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書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國有企業治理體系有效運轉的重要支撐。構建既符合國資監管要求又適應企業經營特點的“大監督”體系,充分發揮各類監督主體協同效應與監督合力,實現從有形監督到有效監督的根本轉變,對于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黨委統一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國有企業“大監督”工作體系建設必須在企業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黨委書記擔任“大監督”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黨委班子成員均擔任領導小組成員,整合企業內部所有監督力量,明確監督目標任務,建立目標一致、協調聯動、統籌規劃、信息共享、專業互補的工作體系,實現全面從嚴治黨與依法從嚴治企有機融合,構建縱橫聯合、交互嵌套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大監督”體系。
堅持紀委組織協調。黨的各級紀委是黨內監督專責機關,是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專門力量。國有企業構建“大監督”工作體系,應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好紀委的組織協調作用。就“大監督”的工作機構而言,除領導小組外,應下設工作小組,并由紀委書記擔任組長,小組辦公室設在企業紀委,負責“大監督”體系的日常工作。企業紀委通過召開小組會議等方式,讓各相關成員單位提交年度監督工作計劃,在此基礎上制定企業年度“大監督”工作計劃,協調各類監督力量統一行動、相互銜接、協同配合開展監督工作,進而形成規范有效的監督合力。
堅持部門分工協作。黨委全面監督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引領性,紀委專責監督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權威性,部門職能監督具有突出的專業性、獨立性,不同層次和類型的監督主體是分工和協同的關系,共同構成“大監督”體系這一有機整體。在“大監督”體系中,各類職能監督主體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監督放在突出位置,融入日常,做在經常,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認真履行在本業務領域內的監督主體責任,緊盯人、財、物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關鍵崗位,強化對貫徹落實上級重要決策部署、執行黨章黨規黨紀及企業重要規定等情況的監督,同時又要服從和服務于“整場演出”需要,實現同臺唱戲、同題共答。
堅持職工積極參與。職工群眾是國有企業有力的監督力量。國有企業的黨群部門應通過認真落實職代會、黨務公開、企務公開等制度,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暢通職工群眾監督反饋渠道,建立健全職工參與監督機制,動員更多職工群眾積極參與,共同編織更廣、更密、更有效的立體監督網。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職工群眾發現的問題線索要堅持快查快辦,并及時反饋處置結果,切實凝聚起廣大職工參與監督的有效力量。
權威性。完善權力監督制度和執紀執法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具體到國有企業“大監督”體系建設,就是要強化黨組織的主體責任,加強統籌協調,使監督重心從黨內監督向企業監督延伸,進一步強化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政治監督功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全面監督,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國有企業落實落地。
有效性。堅持問題導向是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體系的題中之義,也是提升監督效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國有企業通過構建“大監督”體系,整合原本相對比較分散的監督資源和各類監督主體,改變“九龍治水”的局面,可以讓“靠企吃企”等問題的查處,由單打獨斗變為團隊作戰,由單點突破變為多點圍攻,監督的有效性將得到極大提升。
系統性。通過整合各類監督資源,解決各類監督主體單線作戰導致兵力分散的問題,是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體系的初衷。國有企業通過“大監督”體系,除了對某一問題進行查辦處置外,還可以在綜合研判、成果共享的基礎上,對企業的體制機制、經營管理、制度執行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見,持續抓好“后半篇文章”,以案促改、舉一反三,并通過追責問責倒逼責任落實。
全面性。國有企業往往系統復雜、業態多元、人數眾多,特別是國有企業下屬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等基層單位,因其公司治理結構的特殊性,開展紀檢監督工作往往有較大難度,監督觸角“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但是,通過“大監督”體系中的審計監督、法律監督等方式,可以有效解決此類公司監督難的問題。由此,“大監督”的監督范圍和監督對象也就擴展和延伸至合資企業等“特殊單位”,進而實現監督的全覆蓋。
線索處置機制。“大監督”體系的各成員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認真處理收到和發現的違規違紀違法問題線索,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對不屬于本單位處理的問題線索,應及時移送相關部門,比如涉及違反財經紀律及相關制度規范的問題線索,移交財務部門處理;涉及違紀違法的問題線索,移交紀檢部門處理;涉及商業合同、合規風險相關問題線索,移交法律合規部門處理,等等。各單位在移送問題線索的同時,應報送“大監督”工作小組備案,“大監督”工作小組統籌、協調、跟蹤有關處置工作。對重大問題線索,“大監督”工作小組還應及時向綜合監督領導小組報告。
督促督辦機制。為確保“大監督”實效,對重大事項或上級部署的重要工作,建立“大監督”督促督辦機制,內容應包括:上級部署的重大專項工作落實情況,巡視巡察、審計、監督檢查發現的重大問題整改情況,以及“大監督”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督促督辦事項。督促督辦工作應由“大監督”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主責單位在相關部門配合下,具體指導所督辦單位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問題整改臺賬,明確完成時限和責任人,督導推進督辦事項。督促督辦的方式可包括聽取匯報、調閱資料、印發督辦函、個別談話、成立專班等多種方式。整改完成情況應納入對主責部門的績效考核。
信息共享機制?!按蟊O督”工作小組應定期統計各成員單位監督工作情況,并向領導小組匯報。各成員單位對工作中了解和發現的其他單位職責范圍內的重要情況,應及時向相關部門通報,并抄送“大監督”工作小組。比如財務部門應將發現的財務風險敞口信息,審計部門應將重大風險事件、重大內控缺陷信息以及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法律合規部門應將重大法律糾紛案件、重大合規處罰事件的信息,及時通報相關部門并跟蹤做好處置工作。在此基礎上,為保證信息共享的及時有效,企業應加快建設監督信息平臺,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關鍵少數”的動態監督,并通過設置不同權限,實現監督信息共享。
成果運用機制。綜合運用好監督成果,是將“大監督”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按蟊O督”工作小組應定期匯總分析綜合監督結果,加強成果運用,并將發現的問題納入日常監督,對移交的問題線索依規依紀處置并存入領導干部廉政檔案。同時,工作小組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子企業通報監督發現的問題情況,提出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實現監督成果共享。各成員單位應做好改進管理、警示教育、案件通報等工作,發揮以案為鑒、以案促改作用,不斷健全完善相關制度機制,真正將“大監督”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