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飛 曾文婕
摘? ?要:教育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優先發展教育是以色列崛起的重要舉措之一。以色列在建國后短期內就實現了經濟和社會轉型,成為現代化國家,教育功能的適時靈活發揮是其中一個基礎性原因。從教育立國到教育強國,以色列探索了教育賦能國家發展的四條路徑:通過持續開展價值觀教育,謀求多元共存;建立完備多樣的教育體系,兼顧基本保障和拔尖培養;推進教育與創新創業融合,注重環境營造和行為養成;鼓勵教育人才交流與引進,倡導人才與國家的發展共贏。
關鍵詞:以色列;教育;教育強國;教育功能;教育賦能;國家發展
中圖分類號:G5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9.007
教育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教育強則國家強。在世界范圍內,有不少國家通過優先發展教育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讓國家變得強大。以色列就是通過優先發展教育實現國家發展和崛起的典型案例。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后的短期內實現了經濟和社會轉型,成為現代化國家,教育功能的適時靈活發揮是一個根本原因[1]。以色列一直把教育放在國家發展的優先地位[2]。在建國后的早期,以色列教育呈現出教育方針的靈活性、教育體制的獨特性、教育經費的穩步增長以及教育與社會生產密切結合等特點[3]。以色列的成功崛起,見證了教育立國的獨特之路[4]。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以色列通過重視教育的社會整合功能、建立完備多樣的教育體系、推進教育與創新創業的融合以及鼓勵教育人才交流與引進,進一步實現教育強國。
一、持續開展價值觀教育:從單一取向到多元共存
以色列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種族、語言、文化和宗教都具有多樣性。在種族方面,以色列主要有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等。從社會文化結構角度來看,如何應對多樣性共存并凝聚力量推進社會發展,成為以色列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文化傳統上,猶太人重視教育的傳統世界聞名,這種重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傳承和創新,二是文化和價值觀傳承。以猶太人群體和價值觀為主建立的以色列,將價值觀的教育和傳承作為國家建立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符合歷史和現實要求。以色列主要通過價值觀教育凝聚社會共識,實現了國家統一和不斷強大。
對以色列的價值觀教育發展情況進行考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建國初期國家主義主導下的“文化熔爐”時期,第二階段為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的“多元文化主義”時期[5]。建國之前,學校和教育特別是價值觀教育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復興手段之一。建國初期,面對從世界各地歸來的不同種族團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色列以“單一的語言、單一的文化、單一的公民身份、專一的忠誠”[6]打破地理、文化、社會和語言的障礙,通過在教育體系中注入猶太復國主義價值,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強調國家的重要價值,注重國家意識培養[7]。以色列于1953年頒布《國家教育法》(State Education Law),把教育分成世俗教育(state education)和宗教教育(religious state education)兩個體系①,將世俗教育作為普遍意義上的、由教育部管轄的國家教育體系,明確規定教育目的和宗旨為:教育要基于猶太文化價值和忠誠于國家和人民。
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教育部開始關注弱勢群體和不同種族的需要,承認、接納和應對社會多元化的現實。以色列的人口由來自世界各地超過80個國家的移民構成,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社會發展,其人口構成也在發生變化。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報告,截至2022年底,以色列人口總數已達965.6萬人。其中,猶太人口710.6萬,占比73.6%;阿拉伯人口203.7萬人(包括穆斯林團體、阿拉伯基督徒、德魯茲人),占比21.1%;其他人口51.3萬人,占比5.3%。報告稱,新增人口中62%為新生兒,38%為新移民,其中80%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8]。人口狀況和地緣關系變化等因素也導致以色列持續存在內部矛盾和沖突。對此,以色列教育部在多樣性中建構所有公民共享的價值觀,通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讓學生養成從人類共同體角度看問題的包容和團結的思想,從而塑造“以色列人”(Israelis)的身份和國家認同。
以色列堅持在國家價值的基礎上謀求多元共存。雖然在教育層面塑造“以色列人”的身份和國家認同;但在法律層面,依然強調和堅持猶太復國主義價值和國家的猶太屬性。以色列2018年出臺的《基本法:作為猶太人的民族國家》(Basic Law: Israel as the Nation-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中有條文表述:“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國家,以色列的自決權歸猶太民族獨享”[9]。從歷史上看,很少有國家能像以色列這樣,在短時間內將來自多個國家的移民融合在一起,盡管面臨困難和考驗,但以色列的教育始終維持著建國時所確立的各種原則[5]。從發展趨勢來看,以色列將繼續通過價值觀教育來凝聚共識,構建共享的價值觀,平衡國家的猶太屬性和社會的政治民主訴求,通過價值觀教育進行觀念整合和塑造身份認同,讓人民共同投身于強國建設。
二、建立完備多樣的教育體系:從基本保障到拔尖培養
人才培養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以色列首先為大部分兒童提供基本教育保障,然后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所亟需創新人才的狀況進行目標調整,著力于拔尖人才培養,不斷完善教育體系。
猶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國以前就陸續在巴勒斯坦建立種類繁多的學校,包括西方世俗教育模式的學校、強調猶太傳統文化模式的學校以及宗教色彩濃厚的學校,因此,猶太兒童的入學率高達 85%[10]。建國后,以色列人口快速增長,但教育基礎設施只能滿足基本要求,學校和教室很少,缺乏合格的教師,家長文化水平低下,國家經濟困難。因此,以色列教育工作思路是先建立義務教育體系,提供基本教育保障,同時頒布了第一部教育法,即《義務教育法》。
以色列的教育體系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正規教育體系由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初中和高中)、中學后教育(含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組成。非正規教育體系包括社會團體培訓和成人教育。正規教育體系中,義務教育從幼兒園一直持續到12年級,分為四個階段:學前教育(2-3年)、小學(1-6年級)、初中(7-9年級)和高中(10-12年級)。高中畢業后,大部分學生如猶太學生服兵役2-3年,然后進入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階段。以色列義務階段學校分為四種不同的軌道:公立世俗猶太人學校(Mamlachti)、公立宗教猶太人學校(Mamlachti dati)、極端正統猶太教學校(Haredi or <D:\2023年\世界教育信息\世界教育信息2023-8\TP\H點.tif>inuch Atzmai)和阿拉伯(含德魯茲)學校(Arab)[11]。另外還有一些私立學校,主要滿足特定群體的需求,如有基于家長需求的民主學校(Democratic Schools)或基于其他國家課程的國際學校(如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Israel)。大多數以色列兒童就讀于公立世俗猶太人學校。公立宗教猶太人學校面向現代正統教派信仰的兒童(主要為猶太復國主義者等),為其提供密集的猶太研究項目,并強調傳統和遵守。極端正統猶太教學校幾乎完全專注于《托拉》(Torah)教喻的學習,基本不提供世俗方面的課程。阿拉伯地區(含德魯茲)的學校用阿拉伯語教學,并提供強調阿拉伯歷史、宗教和文化的課程。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由高等教育委員會負責。所有授予學位的機構都在高等教育委員會的監督下運作。以色列高等教育體系非常多樣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的機構:大學(universities)、學術機構(academic colleges)、技術學院(technological colleges)、教師培訓學院(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s)以及外國大學的分校等。“學術”(academic)一詞在以色列受到法律保護,僅可由高等教育委員會認證的相關機構使用。大學提供的大多數課程都屬于學術課程。只有大學可以授予博士學位(以色列開放大學和撒瑪利亞阿里爾大學除外)。學術機構可授予學士和碩士學位。技術學院提供的教育屬于以色列的中學后職業教育,不授予學位。教師培訓學院主要培養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主要開設教師教育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如英語教學、體育教育、特殊教育等。
通過建立以上教育體系,以色列實現了對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語言兒童的入學機會保障。在做好基本保障的基礎上,以色列將拔尖人才培養作為國家的重要教育舉措。如設置英才和優秀學生局(Division for Gifted and Outstanding Students),負責天才兒童的培養和教育。以色列天才兒童的選拔和培養依托上述學校體系,主要通過各種項目來實施。經過多年探索,以色列對天才兒童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變化。目前,天才兒童分為兩個層次:優秀學生(outstanding students)和英才學生(gifted students)。其中,優秀學生又分為地區層面的優秀學生和學校層面的優秀學生兩個層級。學校層面的優秀學生為同領域同年齡群體中前20%的人群,地區層面的優秀學生為前4%-8%。英才學生的基本要求為智商(IQ)高于130,創造意識和水平高于同年齡群體平均水平,并處于同領域同年齡群體中前3%的人群。
以色列探索出三種天才兒童培養思路。一是加速培養,幫助天才兒童跳級;二是充實培養,給天才兒童增加額外課程;三是分組培養,在學校里為天才兒童設立特殊班級。篩選出來的學生,將根據年齡階段和層次進入各類培養項目。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情況,同時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年齡階段需求,以色列教育部設立了多種多樣的培養項目,如特殊班級、抽出項目、課后項目、樹梢項目、卓越-2000項目、虛擬學校、高中學業加速項目、塔皮奧特項目等。這些項目一并構成了以色列天才兒童培養的龐大體系,目的在于盡量滿足天才兒童的不同需要[12]。
以色列在天才兒童教養方面有完備的培養體系和豐富的經驗,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較大,新加坡等國家都曾借鑒其經驗和模式。以色列天才教育強調兩個主要目標:一是滿足天才兒童的特殊學習需要,幫助天才兒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天賦和能力;二是將人類所蘊含的天賦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而非變成天才兒童的個人福利。整體而言,以色列通過各種各樣的項目有效培養了兒童的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和領導能力等。不少天才兒童后來在世界知名高校完成學業,成為不同行業的創新人才或領導者,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杰出了貢獻。
完備的教育體系也離不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認同和付出,重視教育是猶太文化和整個以色列社會的基本價值,許多以色列父母愿意放棄舒適生活,為孩子提供盡可能好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能獲得更好的教育和取得更高層次的文憑[13]。
三、推進教育與創新創業融合:從環境營造到行為養成
以色列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缺乏,但通過創新驅動戰略,使國家競爭力陡然提升,是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之一,并享有“創新國度”的美譽。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近年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以色列位居世界前列,2019年進入前十名。在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以色列“創新關聯”位居全球第一,其中的“高校與產業合作”“產業集群發展情況”等指標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對以色列的創新發展進行考察,可以看到教育對創新的支撐作用。與其他國家相比,以色列的特點就是注重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和注重創新創業人才教育。
以色列通過加強制度支持和管理服務營造了教育與創新創業融合的濃厚氛圍。在制度支持方面,通過在相關經濟和科技政策與法規中制定鼓勵自主創新的條文和具體措施,促進高校和行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如出臺《資本投資鼓勵法》《工業研究與發展促進法》《國家民用研究與發展理事會法》《專利法》《以色列科學院法》《2000—2010年生物技術產業規劃》和《納米技術:以色列的國家戰略》等[14]。在管理服務方面,建立國家級科研管理機構,形成教育與科研深度融合機制,推動大學與科研機構有序競爭與合作。一是成立部際科技委員會,由科技部主導,教育部深度參與,整合力量推進科技創新活動;二是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在政府各部設立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各部聘任的首席科學家大都具備高校經歷,從而能夠促進產學研合作;三是通過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篩選科研項目,制定年度科技計劃,對各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指引;四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研發項目。
教育和創新創業的高度融合,也體現在高校產學研合作上。高校在以色列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創造和發明來自高校,而且大部分基礎研究項目和培訓都在高校進行。有數據顯示,以色列80%以上可發表的研究項目都來自高校[15]。在政府支持下,以色列高校將科研與產品開發緊密結合,直接在校園附近建立科技園或工業園,使新研究成果得以快速投產和開發,很多高校附近的科技園和工業園等都成了國家高科技產業的“搖籃”。高校研發項目以服務國家和社會需要為導向,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技生產力的效率[16]。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商業化模式在以色列也曾受到非議,經過多年發展,大學應該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學者不單有教學和科研的使命,還有應用的職責已成為共識。應用不僅是將研究進行產品成果化,更意味著要考慮研究的社會價值,用更開闊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研究[17]。
政策導向和環境氛圍是創新創業的基礎,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才,要培養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人才。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不是直接能在高校培養出來的,需要從小進行意識和行為養成。以色列前教育部長夏伊·皮隆(Rabbi Shay Piron)曾在訪談中總結:以色列人創新的秘密是不斷思考,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創新不是一門課程,也不是一種在學校里就能習得的本領,而是一種文化[18]。以色列的基礎教育總體來說非常注重培養開放式思維,認為學生能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并鼓勵學生探究質疑、挑戰權威。以色列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現在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的全階段,同時家庭也重視和鼓勵孩子創業。在高校層面,以色列大學生是技術轉移的絕對主力,大學生就讀期間普遍參與創業培訓與實踐活動,畢業后熱衷于創新創業[19]。可見這種創新創業的背后是一種行為養成,一種作為公民責無旁貸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責任體現。
家庭在以色列科研創新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經濟中,許多以色列猶太人家庭重視文憑教育和創新意識培養,并將其視為獲得體面工作和較好薪酬的通行證。許多以色列猶太家庭中,父母重視孩子在數學、科技等方面的成績表現以及就業所需的技術技能訓練,以便孩子能在以色列現代高科技就業和創業市場上得以立足和有實力參與競爭[13]。有研究表明,以色列的創新創業精英教育并未加速社會分層,而是生成了獨特的混合文化模式[20]。
四、鼓勵教育人才交流與引進:從種族認同到發展共贏
在世界范圍內,一些國家的科技與教育在某個特定時期的高速發展,往往同當時的人才移民狀況緊密相關,如二戰時期美國的科技和教育發展,就同當時大量外籍科學家移居美國有重要關系。以色列本來就是移民國家,在國家層面大力支持移民計劃特別是技術移民。1952年,以色列議會通過《國籍法》(Israeli Nationality Law),規定每位年滿18歲的猶太人只要一踏上以色列國土就擁有以色列公民身份。1973年,以色列設立“科學吸收中心”(Center for Absorption in Science),向符合標準的技術移民和歸國居民提供資助,其中移民科學家的資助年限一般為3年,而回國居民一般為2年。1975年,以色列依托該中心設立“夏皮拉基金”(Shapira Fund),專門資助移民科學家,為接收移民科學家的單位分攤薪水[21]。
移民群體(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來自蘇聯的猶太裔移民)也是以色列推動國家科學技術體系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色列高新技術領域有三分之一的職位都是由來自蘇聯的猶太裔人群擔任[22]。從建國起到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高技術移民的迅速增長極大地豐富了國家的人才儲備。
在教育人才交流和引進方面,以色列在建國前和建國初期主要通過種族認同來吸引和激勵猶太裔科學家等高層次人才,非常重視聯絡和發揮世界范圍內著名科學家的作用。如在建立希伯來大學的過程中,就充分發揮了世界范圍內猶太名人的聲望和作用。希伯來大學第一屆董事會是由愛因斯坦(美國猶太裔物理學家)、弗洛伊德(奧地利猶太裔心理學家)和馬丁·布伯(德國猶太裔哲學家)等20人組成的。第一屆董事會明確提出希伯來大學的三個建設目標:一是為滿足以色列故土人民的需要,推動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二是通過對猶太教價值及對猶太傳統的研究造福以色列人民;三是為全人類利益,傳播和擴大科學知識[23]。從希伯來大學的建設目標、校董會構成和教師情況來看,以色列首先是在高等教育層面開展國際人才引進,這一傳統也一直延續至今。同時,國際化的、發達的高等教育也培養了大批人才,使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人才優勢最為明顯的國家。
然而,20世紀末以來,全球性的人才流動與激烈的競爭態勢給以色列的人才資源帶來了挑戰:一是“倒移民”現象,許多原來抱著猶太復國主義理想和熱情的人才因遭遇現實困難選擇離開;二是人才輸出,隨著技術發展與全球產業結構升級,許多以色列工程師、科學家受雇于外國公司和世界著名教育機構[21]。進入21世紀之后,大部分以色列人不再以苛刻的道德標準來審視“倒移民”群體,以色列政府也進行了政策反思,開始將海外以色列人視為國家在海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資產[24]。以色列在高等教育領域實施不同的項目和計劃,繼續吸引海外人才。高等教育委員會從2010年開始實施五年發展規劃,把引進師資作為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舉措,大量引進博士后等海外人才以支撐高校產學研工作[25]。2013年開始發起的“以色列國家引智計劃”(Israel National Brain Gain Program),為旅居國外的以色列人及其家人回國就業生活提供幫助,設立回國手續的“綠色通道”,提供研發條件支持與稅收優惠政策等[26]。2016年,以色列開展“朱克曼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導計劃”(The Zuckerman STEM Leadership Program),旨在吸引歐美國家博士后研究人員前往以色列大學擔任教師,并為以色列海外學者回國后創造良好的科研、教學和生活居住條件等。
以色列通過多種多樣的計劃和項目吸引海外人才,提升了高等教育師資水平,并壯大了人才隊伍,從建國初期的單一強調種族認同和國家主義,轉向追求人才和國家的發展共贏。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提出的,以色列高層次人才引進策略從“國家主義”轉向“職業主義”,從早期強調種族認同和國家利益的政治要求轉到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的經濟型激勵之上[27]。
總體而言,以色列國家體量較小,通過立法和設立各種計劃和項目,靈活應對世界發展和變化,實現了教育強國,實現了以教育賦能國家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彥敏.教育在以色列現代化歷程中的功能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0(12):121-124.
[2]楊春霞.以色列:“教育立國”之路為何走得如此堅定?[J].外國教育研究,2002(8):18-21.
[3]張倩紅.論以色列教育的特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153-158.
[4]薛華領.以色列教育立國之路與創新策略[J].教育研究,2012(11):146-149.
[5]孟茹玉,韓麗穎.以色列價值觀教育的歷史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9(5):139-143.
[6]勞倫斯·邁耶.今日以色列[M].錢乃復,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168.
[7]ACKERMAN W I. Education in Israel[J]. Journal of Jewish Education, 1965, 35(4):231-237.
[8]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以色列人口總數達965.6萬[EB/OL].(2023-01-05)[2023-06-02].http://il.mofcom.gov.cn/article/ddgk/zwrenkou/202301/20230103377490.shtml.
[9]PELEG I. Introduction to Israel dialectics-The 2018 basic law : Israel as the Nation-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J].Israel Studies,2020,25(3):132-139.
[10]韓小婷.以色列的教育體系及其特點[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9):117-124.
[11]Ministry of Aliyah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 8th Edition[Z].2019:6.
[12]陳雄飛,王永麗,曾文婕.讓天賦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以色列天才兒童培養現狀與發展[J].基礎教育參考,2023(1):72-80.
[13]JEFFREY G. Israel - Culture Smart!: the essential guide to customs & culture[M]. London: Kuperard, 2007: 106-109.
[14]張瓊妮,張明龍.以色列高效創新機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2):87-92.
[1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以色列科技研究與開發[EB/OL].(2009-09-24)[2023-06-03]. http://www.scio.gov.cn/ztk/wh/01_1/19/Document/421614/421614.htm.
[16]董潔,孟瀟,張素娟,等.以色列科技創新體系對中國創新發展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0(24):1-12.
[17]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科技創新調研組,周國平.借鑒以色列經驗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J].科學發展,2016(12):21-26.
[18]潘雅.繼承和發揚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創新精神——訪以色列教育部部長夏伊·皮隆[J].世界教育信息,2015(1):3-8.
[19]張倩紅,劉洪潔.國家創新體系:以色列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西亞非洲,2017(3):28-49.
[20]YESHUA-KATZ D, EFRAT-TREISTER D. Together in the tech trenches: a view of Israel’s innovation culture[J].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Management, 2021, 23(3):337-353.
[21]李曄夢.以色列人才戰略的演變[J].中國科技論壇,2019(8):179-188.
[22]KONSTANTINOV V. Patterns of integration into Israeli society among immigra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R]. Jerusalem: Myers-JDC-Brookdale Institute, 2015:15.
[23]劉向華.希伯來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1-15.
[24]艾仁貴.以色列倒移民現象的由來、動機及應對[J].世界民族,2019(2):62-77.
[25]姜言東.以色列高教委發布《2017—2022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提升科研創新競爭實力[N].中國教育報, 2016-10-14(8).
[26]GRAVé-LAZI L. Israel battles brain drain: “It’s time to come back home”[N]. The Jerusalem Post, 2016-10-16(1).
[27]黃海剛.從“國家主義”到“職業主義”:以色列高層次人才吸引的國家戰略及其變革[J].中國科技論壇,2018(2):180-188.
From Building a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to?Building an Educationally Powerful Nation: the Path and Experience of Israel
CHEN Xiongfei? ?ZENG Wenjie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Israel’s rise. Israel achieved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fter its founding, becoming a modern country. Behind this, the timely and flexible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n order to build an education power, Israel has explored four pathways. Firstly, Israel seeks diverse coexistence of values through carrying out continuous values education. Secondly, Israel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e education system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basic guarantees and top-notch training. Thirdly, Israel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prioritizing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behavioral nurturing. Finally, Israel encourages the exchange and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talents to secure a win-win development between talented individuals and the country.
Keywords: Israel; Education power; Education system; Func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empowerment; Nation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