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延軍卜玲燕 王芳 趙玉雙 王丹 李鵬
【摘要】? 目的? ? 研究加速康復外科(ERAS)護理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 從濱州市人民醫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中選擇28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以隨機數字表法分入2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比2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胸管留置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疼痛評分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胸管留置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術后12 h、24 h、48 h、72 h時的數字評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14%,低于對照組的7.86%(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9.29%,高于對照組的94.29%(P<0.05)。結論? ? ERAS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應用效果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盡早康復,減輕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肺癌;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 并發癥; 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1-007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1.026
近年來,我國的肺癌患者逐漸增多,該病病死率高,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1-2]。肺葉切除術和系統淋巴結清掃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肺癌的常規術式,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因其手術切口小、術后疼痛輕等優點在臨床上得到應用[3],但相應的圍術期護理服務依然延續傳統開胸手術的護理方法,護理措施存在明顯的滯后性,不利于提高手術效果。因此,結合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特點優化圍術期護理措施,對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護理是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發展來的一種外科護理模式,強調在循證醫學結論的支持下優化圍術期護理措施[4-5],通過多學科協作配合,最大程度地減輕圍術期各項操作帶來的應激反應,減輕手術創傷,縮短術后康復期。本研究旨在分析ERAS護理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總結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本研究280例患者來自濱州市人民醫院2021年1—12月間收治的肺癌患者。(1)入選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肺癌,且符合肺葉切除術的指征,無禁忌證;②術前未接受放療或化療等治療;③術中所見無廣泛性胸腔粘連現象;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③既往有開胸手術史;④有活動性結核病史;⑤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共14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61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55.8±4.6)歲,左肺45例,右肺95例;觀察組共14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8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6.1±4.5)歲,左肺48例,右肺92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 方法? ? 對照組患者圍術期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措施包括術前準備、健康宣教、術中護理配合、術后并發癥預防護理、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疼痛護理、飲食干預等。觀察組患者圍術期給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主要措施為:(1)術前ERAS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專門的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ERAS相關知識,并借助病區的宣傳冊、展板、電視宣傳視頻等加強對ERAS護理理念的宣教。手術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講解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優勢、安全性和相關注意事項,介紹醫院在該手術方面取得的成果,激發患者治療信心,減輕應激反應。除此之外,重點講解圍術期ERAS護理措施中患者需要配合的要點,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2)術前呼吸功能訓練。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始一對一的呼吸功能訓練,主要包括腹式呼吸、吹氣球訓練、呼吸訓練操、膈肌呼吸訓練、呼吸訓練器、爬樓梯等,通過反復演示指導,直到患者熟練掌握各種呼吸訓練的方法。以吹氣球訓練為例,床旁指導患者在深呼吸后嘗試將體積為800~1 000 mL的氣球吹大,3~5次呼吸內完成,每日至少進行5次吹氣球訓練,每次的呼吸訓練時間為15~30 min,每日2~3次,由護士或患者家屬全程監督指導。(3)霧化吸入干預。在術前3 d開始給予霧化吸入治療,稀釋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術后第1天開始霧化吸入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或半臥位,采用氧氣驅動霧化器給予霧化吸入治療,觀察患者的反應。(4)縮短術前禁食水時間。術前1 d指導患者正常進食,術前禁食6 h,禁水2 h。(5)術后疼痛護理。術后給患者使用鎮痛泵48 h,并盡可能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以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生。術后定時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針對性給予疼痛干預,將非藥物鎮痛與藥物鎮痛方法結合,如通過音樂干預、肌肉穴位按摩、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患者的疼痛感。(6)術后早期進食。說明早期進食的必要性,一般術后6 h患者無惡心嘔吐癥狀,可先口服50 mL溫水,若無明顯不適反應,進食清淡的流食,術后1 d改為進半流食,術后3 d可轉為普食。指導患者進餐時多咀嚼食物,刺激胰、胃和肝動力,改善胃腸激素分泌,促進胃腸蠕動。同時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術后進食情況和營養狀況,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增加蔬菜、水果、魚肉、蛋奶的攝入,量化每餐進食量。(7)術后早期活動干預。每2 h協助患者變換1次體位,以側臥位、平臥位、半仰臥位為主,以避免胸腔積液蓄積。在患者麻醉蘇醒且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在床上開始肢體功能鍛煉,給患者系胸帶,在床上進行踝關節運動、直腿抬高運動、屈膝運動、踝泵運動等。同時給肢體氣壓泵治療,采用間歇式充氣壓力治療儀,患者取平臥位,將雙下肢套上套筒,并合理調整套筒的松緊度,將壓力維持在25~180 mmHg(1 mmHg=0.133 kPa),先向腳踝部充氣,充滿后由下向上擠壓,使靜脈血液回流,然后再放氣;血液回流后,等5~10 min再次充氣,循環進行,每次30 min,每日2次,持續干預7 d。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協助患者在床邊站立、扶床行走等。下床時采取下床3步曲,也即平躺30 s,坐立30 s,站立30 s,然后再進行床下的活動。術后第2天逐漸增加活動的量和次數,若患者在活動時有頭暈惡心等癥狀,需立即停止活動。(9)限制輸液量。術前輸液為氯化鉀+糖鹽水,500 mL靜滴。術后在維持患者生理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限制輸液量,一般在術后3 d即可結束靜脈輸液。
1.3? ? 觀察指標? ? (1)術后康復指標:記錄2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胸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2)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胸腔積液、肺不張、肺部感染、皮下氣腫。(3)疼痛評分:術后3 d內定時采用數字評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測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為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對比2組術后12 h、24 h、48 h、72 h時的NRS評分。(4)護理滿意度:于患者出院前進行匿名的護理滿意度評測,設計調查問卷,該問卷共分成10個條目,包括入院時熱情接待、日常基礎護理、康復指導、健康教育、解決問題的及時度等,每個條目評分1~4分,總分10~40分,35~40分為非常滿意,30~34分為基本滿意,25~29分為一般滿意,得分不足25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 ? 統計學方法? ? 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胸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2.3? ? 2組疼痛評分比較? ? 在術后12 h、24 h、48 h和72 h時的NRS疼痛評分,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 討論
隨著微創醫學技術的發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也逐漸在肺癌治療中得到應用,并由3~4孔胸腔鏡手術改良為單孔胸腔鏡手術。該術式僅需在腋前線第5肋間做一個3~4 cm長的切口即可完成手術,手術切口小,減輕了手術創傷和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更利于術后早期康復。雖然該術式創傷較小,但是由于肺葉切除的炎癥反應會引起中樞、周圍疼痛的敏感化,導致胸膜和骨膜對疼痛介質的高反應性,使患者產生明顯的疼痛感,影響術后下床活動。而術后早期活動能增加肺活量,改善腸胃蠕動,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切口愈合[6-7]。傳統的護理措施已無法滿足胸腔鏡微創術式對護理服務的要求,還需探討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ERAS理念是一種新型的外科護理理念,由丹麥醫生Henrik Kehlet最早提出,是指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多學科協同配合,通過不同護理干預措施減輕手術、麻醉等圍術期操作帶來的應激反應,從而實現術后快速康復的目的。近年來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加速康復外科護理也不斷得到優化改進,成為醫護一體化和多學科協作的新型醫療護理模式[8],并擴展到外科的各個領域中。本研究中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應用ERAS護理,關鍵點如下:(1)手術和麻醉會對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應激反應,當應激反應過度就會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增加術后并發癥的風險。術前加強對患者的ERAS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通過安撫、宣教、解釋等手段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并提高治療信心和護理配合度,減輕生理應激反應,以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2)術前禁食水是手術準備的關鍵環節,常規的禁食水時間是禁食12 h,禁水4~6 h,術后當日不禁食。而ERAS理念倡導縮短術前的禁食水時間,并在術后盡早經口進食。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前1 d正常飲食,術前禁食6 h,禁水2 h,以緩解患者圍術期的口渴感、饑餓感等,預防低血糖等發生,提高舒適度,同時也有利于術后康復,減輕術后并發癥。(3)肺癌患者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術后因有效肺容積減少,且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加之患者懼怕疼痛等,導致低效型的呼吸形態,引起術后呼吸困難,影響術后康復。圍術期呼吸功能訓練則是有效的干預措施之一[9],其以特異性訓練來增強膈肌活動度,改善肺泡換氣量,緩解呼吸困難癥狀,改善肺活量。術前開始呼吸功能訓練,可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逐漸形成患者呼吸訓練的習慣,輔助提高術后的呼吸訓練依從性,減少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4)術后早期活動是ERAS護理的關鍵內容,已有不少文獻報道指出術后長期臥床會顯著降低肌肉強度,損傷肺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10]。在患者臥床期定時更換體位,預防胸腔積液的蓄積;麻醉蘇醒后即開始床上功能鍛煉,并盡早過渡到床下活動,有助于加速血運重建,促進胸腔積液流動,降低術后肺不張、胸腔積液等并發癥發生率,也利于術后切口的愈合,促進術后早日康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胸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12 h、24 h、48 h、72 h時的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ERAS的應用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盡早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改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ERAS護理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顯著,有助于加快術后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減輕疼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嚴曉霞,潘晴,茹君,等.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的早期下床活動方案在肺癌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9):4090-4094.
[2] 王明雪,周海清,江嬋玉,等.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回授法結合情景式健康宣教在達芬奇機器人肺葉切除術病人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21,19(14):2004-2007.
[3] 王振華,陶莎,譚曉駿,等.目標鍛煉對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患者圍術期快速康復的影響[J/CD].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9,12(3):350-352.
[4] 馮麗顏,黃樂清,郭春玲,等.胸腔鏡右上肺葉切除術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加速康復外科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9,9(4):154-156,160.
[5] 張金瑞,張衛民,鄭曉東.非氣管插管麻醉聯合加速康復護理在腔鏡肺葉切除術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1):2066-2069.
[6] 施丹華,王鶯.優化術中護理措施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快速康復的作用[J/CD].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2017,4(3):194-196.
[7] 金慧玉,王振華,龔太乾,等.目標鍛煉結合呼吸訓練儀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CD].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20,13(5):679-681.
[8] 陸錦玲,李剛.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5):2405-2407.
[9] 楊霞,朱晶,馮梅.多元化健康指導模式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肺癌患者術后呼吸訓練依從性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8,39(6):948-951,956.
[10]? ? 武珍珍,周豫靜.早期活動方案對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肺癌患者術后加速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4):725-728.
(收稿日期: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