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

在北京的“100個網紅打卡地”中,居住著3萬多人的“石油共生大院”位列其中。石油大院位于海淀區學院路,建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天南地北的石油人匯集于此創辦了規劃院、勘探院、研究院,以及社區、學校、影院,開啟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輝煌篇章!隨著他們步入暮年,當年創業的家園已老舊不堪。2020年經過改造,大院煥然一新,并請來社會組織運營維護,從親子托育到托老養老,為大院居民提供生命全周期的便民綜合體服務應運而生。這里甚至還辦了一份報紙——《大院小報》,記錄“院”里發生的大事小情。
小報:
攜手創造美好生活
“回首熱火朝天的石油精神,感受當前愜意美妙時光,發現大院里的意外驚喜,攜手創造美好的生活。”這是《大院小報》創刊詞里的一段話。
小報全部是人工彩繪,像曾經蠟紙刻字的油印校報,讓人一下子仿佛回到油墨飄香的畢業季,充滿了青春的記憶。蘇霞說:“退休前我做過組織工作,有這方面愛好。用手抄報這種傳統形式來反映百姓的生活,更接地氣。我們親手畫的一幅漫畫,寫的一首詩,講述的一段鄰里情,讀起來更有家的味道。”
運維石油大院的是北京和合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他們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單位,為大院老年人提供助醫、助餐、助浴等定制化服務,《大院小報》也是由他們主辦。住在大院里的蘇霞由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并兼職服務員。
她說:“小報每期4個版,內容都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頭版主要為黨建相關事件;二版是大院大事,像健康社區共建、重大節日慶祝等;三版是大院信息,諸如親子活動、家教課、書法展、互助會等資訊,既有活動召集,也有讀書心得;四版主要講述豐富多彩的大院生活、社工故事,都是身邊的感動和溫暖。”
針對不同季節,他們還刊登春天的讀書游園會,夏天乘涼夜話,冬天一碗粥譜,秋天的養生健身清單。作者有社工,也有居民,有老人,也有兒童。文章既回憶汗水和辛勞,也憧憬希望和美好。在《大院小報》上,隨時可以找到親人、家人、朋友的影子,大家借助這張小報相互交流,相互敞開心扉。
因為大院每周都開展親子手工活動,請專家開辦家庭教育課堂,舉辦各種技能培訓,大家有的是話題,怎么聊也聊不完。像家庭教育指導師教家長怎樣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增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對于夫妻怎樣改善家庭緊張關系,婚姻家庭咨詢師現場演示的溝通技巧……幫助了很多人。
大院:
北京最美網紅打卡地
石油大院共有四家單位,兩個社區、兩所學校,人口約3萬,其中老年人4000多名。在學院路街道主持下改造后,大院舊貌換新顏,在不失石油元素的前提下,讓新老建筑共生、居民與職工共生、各類文化共生,也取個新穎的名字,叫“石油共生大院”。
在這里,老式的紅磚建筑內外裝飾著鋼板、石油管道、鉆探井,四處分布著咖啡館、書吧、畫坊、養老驛站、兒童游樂場。文化廣場上白天可以打球、玩輪滑、練武術、跳繩,晚上演戲、放露天電影,成為大院居民談天說地、會友娛樂的理想地。所有活動場所全天開放,大部分免費,小部分低償,相互之間三五分鐘可達。
“石油共生大院的誕生,結束了一段臟亂差的時代,讓大院的老人、孩子有了個好去處。”蘇霞說。
大院設置“六區一站”,包括黨建空間、文化空間、親子空間、養老空間、美食空間、便民空間和街區工作站。從三個月的嬰兒到百歲老人,從體育迷到文藝愛好者,各有自己的空間,并且都可獲得相應的服務。
大院里理發10元,洗衣10元能洗10公斤,洗鞋20元可以洗4—8雙,按摩推拿30分鐘只要50元。在日間照料中心里,老人除了吃飯休息、看老電影、聽年輕時代喜歡的歌,有基礎疾病的還能做做中醫診療,免去了醫院排隊的苦惱。
蘇霞說:“老年人可以帶著小孫子來這里看書,與老伙伴一起聊天、下棋,愛好文藝的可以加入藝術團,參加合唱、舞蹈、管樂、民樂、評書、戲曲、脫口秀等演出。不僅老年人喜歡這兒,年輕人也往這兒聚,所以這里很快就成了北京最美網紅打卡地。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誰能不說是一種福分呢!”
志愿者:
更能體會老年人的困難
蘇霞介紹:“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服務,防范心很強,會對上門的社工產生疑慮,但與社工接觸多了,慢慢地相信并開始接受我們的服務,就再也離不開了。”
一對空巢老夫婦認為自己身體好,抗拒體檢和就醫。社工上門探訪時卻發現,老先生身體并不好,立即聯系醫生上門對其進行健康檢測,發現他血糖偏高,導致腿部有嚴重的并發癥。盡管社工與老先生約好去醫院就醫,但遺憾的是老先生很快因惡性腫瘤而去世。隨后,社工為他的老伴安排專業護工陪護,避免意外再次發生。直到現在,他們隨時保持著聯系,聊天探視,像一家人一樣。
“精神慰藉對孤寡老人特別重要,他們需要找人傾訴,有人傾聽,由此產生的巨大能量能緩解他們內心的孤獨感,幫助他們樹立生活信心。”蘇霞說,“對我們老人來說,慰問或者提供一些生活服務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什么問題,但能使人感到受尊重,找到存在感,重燃生活的希望。”
大院舉辦的各種活動,將疏遠已久的人情關系慢慢聚攏。熱心、熱情的社工帶動大院里的人像蘇霞一樣,由幫扶對象轉而成為服務他人的志愿者。100多位老人加入大院志愿服務隊,退休老黨員也組建互助社,甚至一家老少都參與大院的志愿活動,進行垃圾分類、治安巡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眾人強烈的歸屬感讓大院重回燈壞有人修、窗壞有人補、孤寡有人管、病殘有人助的,充滿溫情的鄰里關系時代。
2021年評出的北京市“100個網紅打卡地”中,居住著3萬多人的“石油共生大院”位列其中,來京城旅游的網友們,都喜歡到這里拍照打卡,感受一下“壯觀的大雜院生活”。
2021年12月24日,石油大院還被確定為北京首批“市級黨員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之一。不少官員在參觀、調研基層社區治理時,也都會選擇此地。
如今,石油共生大院的老年人通過一鍵呼叫或打電話的形式,在家即可享受到助浴助潔、保健護理、上門維修、上門理發、陪醫就診、外出接送、代繳代購代取等服務。社工為有需要的人家安裝煙感警報器、燃氣警報器、生命體征探測警報器等設備,防范易發危急事項,真正做到養老不用離家,需求即時響應。
“其實,是共建、共享、共治、共融的大環境,激發了我參與志愿服務的想法。”蘇霞感嘆,“作為同齡人,我和老人們的共同語言比較多,也特別能體會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能夠和他們耐心地交心,盡可能做好服務工作。我從中體會到了服務他人的快樂和幸福,也為我的退休生活帶來了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