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鳴 朱力宇
西方將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略戰法污蔑為“人海戰術”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從實際作戰總兵力方面來看,在1950年10月,入朝志愿軍總兵力約29萬人,而“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的總兵力(含海、空軍及韓國軍隊)已達44萬余人;到11月下旬,“聯合國軍”的總兵力共55.3萬余人。實際上,一直到1951年4月志愿軍第二批入朝部隊集結之前,中朝軍隊總兵力都少于“聯合國軍”。
在戰役層面,中朝地面部隊在前四次戰役發起時調集到一線作戰的兵力,相比“聯合國軍”在一線作戰的地面部隊人數占有一定優勢,但這絕非“人海戰術”。第一次戰役時,志愿軍調集12~15萬人攻擊在清川江以北的六七萬“聯合國軍”。第二次戰役時,志愿軍以38萬余人攻擊敵方22萬余人。第三次戰役、第四次戰役時,雙方地面作戰部隊人數差距更加縮小。但此數據中,“聯合國軍”空軍和海軍約10萬參戰人數都未計入其中。
在具體戰斗過程中,志愿軍確實能以少部分兵力牽制隔斷敵之大部,然后集中相當大的優勢兵力迅速穿插、迂回包抄、多方向攻擊,圍殲敵方一部,在局部形成三倍甚至五六倍于敵的態勢。例如,在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中,志愿軍迅速機動,在橫城地區集中了9個師約10萬人,包圍韓美軍共2萬余人,最終殲敵1.2萬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這種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戰術,是以較小代價取得有效戰果的重要制勝手段,體現了志愿軍的指揮技巧和機動作戰能力,與不惜損失大量兵員的“人海戰術”有本質不同。
“人海戰術”是西方國家抹黑志愿軍的一種話術,一方面將志愿軍塑造為既缺乏有效戰術又無視己方傷亡的“野蠻”軍隊,另一方面也為“聯合國軍”的失敗找到借口。
(摘自《文史博覽》 史鳴 朱力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