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崇祿
這是一本塵封久遠的老相冊。苦于無法找到更多的文字資料,它在我的書柜里已靜靜地躺了很多年。每次翻看冊頁上張張照片的時候,主人公從青年到暮年不凡人生歷程的音容笑貌,仿佛穿越時空鮮活地走到我的面前。
相冊中第一張照片背后雋秀清晰的字跡,記載著拍攝的時間:“民國廿年(1931年,筆者注)春攝于北平”。這是一張“全家福”式的合影。照片居中而坐的主人公西服革履,風流倜儻、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主人公右側的夫人身穿單袍,右手扶著襁褓椅中的小孩,左手自然垂放在腰間。主人公左側搭椅側坐的年輕人身著長袍,左手悠然地搭放在高高翹起的右膝之上。前排三個幼童,一個身穿長袍,左手挾書,昂頭挺胸緊并雙腳注視鏡頭,身體緊緊依偎著主人公。而在主人公與夫人之間、身穿馬褂長袍的小孩,不知拍攝現場什么吸引了他,微低著頭的眼角注視著屋子的一隅。坐在襁褓椅中的顯然是最小的孩子,小小的右手緊緊抓住襁褓椅的桌面,一雙停止翹動的小腳和眼神告訴觀者,她正好奇地注視著并不熟悉的鏡頭。
照片背景采用人工布景,人物著裝中西合璧、排列間隔有序、自然生動,濃濃的家庭和睦、溫馨的親情充滿畫面中的每一處角落,永遠定格在那遙遠的一瞬間。

相冊最后數張是主人公追悼會的照片。主席臺上方懸掛“梁鐸教授追悼大會”的大字橫幅,桌上鮮花擁簇著主人公遺像,參加悼念的人們肅立默哀,悼念現場隆重、肅穆、悲切。
梁鐸(1895——1965年),字敬宸,江蘇省江都縣人。1922年畢業于北洋政府在1912年10月批準建立的第一所傳授西醫的國立醫學院校——北京醫學專門學校。
1903年,清政府在京師大學堂設立醫學實業館,館址設在和平門外后孫公園胡同的興勝寺內(今北京市第43中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西風東進,由中國知識分子承辦傳授西醫的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在原來醫學實業館的舊址上應運而生。當時學校聚集了像校長湯爾和、教務主任葛成勛、洪式閭、周頌聲、鮑鑒清、劉兆霖等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立志醫學救國,發誓洗去“東亞病夫”的恥辱。梁鐸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刻苦用功,潛心學習,為日后的放射學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5年2月15日,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附設的診察所在后孫公園興勝寺正式開診了——這就是北大醫院的前身。開診這天正值大年初二,京城百姓家家沉浸在新春佳節的喜悅中時,北京醫科專門學校附設的診察所中幾位醫生卻在忙碌。次年,隨著手術室、病房、檢查室、施診室、產房的建成,診察所的醫療服務逐漸完善,教學也同步開展。
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了。當時,身為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學生會會長的梁鐸率領學生投入到愛國運動大游行中,遭到北洋政府逮捕和監押。
1923年,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易名北京醫科大學校,附設的診察所也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校診察所,留校任外科助教的梁鐸兼任診察所X光室主任。此時的教員除教學外,都要到診察所看門診。從此,對放射學情有獨鐘的梁鐸如魚得水,積極探索放射學的奧妙和研究工作,使教學和實踐達到完美的結合。
1927年4月,診察所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校附屬醫院。同年8月,北京醫科大學校改名為京師大學校醫科。1928年6月,京師大學校醫科改為北平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隨著醫院醫療、教學的發展,后孫公園校舍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需求,醫院于1930年正式搬入背陰胡同新院址。
1930年,梁鐸遠赴德國留學深造,在居里夫人實驗室從事放射性核素臨床治療研究期間,得到居里夫人親自指導,成為國內唯一一位親授于居里夫人的弟子。193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梁鐸回國(民國廿年春攝于北平的全家福,擬是從德返國所攝),在北大醫院開始了放射治療工作,并著書立說。不久,梁鐸撰寫的《膽囊X光檢查》一書問世。
1933年3月,日寇攻占熱河,中國守軍在長城要塞與日軍展開激戰。時任理療科主任的梁鐸,在與醫院同仁開辦的重傷醫院里,義務搶救危重傷員三百多人,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1934年,時任北醫大放射科主任的梁鐸教授,在臨床實踐中提出對皮膚癌局部補充照射法。對黃癬患者的脫發治療中,為避免照射的遺漏或重疊,經常手持熒光紙,在治療中入室檢查,所治患者無一出現差錯。
1936年1月,面對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北平文化界救國會發表第一次宣言,梁鐸教授與到會的三百多人在宣言上簽名,積極聲援抗戰,不做亡國奴。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協和醫院關閉。梁鐸教授聘請謝志光教授到北大醫院放射科任副主任、張去病醫師任講師,專職負責放射治療。此后,梁鐸教授、謝志光教授、張去病醫師組成放射治療組與放射診斷組平行,合稱“理學診療科”。
解放后,梁鐸教授出任北醫大放射科副主任,負責放射治療組。在利用深部X光機治療骨腫瘤、宮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的同時,也開展了對瘢痕瘤、血管瘤、毛囊炎、急性外耳道炎等良性病的治療。
1959年,梁鐸教授組織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放射治療教材——《X線治療學》,其中的良性病部分,至今還是放療界學習的經典內容。梁鐸教授醫德高尚,醫術精明,晚年負責放射治療期間,堅持查房,為各地進修醫生授課,在醫學院校大四學生中開設了“放射治療學”課程,為放療界廣播良種,廣植人才,功在千秋。
1965年,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我國理療、放射診斷治療的創始人之一梁鐸教授因病與世長辭。
相冊中發黃的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梁鐸教授光輝的一生。
說來簡單,我得到這些照片的時候,它們還是放在一個塑料袋中的散物。舊書市場里小販們搖旗吶喊的叫賣聲,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打開布滿灰塵的塑料袋,一張張翻看、端詳、揣測。發黃的照片景象引起我的驚喜,我如獲至寶地將它們收入囊中。回到家中,我翻出與照片年代相仿的空相冊,按照照片中顯示年代的順序,細心地將它們一張張貼好、粘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