安靜,巴里·奧斯本在探班時甚至問吳學軍:“現在在拍攝嗎?”吳學軍答:“正在拍。”
《封神三部曲》第一副導演孫曄兼任劇組另一執行制片人,曹升評價他是“國內第一統籌”:“孫曄每天都在瘋狂制表,江湖人稱大表哥。那么多拍攝計劃的安排,不能出一點差錯,思維必須縝密到令人發指的程度才行。”

《封神第一部》拍攝姜子牙棧道戲份
如果在現場出現計劃外的工作停滯,吳學軍和孫曄認為那是前期準備不足造成的,而《封神三部曲》在18個月的拍攝中從未發生這種情況。
“在前面要想到各種可能性并準備預案。”孫曄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例如外景拍攝最怕出現天氣變化,“我們首先要查外景地五年內的天氣,有基本預判,安排場景搭建和拍攝時間;如果遇到突發、不確定的極端天氣,要準備棚內拍攝預案。”
“我們的鏡頭都非常難,不是困難,而是復雜,需要各部門協調,去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才能完成。”孫曄說,制作內容的信息下沉、制作會、日常彩排是工作機制上的“三板斧”。
信息下沉最重要的工具是分鏡預覽。開機前,分鏡團隊完成分鏡和分鏡預覽,導演確認后,剪輯師制作動態分鏡,然后由世界各地的不同預覽制作團隊合力完成動畫預覽——僅《封神第一部》的動畫預覽就長達125分鐘。
動態的內容能夠讓每個部門更好理解這場戲要達到的呈現效果,各自的任務是什么,由此拿出可行性方案。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認為:“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并非僅指巨額的資金投入、高新的工業技術,更指電影生產過程中高度的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
動畫預覽在開拍前也會給演員觀看,每天要拍攝的分鏡會張貼在現場。對于《封神三部曲》這種視效比重較大的項目來說,充分利用分鏡和預覽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演員與各部門形成默契,也為前期拍攝對接后期視效制作建立了銜接,從整體上縮短整個項目的制作周期。
劇組確定拍攝方案的方式是組織多輪制作會,每場戲的相關部門都會參加制作會。前期的制作會確定大方向;拿到預覽后的第二輪制作會討論鏡頭、場景、人員等具體執行方案;場景搭完后,舉行拍攝前的現場制作會,對每個鏡頭進行逐一討論;最后,演員到實景中和各部門走戲排練。
到開拍前,各部門已經對整場戲完全考慮成熟。“我們到達現場后,都是 40分鐘內開機。”吳學軍說。
無論是在時間還是金錢上,《封神三部曲》堪稱精打細算。
一個例子是,每張場景制作圖都需要烏爾善的簽字蓋章,相關場景才能開始進入制作,否則制片辦公室不會批錢。
“劇組的物料采購統一由制片辦公室來做,不會出現你要5根木方,我要8根木方,最后浪費了3根的情況。”吳學軍說,“所有銜接環節都通過制片辦公室來主導,包括人員進出管理、物料采購和分配、工作資料收集整理、傳遞信息等等。”
“很多劇組的制作管理環節是分散的,但我們是攥起拳頭來打拳。”孫曄說。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認為:“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并非僅指巨額的資金投入、高新的工業技術,更指電影生產過程中高度的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
《流浪地球》和《封神三部曲》都在青島建了自己的攝影棚,兩個劇組互相探過班。自那以后,郭帆在談論建立電影工業體系時經常說:《封神三部曲》劇組是一個典范。
《封神三部曲》劇組在青島有兩層樓的專屬餐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以上,有5個檔口,同時可以供餐1400人——這個餐廳在業內也同樣出名。
建設專屬餐廳可以給整個劇組在長時間的拍攝周期中創造更強的歸屬感,同時很大程度上解決大型劇組的供餐管理難題。吳學軍測算過,這比發盒飯省錢:“綜合所有成本,人均每天餐費38塊錢,而實際上一般攝制組的標準餐費都在50元以上。”
很多參與《封神三部曲》拍攝的人員后來到其他劇組工作,感受到了在管理上與《封神三部曲》劇組的差異。《封神第一部》上映后,也有人提出:“《封神三部曲》成本30億元,這樣的工業化能復制嗎?”
在吳學軍看來,《封神三部曲》有其客觀條件和獨有需求:“它就像三年生出一個哪吒,不可能所有劇組都有條件、有意愿生出哪吒。”但毫無疑問,“封神經驗”對中國電影業有諸多啟發。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當下中國電影人需要全方位認識電影工業體系及其每一個環節和層面,培養大量的技術性、實用性人才,以滿足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和深化的需求。
電影行業的幕后人才起點不一,《封神三部曲》想通過制度化的管理方式避免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封神三部曲》在剛開始搭景時曾有一次資料外泄,最終通過流程回溯找到了泄露的根源——是燈光組的一個新人,此前從沒拍過戲。
這讓吳學軍倍加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意義:“《封神三部曲》體量足夠,周期足夠,核心人員的素質也足夠,因此要給行業培養更多的“螺絲釘”,這些“螺絲釘”以后能去幫助別人把機器擰得更穩固一些。”
演員吳京甚至跟《封神三部曲》的馬術組“偷過師”,以幫助自己在《我和我的父輩》中馬術動作戲的創作。
和過去相比,人們已經很少使用“重工業”“高概念”這樣的詞來形容一部大制作的電影——電影投資已經趨向理性,對于電影工業體系的討論正從概念層面深入到實際操作的方法論。
“都說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先有人摸到石頭在哪,然后給大家標記出來,否則大家都是在一直找石頭。”吳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