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歡
摘 要:在城市經濟文化高速發展推動下,城市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優化。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設計需基于自然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藝術與技術,以融入互動景觀裝置,切實滿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從而推動城市穩定和諧發展。據此,本文主要對基于互動裝置藝術的景觀設計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互動裝置藝術;交互性;景觀設計
1 前言
隨著當代美學對于大眾審美的高度尊重,逐漸以大眾的審美趨勢為藝術設計主導方向。社會大眾不再滿足于電視與收音機等設備所獲取的單向活動視頻信息,也不再滿足于單純由欣賞或者旁觀視角感受藝術,更加期望親身參與。而新媒體環境下互動裝置藝術的誕生,恰好與社會大眾身臨其境之感的追求相契合。互動裝置藝術的誕生促使大眾在裝置作品中能夠近距離接觸和感受科技蘊藏的趣味性,呈現在視野范圍之內的也不再只是單向成像,而是將大眾由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以此深得青睞。而且實踐表明,景觀設計中的互動裝置藝術作品深受大眾青睞,尤其年輕人,其實現了藝術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滲透,且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大眾對于藝術審美的明確要求,這一認可度直接激發了藝術家和設計師自主探索景觀設計和互動裝置之間的耦合性。
2景觀裝置藝術分析
景觀裝置藝術作為城市景觀設計體系的構成,其以特定主題元素耦合了裝置藝術與景觀作品,不僅是景觀設計和人文思想的交流媒介,更是提高景觀環境整體質量的重中之重。簡言之,景觀裝置藝術是全面呈現場地、材料、情感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例如早期出現的拱門、拴馬樁、石獅子、陶瓷陳設等設施與裝飾既充分體現了古人生活與精神需求,又進一步為公共藝術發展提供地域性。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公共藝術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趨向于多元化,公園與公共藝術皆獲得了顯著成就,景觀互動裝置也深受景觀設計領域高度重視。但是近20年我國公共藝術尚未生成獨特風格,新穎度不足,無法與周圍環境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地域性差異。
3互動裝置藝術與景觀設計的耦合性
3.1藝術性
互動裝置藝術與景觀設計的共性體現于二者均具備顯著的藝術性。景觀設計師布雷主張藝術之間彼此相通,景觀設計與繪畫就某種視角而言只是工具不同而已。互動裝置藝術與景觀設計皆在時時刻刻考驗設計師的藝術審美水平,新型互動裝置藝術與優秀景觀設計高度耦合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藝術性同步優化。
3.2參與性
參與性是評價互動裝置或者景觀設計的重要指標,換言之互動裝置與景觀設計目標在于提高觀眾參與度,鼓勵觀眾與其互動,側重于強調交互給觀眾的感官體驗。景觀設計通常是單向參與性,植物、水體、燈具、墻面等幾乎不會與人自主交流互動,而是需要人們觸發關鍵點以實現互動。互動裝置藝術若是融入景觀設計可充分彌補此缺陷,可由捕捉聲音、溫度、動作的互動裝置,促使裝置藝術自主與人交流,正向引導觀眾積極參與整體環境,構成雙向良性循環。此外,互動裝置藝術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夜間觀眾在景觀空間環境的參與積極性,其就燈光、聲音、材料的實踐應用具備多樣性,色彩豐富且極具趣味性的燈光直接影響著觀眾情緒情感,配合聲音與材質變化可顯著提升地區人流量,以聚集人氣,并有效保障夜間娛樂參觀安全性。
3.3社會性
互動裝置藝術與景觀設計相融合可有效推動社會性提升。在實時參與需要雙人或者多人觸發的互動裝置有機互動時,人和人之間則需要深度交流與彼此合作。由社會性視角著手的互動裝置藝術融入景觀設計,可促使觀眾主動由室內走向室外,人與人的距離會相應縮短,以有效發揮提高交流積極性的作用,同時也是進一步順應當前觀眾期望從電子設備交流的束縛中進一步脫離的真正期望。互動裝置藝術的社會性則呈現于相同地點群體彼此之間,還能夠銜接不同地點人群。就某種意義而言,互動裝置藝術實際上就是觀眾跨時空的密切交流。就互動裝置藝術設計師來講,潮流設計理念與新穎藝術形式皆可融入互動裝置中,由不同方式呈現于觀眾,此跨時空交流可促使觀眾快捷且易于理解、接納新型藝術形式。此外,互動裝置藝術的利他性、協作性、依賴性等各式各樣社會屬性都是景觀設計的薄弱環節,二者融合可相互彌補。
3.4生態性
生態環保始終是近幾年的時事熱點,自然也深受設計師關注,其中主要包括海洋生態保護、野生動植物救助等多層面討論研究。全球皆在致力于緩解與改善問題,以喚醒社會觀眾對于生態問題的高度關注意識,促使更多群體明確意識到生態環境問題的真正嚴重程度,這同時也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互動裝置藝術設計師也比較關注生態問題,應運而生的互動裝置隨處可見,在推動觀眾明確沉浸于奇幻體驗空間時,使得觀眾由衷感悟生態問題的嚴峻性,以此觀眾便不僅僅是享受互動裝置帶來的快樂,而是對于作品的深度理解。
4基于互動裝置藝術的景觀設計要素
4.1用戶
城市景觀設計的開放性直接決定著受眾群體是可能出現于此空間之內的全部人,幾乎面向所有人群,各個年齡段、不同性別與文化背景,以及科技熟悉度不同的群體,因此互動京廣裝置必須順應全部潛在群體喜好和習慣,以使得觀眾將自身當作共同創造群體而并不是單純使用群體。前期用戶調研則可通過觀察統計人流量變化、人流年齡段構成、場景停留時間以及停留時行為方式等各式各樣相關內容,統計分析結果可為景觀設計奠定堅實基礎。
4.2場景
城市景觀具備多感官開放性,人群在某空間中的行為主要依賴于自我管理,而在空間中交流互動則非常少,以此導致互動設計面臨巨大挑戰。此外,人群停留在公共空間的暫時性會導致景觀設計深度考慮前后行為之間的順利對接,主張自然行為邏輯的互動機制。景觀互動設計過程中場景的調研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交互式景觀的具體呈現方式,例如場景為建筑外立面,通過移動終端或實體設備等多樣化輸入方式,以及LED燈光變化、投影等多元化輸出方式。場景為人流量比較大的人行通道,互動設計應采取模糊式互動為主,而輸出可采用延遲反饋促使觀眾避免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由自身形成,如此一來才可減少停留造成的交通擁堵。
4.3行為
短暫且碎片化的時間過程中通過吸引觀眾就自身參與需求以互動行為有序實現,這一系列的本能行為和隱形互動設計理念之間高度契合,期望以不分散注意力的基礎上,通過上下文信息主觀感知、推斷觀眾身處不同場景時的真正意義,以深度感受用戶設計內涵。城市景觀設計時,要求設計師以本能的自然行為為設計語言而生成互動行為。行為應以觀眾先知知識,由觀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無意識行為實時提取并再設計,以此才可確保不同背景的觀眾在短暫時間之內可即學即用。
4.4媒介
城市景觀設計由于場地變寬,可容納數量增加,促使互動媒介趨向于多樣化。輸入方式主要為移動終端設備和自然用戶界面,其中移動端設備具備便攜式數字處理功能與高普及度等多重優勢,且可適度減少觀眾參與曝光度和社交尷尬,從而推動實時互動,但是不足在于約束雙手而影響互動直觀性,設備自身無形之中演變為人與人交流互動的障礙。自然用戶界面被評為最佳互動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物理觸摸或者按壓、肢體互動、語音互動等等。互動過程中輸出結果與反饋的即時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觀眾的停留時間,在景觀互動裝置設計中輸出體現于視聽感,具體呈現方式為LED、投影、光聲變化等等。
4.5目標
城市景觀設計中只需觀眾目的得到滿足,則設計的價值與意義便可充分實現。就觀眾而言,在此場景下觀眾基于參與互動裝置打發時間,實現顯性目的即可,在互動中可獲得既定文化信息,以其作為隱性目的。而就設計師而言,在此場景下豐富景觀基礎設施為表面意圖,而吸引觀眾呈現文化與科技是內涵意圖。
5基于互動裝置藝術的景觀設計
高度關注觀眾親身體驗與感受,以交互技術設計的互動裝置藝術衍生并發展于藝術領域,且早期以室內呈現為主,常見的主要有基于室內陶瓷家居品的互動裝置設計。而近幾年隨著公共藝術發展的推動,互動裝置藝術期望與景觀等開放式空間設計相結合,期望促使觀眾與所處戶外環境實時交互,以打造獨特場景感。城市景觀空間的數字化互動裝置設計常以溫度感應、距離感應、壓力感應、空氣流動感應等計算機輸入設備進行環境數據信息實時捕捉,隨后通過圖像、數字、文字等一系列可視化形式進行信息輸出,并評估觀眾互動反應與感受,促使城市景觀觀眾在互動中獲得真實體驗。
以互動裝置設計中交互技術的滲透,不僅可促使觀眾突破本能感知局限,拓展視聽感覺范圍,與外部環境彼此關聯,獲得獨特體驗,而且交互技術可實現信息可視化,使得觀眾可以解析超越自身感知能力的復雜環境的動態關系。所以基于交互技術的景觀互動裝置設計既是美學與形態學內容,又是構建于景觀中物質空間和非物質空間之間的關聯性,充分彰顯了場地自然屬性,以此實現人工設計干預與生態環境相結合。
5.1基于切身感官體驗性的景觀互動裝置設計
基于切身感官體驗性的景觀互動裝置主要以無線感測真菌人文樹道為例,其是臺灣省首個以無限感應網絡技術為載體的景觀藝術互動裝置,通過融合無線通訊技術、無線感應技術、交互技術等裝置使得觀眾深切享受數字化藝術體驗。景觀互動裝置主要基于環境感應節點采集環境的光線、溫度、濕度、風力等相關信息,以多媒體聲音感應節點進行音樂播放,其具備音樂互動模式、Twitter社會話語互動模式、手機遠程互動參與模式多種模式。
其一,音樂互動模式下首位觀眾接近景觀藝術互動裝置時,其將播放交響樂主旋律,在更多觀眾靠近時則依次播放交響樂副旋律,與主旋律同時演奏,在任何觀眾離開時則停止播放相應音樂。真菌互動裝置可有效分辨風力和太陽輻射,而風力一旦達到規定數值,則交響樂及時中止,開始穿插和氣象條件相關的音樂,以切實提醒觀眾關注氣候環境。其二,Twitter社會話語互動模式以搜集Twitter上的社會熱點話題,轉化文字為聲音,在5個或者超過5個觀眾同時接近真菌時,真菌森林同步進行Twitter留言隨機實時播放,以使得觀眾能夠跨時間跨空間深度了解居民所熱切關注的時事熱點。其三,手機遠程互動參與模式,無法親自參觀景觀藝術互動裝置的觀眾可以利用手機親身體驗與裝置的有機互動,觀眾通過手機便可發現互動裝置周圍是否存在其他參觀觀眾。手機上體驗互動的觀眾位置被精準定位之后,觀眾利用手機和裝置自主交互時,景觀現場互動裝置就會及時發出與其位置環境相適應的音效。
5.2基于跨時空現象闡釋的景觀互動裝置設計
基于跨時空現象闡釋的景觀互動裝置以明尼阿波里斯市情緒交互裝置為例,其是標志性云狀充氣裝置,基于檢索Twitter數據,以文本分析檢索微博上社會大眾所展現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并實時分析輸入。夜晚利用LED燈光可視化數據,低能耗燈光懸掛于氣球般的圓形裝置上,日落之后全面呈現整個城市情緒情感。燈光顏色可就觀眾的情緒情感在冷色和暖色間進行實時轉換,需與微博內容動態明確相關。而白天則可通過潛入氣球裝置的噴霧裝置,就城市情緒情感轉換噴霧強度,切實反應數據信息,并進行場地降溫處理。
景觀區域的觀眾同樣是互動裝置變化的驅動性因素,提升其和裝置之間的互動頻率,可顯著優化城市整體的積極性情緒。而互動裝置可以檢測到既定區域之內的人群行走,并將其信息囊括于分析中。所以若是城市情緒情感比較沮喪則觀眾可有意識環繞裝置行走,與裝置積極互動,以此裝置活躍度也更高,燈光和噴霧也會相應增加。此外,設計師還隨之研發了網站系統,以分類裝置形成的情緒情感,促使觀眾可以觀察每日或者每周城市情緒情感變化動態與趨勢。
裝置作為城市地標性象征,驗證了多尺度跨越時間空間的交互方法,其可被看作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情緒情感通道,將觀眾帶入城市集體情感體驗。基于交互技術裝置可將景觀的物質屬性與網絡空間虛擬屬性相融合,觀眾通過互動可有機關聯二者,以全新方式觀察城市變化動態,甚至可能會意外發現城市生活獨特特征。
6結論
總而言之,在科技高速發展推動下,社會生活正以極快速度進入高密度信息化時代,現代化科技早已滲透于社會多領域且成就卓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也逐漸融入日常生產生活各個層面,而藝術形式也在此形勢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式各樣媒介逐漸融入現代化設計,其中互動裝置藝術與景觀設計的高度耦合促使參觀者可深刻體驗與虛擬現實之間的有機互動,雖然當前技術水平有限,但是互動裝置藝術滲透于景觀設計中可為其未來發展提供無限可能性。
參考文獻
[1]伍迪.裝置藝術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互動性應用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2]胡欣萌,彭軍.基于互動理論的現代城市公園景觀裝置藝術的設計研究——以長沙中航山水間社區公園設計為例[J].工業設計,2019(12):74-75.
[3]楊子葉.互動裝置藝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21,44(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