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 要:可持續發展理念即人類在滿足現階段需求的前提下,不損壞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不危及未來世代生存需求。陶瓷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既具備藝術價值,又具備實用價值。在生態環境問題日趨暴露的趨勢下,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演變成了當代環境設計所需充分考慮的主要問題。而陶瓷材料以其綠色環保特性與審美舒適性逐漸發展成了環境設計的首要選擇。因此,本文主要對可持續發展理念視閾下的陶瓷藝術環境設計進行了深度解析。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理念;陶瓷藝術;環境設計
1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論和戰略,是一種全新發展觀、道德觀和文明觀。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內涵包括,其一,突出發展主題。是人類共同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其二,強調發展可持續性。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其三,主張人與人關系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其四,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忽略環境保護受到自然界懲罰,到最終選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次歷史性重大轉折。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推動型的發展,只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
2可持續發展理念視閾下的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語言
2.1造型語言
陶瓷藝術環境需基于造型實現設計構思。不同于傳統陶瓷藝術,其身處多維度公共空間,具備公共藝術屬性,融合了公共藝術原則與陶瓷藝術語言,以順應各種不同空間。陶瓷藝術環境設計基于公共藝術影響,實現了雕塑、壁畫、裝置等對于陶瓷材料的廣泛應用,造型也愈發豐富多彩,且逐漸彰顯獨特魅力,深得社會認可與欣賞。陶瓷藝術環境應有效發揮美化生活與環境的作用,需基于環境要素考慮優美造型,促使造型與四周環境彼此協調,以不同造型呈現獨特情緒情感。例如線條作為我國傳統美學常用造型元素,具備高度概括性與抽象性,以及豐富表現力與感染力,常以不同線條造型表達陶瓷作品思想情感與風格特質。而且陶瓷藝術環境造型設計中線條是極具情感色彩的造型元素,其中直線大方嚴謹、曲線優美溫良、粗線堅定敦實、水平線寧靜平和。
2.2裝飾語言
陶瓷藝術環境設計基于不同裝飾語言傳達情感。和諧健康且極具情緒情感的裝飾可促使陶瓷藝術環境具備趣味性與審美性,以美化生活環境,使人產生親近感。陶瓷藝術環境裝飾可以題材、色釉、肌理加以呈現。首先,題材。陶瓷藝術環境屬于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其核心在于公共性,裝飾不同于傳統陶瓷藝術,主要以滿足社會大眾需求與服務大眾為目的,旨在與鑒賞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所以陶瓷藝術環境設計通常以自然、生命、生態等主題敘事,以促使社會大眾對于陶瓷藝術環境深度關注其蘊藏的文化內涵。例如景德鎮很多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與創作均以千年瓷都歷史文化為主題,彰顯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主題創作使得整個城市歷史文化價值逐步升華,從而滿足社會大眾心理需求與精神需求。其次,色釉。光彩奪目的色釉裝飾作為陶瓷藝術環境獨特品質,主要基于色釉裝飾豐富陶瓷藝術環境在景觀空間的表現力、影響力、感染力。在科技發展與窯爐燒成技術更新趨勢下,陶瓷藝術設計師逐漸探索了各式各樣豐富的釉色表現,入窯一色而出窯萬彩,促使其演變成了陶瓷藝術環境中獨具特色的設計要素。色釉選擇不僅是色相選擇與色調配置等簡單性問題,還是基于色料在爐火洗禮下的變幻莫測效果,所傳達的是真正的審美價值,干澀且純凈,絢麗且奪目,晶瑩且質樸,一切皆可瞬間定格而激發社會大眾審美感受。再次,肌理。陶瓷藝術環境設計中深度挖掘獨特肌理美同樣是主要表現方式,肌理可基于不同材料與表現手法實現。其中粘土材料可形成豐滿的肌理效果,在陶瓷藝術環境設計中,將熟練把握泥性當作陶瓷藝術創作要素,以泥土為語言,通過泥土發揮泥性,闡述思想情感。在科技發展推動下,陶瓷藝術設計師對于泥性的掌握越來越自如,以泥土收縮、擴散、龜裂等促使泥土通過高溫燒制之后呈現出質感與肌理千變萬化的形態,是設計師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主要途徑。同時,陶瓷材料還具備非常優秀的可塑性,陶瓷藝術環境設計時可以雕刻、鏤空、堆貼、刮擦、拍打等極力表現手段配合各式各樣施釉方法構成粗獷、細膩、自然、嚴謹等不同效果,或者可將泥土特性基于設計痕跡形成視覺感、知美感,以呈現不同情感,給人以別具一格的美感體驗。所以,陶瓷藝術環境設計需以社會大眾審美需求,以材質與表現手段等多種變化打造具備輕重緩急且軟硬適中的質感與情緒情感聯想的陶瓷產品。
2.3空間語言
陶瓷藝術環境與其他陶瓷藝術的異同點在于豐富多變的空間語言層面。陶瓷藝術環境是公共空間藝術,因此創作與構思時應深度考慮環境空間因素,將空間因素當作語言以呈現其獨樹一幟的特性。陶瓷藝術環境空間語言主要體現于三個層面,其一綜合材料應用。陶瓷與各式各樣材料的綜合應用是近年來陶瓷藝術環境發展的新趨勢,設計師可通過玻璃、木材等材料與陶瓷材料相結合共同構思、同步表達思想,例如《太空計劃》。其二,陶瓷藝術環境空間語言表達主要在于陶瓷藝術產品與影像、音樂、燈光的有機配合,所形成的情景空間的情緒情感化特征。在基于陶瓷藝術生成的獨特環境空間中,社會大眾既要利用眼睛觀賞作品,又要通過心靈體驗且感受基于陶瓷藝術生成的情境空間,例如《生命之廊橋》。其三,陶瓷藝術環境設計可通過空間元素進一步獲取與周圍環境的有機互動,滲透于環境中。陶瓷藝術環境并非獨立存在的,其真正價值在于與周圍環境的交互融合過程中全面呈現,陶瓷藝術環境與周圍自然景觀、人造景觀始終是彼此契合、有機關聯的,例如《取景》。
3陶瓷藝術環境設計現狀分析
在時代進步與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趨攀升的趨勢下,人們對自身生活環境逐漸提出了明確要求,并且開始高度重視周圍生活環境。就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系來講,現代藝術給定了重要闡述,即現代藝術主張生活與藝術之間不應存在明顯界限,藝術與生活本應有機融合,以達到藝術逐漸生活化的美好境界。而陶瓷藝術作為藝術傳播載體,在藝術和生活之間發揮著不可小覷的傳達性作用,也應順其自然承擔著優化人們日常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責任。陶瓷藝術環境設計在發展空間上本應相輔相成的,陶瓷藝術可為環境設計提供全面呈現設計靈感與效果的表現形式,以此滿足現代化社會人們精神層面多樣化審美需求。就陶瓷藝術視角而言,環境設計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陶瓷藝術的進步與發展,而陶瓷藝術為環境設計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環境設計屬于統稱,其涉獵范圍十分廣泛,概括而言其主要包含兩個大體層面,即室內設計與室外設計,也就是室內裝飾與裝修設計、室外建筑裝飾與裝潢設計等等。陶瓷藝術具備獨特的表現形式與鮮明的特點特征,將其滲透于環境設計中,在不同空間呈現不同特點。室內環境設計時,陶瓷藝術主要基于陳設與裝飾等多樣形式出現于大眾視野,既明確要求具備豐富的物質使用功能,又需充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實際需求。陶瓷藝術作為室內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以大膽夸張的想象力、豐富獨特的設計感、別具一格的材質肌理、靈活生動的呈現方式全面融入環境設計體系。而室外環境設計中適度融合陶瓷藝術元素可給人以身臨其境大自然之感,也可防止設計元素過于單一,個性不足,進而有效提高整個城市文化底蘊與氛圍,以及人們精神生活質量,且城市景觀設計時擁有了更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可進一步實現人性化與藝術化景觀設計。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表現形式各式各樣,三維空間且極具立體感的陶瓷藝術雕塑、基于陶瓷材料綜合形成的裝飾性藝術、以陶瓷板制作而成的淺浮雕陶瓷藝術壁畫等等。其中陶瓷藝術雕塑常見于城市出入口主干道,致力于優化城市形象,在整個城市環境景觀設計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4可持續發展理念視閾下的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路徑
4.1引進現代化技術
對于資源浪費與過度排放等一系列問題,現代化技術在陶瓷設計與制作中的應用需普遍推廣,例如節能節排技術、低壓噴霧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等。陶瓷制作時窯爐燒成環節能耗最大,傳統窯爐以煤和柴油等化石能源為主要燃料,以非可再生資源為輔助會引發二氧化碳與有害氣體排放。所以陶瓷藝術環境設計時引進新型窯爐技術,是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現階段我國衍生了各式各樣新型陶瓷窯爐,例如太陽反射式窯爐、汽化器窯爐、垃圾焚化式窯爐等等,其皆可基于可再生能源或廢棄物為燃料,不僅高效低碳且環保安全。此外,新型陶瓷窯爐可以將廢氣、余溫等回收熱能資源,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過度浪費。傳統陶瓷釉料加工需以海量水資源與能源混合、粘接、干燥等處理,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水、廢氣、廢棄物等,但是現代化技術可有效處理廢棄物,降低環境危害。例如釉劑噴涂時可選擇低壓噴霧技術減少溢出,降低粘度,提高覆蓋率,節省材料,避免環境影響。但是實際而言,想要從根本上切實解決能源消耗問題,并針對性抑制基于陶瓷制作造成的環境污染,研發并采用環境友好型釉料才是治本之源。對此可采用天然原料進行釉料制備,以天然有機物作為顏色劑與結晶核等構成部分,從而生成安全穩定且無毒無害的釉料。通過合理選擇天然原料制作陶瓷釉料,可適度減少有害物質在水、土地、大氣中的排放。
4.2創新變革生產模式
首先,在數字化交易平臺與日俱增的火爆程度下,相較于傳統交易實現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但是具體于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行業,依舊需要進一步嚴格規范與制定細則。例如陶瓷產品表面張貼宣傳語、明確標識釉料成分、協定環保標準與綠色生產商認證信息等,以此才可促使綠色數字化交易平臺在陶瓷設計中充分發揮作用與價值。其次,就廢棄釉料與陶瓷而言,應正視其實際價值,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陶瓷回收再利用技術是基于陶瓷廢棄物以資源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簡言之是對于廢棄陶瓷有關資源的回收循環利用。我國回收利用的提法早已盛行,廢品行業中回收創造的價值不可小覷,在陶瓷藝術環境設計行業也應就實際情況進行推崇與宣傳,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推廣,社會大眾共同努力宣傳。
4.3適度調整設計理念
陶瓷藝術環境設計理念需就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性調整。目前我國早已不必為了像早期為凸顯王朝蒸蒸日上的崢嶸氣象而耗時耗力制作大型瓷母,雖然其生成的陶瓷產品飽含工匠心血且采用了大量釉料資源,演就成了曠古奇珍,但是此做法在現今科技高速發展采用綠色環保理念日趨普遍的現代化社會形勢下并不提倡。就設計師來講,怎樣設計生成大氣典雅、簡約優美的陶瓷藝術品,且可促使其普遍應用于環境設計中,還可最大程度上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才是首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5結論
總而言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倡導的現代化社會背景下,陶瓷環境設計行業面臨的許多問題均可通過現代科技得到妥善解決。由生產模式趨向于綠色環保,到使用材料升級至綠色環保,再到陶瓷工序逐漸于妥帖處理,最后到設計師可持續創作理念生產,整個陶瓷環境設計過程皆涉獵其中。
參考文獻
[1]吳霜.論陶瓷壁飾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佛山陶瓷,2021,31(3):34-36.
[2]楊龍.陶瓷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2013.
[3]鐘希榮.陶瓷藝術在室內空間環境設計中的審美及應用[J].佛山陶瓷,2023,33(5):120-122.
[4]江盛斌,黃莉.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陶瓷藝術環境設計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3,57(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