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雄 郭歆

1986年4月26日凌晨,蘇聯位于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因人為操作失誤,致使第4機組發生嚴重爆炸事故,超過8噸的強輻射物質泄漏。長久以來,當年蘇聯清理核輻射的行動鮮為人知。
10萬余人被迫轉移
爆炸發生那天,距離核電站3公里外的普里皮亞特市,約5萬居民生活如常。解密檔案顯示,普里皮亞特市的官員向中央報告稱,事故發生1小時后他們就知道了核輻射的強度,但在沒接到莫斯科的命令前,沒人敢通知當地居民。
4月27日上午11時,事故發生30小時后,莫斯科方面終于決定撤離當地居民,1000多輛巴士、300多輛卡車開進了普里皮亞特。下午2時軍方宣布將徹底疏散該城。為避免引發驚慌,當局并沒有告知真相,只告訴居民有兩小時打包時間,除攜帶隨身衣物和必需品外,什么都不能帶。3個半小時之內,巴士載走了約5萬居民。
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后,大量放射性粒子隨云層被風吹向北方,先后到達白俄羅斯、波羅的海、瑞典上空,法國、英國等地也受到放射性污染。國際社會意識到,一定是某地發生了重大核泄漏事故。盡管如此,4月28日晚9時,莫斯科電臺也只播出了一則42個詞的簡訊,宣布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意外,政府已成立委員會,采取步驟消除后果。
在聽取專家匯報后,蘇聯最終決定將切爾諾貝利方圓30公里的居民全部撤離。至5月中旬,10萬余人被迫離開家鄉。
50萬軍民拿命救險
一場搶救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戰斗同時進行。危機發生后第3天,根據專家的意見,當局出動300架直升機前往滅火。士兵們從200米的高空徒手向反應堆空投80公斤的沙包,希望通過大量填充沙子與硼酸,將反應堆的火焰悶熄。反應爐上方的輻射值超過3500倫琴。有些駕駛員一天飛行多達33趟。他們每去一趟,就吸收5到6倫琴,是在拿命救險。
經過6000噸沙和硼酸掩埋后,4號反應堆的裂口終于被堵住,但爐底仍有195噸核燃料。爆炸裂口堵塞后,燃燒產生的熱量將沙子熔化,堵塞口出現裂縫,極可能導致再次爆炸。為了更有效地封住反應堆,飛行員兩天內又將2400噸鉛空投入反應堆。鉛能很好吸收熱能,爐內溫度出現下降,輻射逐步降低。
1萬名礦工隨后被征調至事故現場,他們先挖掘150米的地道靠近反應堆,然后在爐底挖出長寬各30米的地下空間,以便放置冷卻裝置來抑制核燃料的燃燒。礦工們30人一組,每3小時換班一次,24小時不間斷作業,歷時月余終于完工。官方宣稱, 每名礦工吸收了30到60倫琴核輻射,幸存者卻表示,他們的吸收量比這高5倍。他們中有約1/4的人沒能活過40歲。
“但我們都想撐下去”
最危險的任務在3號反應堆屋頂,散落在那里的石墨包覆著鈾棒,它們都是爆炸時從反應堆中噴出,每一片足以在1小時內殺死1個人。剛開始,機器人被送到屋頂負責清理工作,因遭受輻射,電路很快失去控制,不得已只好派真人上場。3500名二三十歲的后備軍人被征召。他們8人一組,分批到達屋頂,以最快速度將輻射瓦礫掃到屋頂下方。士兵每次只能在屋頂待上45秒。“我們從屋頂下來后,感覺就像全身的血被吸血鬼吸干,全身虛脫,無法行動,有人會流鼻血,但我們都想撐下去。”幸存者后來回憶道。經過10個晝夜的努力,任務得以完成。當這些士兵奉命上屋頂清理時,沒有人知道實際輻射值是多少,“現在我們知道當時每小時1萬到1.2萬倫琴”。
為盡快封存4號反應堆及周邊放射性物質,一個170米長、66米寬的鋼筋混凝土石棺被設計出來。10萬軍隊與40萬平民,包括工人、工程師、護士、醫師與科學家,從蘇聯各地來到切爾諾貝利,他們被稱作“清理人”。數萬人挨家挨戶清除覆蓋在所有物體表面的放射性塵埃。他們還成立了特別狩獵小組,持步槍到處巡邏,槍殺所有動物,因為它們的毛發會吸收放射性物質,進而危害人類。
爆炸發生后7個月,清理工作基本完畢。一年后,在莫斯科明基斯克公墓,當局樹立了一座“無名紀念碑”,碑身底下數米深理著28口鉛制棺材,因為他們的遺體本身也具放射性。這些逝者是切爾諾員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難的核電站員工和消防員。(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劉火雄 郭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