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格
[內容提要]北海潿洲島旅游翻譯的質量主要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基本規范問題,二是中國文化傳遞問題。這兩大問題不僅影響了北海的旅游城市形象,也阻礙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目標的推進。本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剖析語料存在的問題,結合區域旅游特色進行實證研究,宏觀探索潿洲島旅游翻譯應遵照跨文化交際意識原則、照顧文化差異性與信息性原則和保護海洋民俗文化特色原則,以期“翻譯好區域景點”,從而“講好中國故事”。
珠城北海是“一帶一路”上重要的海上門戶,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格局和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意義,堅持北海以海洋旅游文化為特色的定位是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數據顯示,2021年北海旅游消費占北海全年GDP總量約為44.3%,研究北海旅游翻譯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為北海市王牌旅游景點的潿洲島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因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觀、旖旎的自然海島風光,每年吸引大量外國游客慕名而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因跨境旅游衍生的旅游翻譯服務業質量令人擔憂,尤其是北海潿洲島的旅游宣傳冊、公示語的翻譯規范化和旅游外宣使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均未達到。因此,在分析北海潿洲島旅游翻譯語料的基礎上,本文通過闡釋北海潿洲島旅游景點翻譯存在的問題,研究北海潿洲島旅游翻譯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個地區旅游景點翻譯的規范化可直接體現該區域的整體文明程度,衡量一個區域的旅游業競爭力高低,國際化是最重要的一把標尺。在對收集到的201條景點名稱和45處具體的景點介紹中,從基本標準層次來看,潿洲島景點翻譯存在的第一個突出問題便是規范化。在這些歸納整理好的語料中發現許多不應該出現的基本規范問題。此外,把翻譯放在人類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進行考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譯絕不僅僅是文字符號的簡單轉換,它涉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積淀的文化價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轉換所涉及的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系等等。從更高標準層次來看,潿洲島旅游景點缺乏基本翻譯指導原則和照顧地域特色的特殊翻譯原則,具體來說,無法成功展示民族身份與文化內涵是潿洲島旅游景點翻譯的第二大問題,這兩大問題是影響潿洲島旅游翻譯質量的兩大突出問題。
1 書寫格式混亂,拼寫錯誤
在實地走訪調研中發現景點名稱存在多種書寫格式,原始語料分別有“catholic cathedral”(天主教堂)、“Multicolored Beach”(五彩灘)、“Xieyang island”(斜陽島)、zhu zi Ridge(豬仔嶺)、“Pirate Cave”(海盜洞穴)等等,且不論這些翻譯是否達到“信”的翻譯原則,光就書寫格式:單詞首字母要不要大寫、所有單詞首字母大寫還是其中一些大寫、要不要空格這些基本問題令人對潿洲島旅游翻譯的基本質量感到十分憂心。
在盡可能搜集的200多處語料中,其中不乏書寫錯誤,如“Surrounding Lsland View Road”(環島風景路)和“The Love of Weizhou lstland”(情定潿洲)的“island”就出現了兩處錯誤,還有“Tangweng Pplatformr”(湯翁臺)的 platform、“Crate”(火山口)、“Dragon Palace Expioration”(龍宮探險)的exploration等諸如此類的書寫錯誤多達十余處,無不體現規范當地旅游翻譯的工作迫在眉睫。
2 規范化問題之翻譯隨意
調研發現,隨意擇取詞語對景點進行翻譯的現象也常有發生,對于“天主教堂”的翻譯有Catholic Cathedral、the Catholic Church、Catholic Church 這些表達,指代同一處景點隨意擇取“教堂”的翻譯“Church”和“Cathedral”,不難看出譯者認為“Church”和“Cathedral”是沒有區別的,實際并非如此。并且對于加不加定冠詞也比較隨心所欲。而在翻譯“圣堂景區”時又采用音譯翻譯手法“Shengtang Resrort”,實際上圣堂景區就是天主教堂,如此不加思考、機械對照英文單詞的表面含義進行語言轉換會讓外國游客疑惑是不是有幾處景點?同一處景點理應采用統一翻譯名稱,以免誤導游客,旅游資料的翻譯要力求標準和統一,防止造成誤解。
綜上問題,反映北海潿洲島旅游翻譯的基本規范尚未達到,要解決類似書寫格式、拼寫錯誤、景點名稱不統一的問題并非難事,只要相關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認識旅游翻譯的質量關乎城市人文素養與跨境旅游服務體驗感的重要性,那么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將不是問題。
1 偽“直譯”
既忠實原文內容又符合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稱為直譯,由于受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造成許多翻譯只能做到形式上的一致,而內涵卻相距甚遠,形成了偽“直譯”。
舉個例子,中西方對紅色的理解迥然不同,中國人很喜歡紅色,認為它代表著喜慶和好運,而在西方紅色更多代表著憤怒和攻擊性以及其他的消極含義,比如赤字“red figure”、沾滿鮮血的手“red hands”、空襲警報“red alert”等等。而從潿洲島景區收集的語料來看,一些代表紅色文化的旅游景區翻譯已經喪失傳播文化“話語權”。如島上南灣鱷魚山景區的著名景點之一“紅色廣場”,其翻譯為“red square”,紅色江山翻譯為“Red Country”,紅色旅游區翻譯成“Red Tourist Area”。中國的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獨有的先進特色文化,顯然這種偽“直譯”的翻譯方式只做到了文字形式對應而非內涵意義對應。
2 誤用意譯
在研究潿洲島旅游翻譯語料時,還有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景點因錯誤使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導致豐富的人文內涵缺失。在鱷魚山的一處景點“百獸鬧海”翻譯為“A hundred of Animals Playing in the Sea”,乍一聽,游客肯定認為有100只動物在海水中嬉戲,譯名似乎蠻有趣,但細究起來卻存在問題,“百獸鬧海”其實是一處海蝕地貌,由玄武質沉凝巖和火山角礫巖構成,經風化、潮流及海浪的沖蝕形成眾多奇特的造型。因此,“百獸”指的是海中眾多獨特形狀的巖石集聚,而非有真正的動物,更沒有一百只,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喜歡用“百”來形容多,是一種虛指而非實指,比如“百鳥朝鳳”“百聞不如一見”“長命百歲”等,因此,“A Hundred of Animals Playing in the Sea”既沒有遵照事實,也沒有顧及文化“走出去”。此外,如此長的翻譯名稱更像是在釋義,作為景點名稱過于臃腫。
類似的還有島內景區“滴水丹屏”的翻譯“Drippy Curtain”,翻譯采用所謂的意譯方法簡單處理“丹屏”為“Curtain”,不僅達不到讓游客感受文化意蘊的目的,還會讓人不知所云。“滴水丹屏”是巖石海岸因長期受到海浪沖蝕伴隨著崩塌作用形成的一道巨崖,巨崖巖層上的水珠常年向下滴落,取名“滴水”,巨大的巖石崖大面積裸露著,多呈紅黃的巖層,所以稱“丹屏”。用簡單一個“Curtain”意譯“丹屏”不僅不準確,更完全感受不到中文的魅力,游客或許還會誤認為要去觀賞窗簾。
3 缺失民俗色彩的音譯
眾所周知,北海的海洋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最早生活在這片海域以打魚為生的“疍家人”是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起始點,而語言文化“白話”是彰顯民族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潿洲島當然也不例外。
位于北海市南澫漁村的冠頭嶺山腳下的景點“三婆廟”,翻譯為“Sanpo Temple”。這種全部使用漢語拼音來翻譯專名的方法沒有錯,但就文化交際層面而言,“三婆”的翻譯忽視了民族文化差異性,沒有反映地方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每年的農歷初一和十五,漁船出海或者返航,島上漁民無不以雞鴨魚肉和珠寶敬拜三婆,祈禱出海平安、風調雨順和滿載而歸。因此,以“白話”方式發音的“三婆”更能體現地方民俗特色,直接以普通話發音音譯“三婆”實際上沒有對陸地文化與海洋“疍家文化”的區分,因為語言是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那么語言從誕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相關文化的印跡和色彩。
類似缺失民俗色彩的翻譯還有對“龍母”音譯的“Long Mu”,和以上提到的“三婆”差不多,祭祀“龍母”也是北海“疍家人”重要民俗文化之一,疍民在每年農歷五月十六這一天盛裝來到廟會祈福,像這樣極具海洋特色的民間習俗用普通話音譯“Long Mu”令其黯然失色,這樣的音譯無法傳遞北海海洋民俗特色文化內涵。
旅游是領略別樣風情文明最直接的方式,旅游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中西文化差異較大,旅游翻譯應當遵照跨文化交際意識原則,減少兩種文化碰撞時產生的強烈互斥。潿洲島鱷魚山的旅游景點“紅色廣場”的翻譯“Red Square”是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典型表現,紅色文化豈能用西方人眼中負面含義較多的“Red”來表示?這與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精神大相徑庭,從跨文化交際意識維度,結合意譯的方法,紅色廣場應翻譯為“Revolution Square”,那么紅色江山應該翻譯成“Socialist Country”、紅色旅游區應為“CPC Heritage Tourism Area”,以此類推,類似的紅色基因可翻譯為“Revolutionary Legacy”。在進行旅游翻譯時必須充分發揮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保證順利有效的溝通,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
旅游翻譯語料歸納研究時,可發現對于景點的翻譯大多避“音譯”不及,生怕過于異化的翻譯策略外國游客無法理解,于是便有了與顏色沒有什么關系的五彩灘的翻譯“Multicolored Beach”,關于外國人是否能夠較好地接受拼音翻譯的答案是肯定的,前人開展的實證研究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能夠理解的是,旅游翻譯是具有功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希望通過歸化的策略來迎合游客的語言思維是無可厚非的,但采取這種直譯的翻譯方法應該是基于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的,否則只會弄巧成拙。所以把五彩灘翻譯為“Wucai Beach”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歸納分析時,可發現對于四字格的景點名稱更是如此,翻譯不僅沒有保留文化差異,更丟失了旅游翻譯應該具備的信息指示功能。如前面提到的“百獸鬧海”譯為“A Hundred of Animals Playing in the Sea”,這樣的翻譯既過分追求“歸化”導致誤譯,還會讓人疑惑這是什么性質的景點。因此,“百獸鬧海”可英譯為“Baishou Naohai Rocks”,同理,“滴水丹屏”可譯為“Dishui Danping Cliff”,即采用全名譯音+通名譯意(或增補通名)的方法,這樣的方法既能避免誤譯,也同時兼顧文化差異性和信息性原則。
綿延的海岸線孕育了北海豐富而獨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尤其是與祭祀海神相關的文化可謂是對外宣傳的特色,潿洲島的旅游翻譯理應遵循保護海洋民俗文化特色的原則。上文中提到的“三婆廟”的翻譯為“Sanpo Temple”不能很好地體現區域身份辨識度,從傳播潿洲島民俗文化翻譯的角度來看,普通話發音的“Sanpo”沒有粵語發音的“Sampo”具有文化標識度,因此翻譯成“Sampo Temple”更能體現民俗文化價值,類似代表潿洲海洋民俗文化象征的“龍母”可翻譯為“Lungmo”、觀音可翻譯為“Kwum-Yum”等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旅游的魅力從來不僅僅是景色的觀賞價值,獨有的地方人文特色更能震撼人心。在翻譯潿洲島景點時,聚焦彰顯海洋民俗特色,才能讓世界領略中華文化的底蘊。
總而言之,在對北海潿洲島旅游景點進行翻譯時,尤其是景點名稱進行翻譯時,不管是采用常用直譯、意譯、音譯還是相結合的方式,都應當盡可能原汁原味地把中華文化特色展現出來。
當然,中華文化意蘊深厚、層次豐富且獨具特色,想要通過幾個簡單的英語詞匯傳達出來并非容易的事情,所以不應當把這個重任全盤交給一個景點名稱,事實上,人們往往是從具體的景點介紹里領略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