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安順市西秀區鐵路子校 貴州 安順 561000)
近年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逐漸被新的、更為實用的方法所替代。任務型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被視為一種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應用和實踐能力的方法。然而,與所有新的教學策略一樣,它在應用中也面臨諸多挑戰。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一現象,本論文將對任務型教學法的實際效果及其挑戰進行詳細分析,并提供相應的教學建議。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簡稱TBLT)的發源地在20 世紀80 年代的歐洲。它作為一個反應,應運而生在傳統的“形式先于意義”的語法教學法盛行的背景下。當時,教育學家和語言學家開始質疑傳統教學法在實際語言應用中的有效性,因為它往往忽略了語言的實用性。與此相反,任務型教學法強調“意義先于形式”,它的核心是通過完成各種實際任務來實踐和學習語言,從而使學生更能夠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運用所學。
TBLT 的核心理念非常直觀:學生通過完成一系列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如購物、訂餐或者計劃旅行)來學習和練習目標語言。這些任務不僅僅是為了練習語法結構或詞匯,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使用語言。因此,與傳統教學法的區別在于,傳統方法通常以語法為中心,重視句子結構和詞匯的掌握,而任務型教學法則是以溝通為中心,重視語言的實際使用和情境交際。這使得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練習和強化語言技能,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重視學生在真實或仿真情境中通過完成一系列任務來實現學習目標,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但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具體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并發揮其最大效益呢?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任務的設計與分類、交互式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以及結合數字工具完成團隊任務等方面,來揭示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特別是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時,任務的設計和分類是至關重要的步驟。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從中受益,任務應當根據他們的實際水平和需求進行量身定制。對于初學者或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日常交流任務,例如問答顏色、詢問物品價格等。而對于那些英語基礎較好或者希望進一步提高的學生,更復雜的任務如制作項目報告或進行小組討論會更為合適。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Starter Unit 3 What color is it?”為例,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計一系列任務。在單元開始階段,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日常交流任務。例如,通過一系列彩色卡片,讓學生相互詢問顏色并給出答案。這樣的任務不僅能幫助他們熟悉本單元的詞匯,還能鍛煉他們的口語能力。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小組活動,讓學生描述他們最喜歡的物品的顏色和原因。這不僅是對課文知識的復習,還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的交流中運用所學的語言。最后,在單元結束階段,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小項目,要求學生制作一個關于顏色的報告或展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調查這種顏色在不同文化、藝術和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和應用,然后進行口頭或書面報告。這樣的任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回顧本單元的知識,還能夠鍛煉他們的研究和表達能力。此外,通過完成這樣的任務,學生還可以了解到,英語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交互式角色扮演和情境教學是兩種極具實用性的教學手段。它們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際應用英語的平臺,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輸出和交際能力。角色扮演要求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與伙伴進行對話或者互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實際交際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和用語。情境模擬則更為復雜,通常涉及到一個完整的情境或場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模擬交流。這種方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思維、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為例,我們可以運用交互式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為學生創造真實交流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食物調查員”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扮演調查員,要到班上不同的同學那里調查他們的飲食喜好。學生可以運用句型如:“Do you like bananas?” “Yes, I do.”或者“No, I don’t.”進行實際的交流。這不僅讓學生真實地使用語言,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句型和詞匯。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一個“食品市場”的情境模擬。學生可以扮演買家和賣家,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真實的交流和交易,例如:“How much are these apples?” “They’re three dollars a kilo.”。通過這樣的活動,任務型教學法真正實現了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具體應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動、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同時,他們還可以在實際操作中深入理解和鞏固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數字工具已成為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學習管理系統如“超星爾雅”或協作軟件如“騰訊文檔”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交互的平臺。利用這些工具,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有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團隊任務,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這種結合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形成一個多元、互動的學習環境。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線上生日派對”任務。在“騰訊文檔”中,學生需要分組并創建一個派對邀請清單,列出要邀請的同學名單、時間、地點等信息,并根據課文中的知識點制作邀請卡。例如:“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aturday?”或“I’m sorry, I can’t. I have a piano lesson.” 學生可以在“超星爾雅”平臺上查找與派對相關的素材,如音樂、圖片或視頻,并在“騰訊文檔”中進行整合和展示。完成后,每組都需要分享他們的邀請卡和派對計劃,其他組的學生可以模擬RSVP,給出接受或拒絕的回復,并提供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實際應用所學的句型和詞匯,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和溝通能力。同時,結合數字工具進行任務型教學,還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英語教學領域,任務型教學法已逐漸成為一種受到廣泛認可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加強調實際應用、學生參與和實踐經驗。但如何衡量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際影響呢?在本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任務型教學法如何顯著提高學生的口語和聽力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并有效提升他們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與創新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通過其特有的互動和實際應用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語境下的語言輸出和輸入機會。這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銳化了他們的聽力水平。
以八年級上冊的“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為例。在一個傳統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能只是簡單地回答教師的問題,如:“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 與此相反,任務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平臺來表達他們的觀點。例如,學生可以分組,每組選擇一個角度討論未來的機器人,并為其設計一個藍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需要進行口頭討論,還要聽取其他組的觀點和建議,然后再進行修改。這樣,每一次的互動都成為了鍛煉學生口語和聽力的機會。同時,由于學生是在真實的語境下進行溝通,他們更容易記住所學的知識點和句型,如:“People won’t use money. Everything will be free.”或“Maybe people will live to be 200 years old.”
另外,我們學校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后,也進行了相關的數據跟蹤。在為期一個學期的跟蹤中,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實施任務型教學的班級學生在口語和聽力方面的平均成績提高了約15%。這種顯著的進步說明,任務型教學法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近真實的英語使用環境,使他們更加自信地進行口頭交流,并更為準確地理解聽到的內容。因此,任務型教學法通過真實的互動和練習,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和聽力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它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的獨特優勢。
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將學習融入實際應用中,這種實踐和互動性使得學生更易投入和參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讓學生覺得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而任務型教學法則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應用,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為例。在這一單元中,任務型教學法可能會要求學生進行一個小型的研究項目,研究不同的山脈,了解其高度、位置和特點,并進行比較。例如,學生可能需要利用英語資源網站或圖書,找到相關的信息,然后進行口頭或書面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句型如:“ Qomolangma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with a height of 8,848 meters.”或“The Andes mountain range stretches across seven countries.”成為學生研究和表達的實際工具。這種真實的研究和表達經驗不僅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識點,而且還激發了他們的探索興趣。
從學生的反饋中也可以明顯看出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許多學生表示,他們更喜歡參與真實的任務,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一位學生在課后的反饋中提到:“在研究各種山脈的時候,我不僅學到了很多英語知識,還對地理常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實現了學科的融合。此外,教師也發現,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使用任務型教學法的班級學生參與度更高,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任務型教學法旨在將英語學習與真實情境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入參與,更加主動地去思考、溝通和解決問題。而這種深度參與不僅促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使用英語,還鼓勵他們在英語交流中展現出創新的思維。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為例,此單元聚焦于描述過去的經歷。在任務型教學法的框架下,教師可能會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有關他們自己的學校旅行的經歷或展示。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回答問題“你的學校旅行過得如何?”,而是需要他們描述旅行中的具體事件,使用過去時態,如:“I visited the museum and saw some model planes. It was fascinating!”學生可能還需要描述他們的感受、學到的東西,甚至可能需要設計一個問卷調查,了解同學們對此次旅行的看法,也可能會同一次旅行,同學們會有不同的看法,甲認為有趣,以人為無聊。這樣的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英語,如描述、詢問和回答,并讓學生在表達中形成獨立思考并進行觀點的表述。
此外,任務型教學法還鼓勵學生展現出創新的思維。在“Unit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利用他們的想象力,為學校的下一次旅行提出建議或設計新的活動。例如,他們可能會提議:“Why don’t we go to the local farm next time?We can learn about farming and even try picking fruits!”這樣的創新建議不僅幫助學生練習使用建議句型,還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創新思考。
任務型教學法,雖然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英語教學方法,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還涉及學生的參與度和教學環境的配套設施。
(1)教師角度:許多教師對任務型教學法并不熟悉,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設計和執行任務時感到困惑。對于這一挑戰,教師可參加相關培訓和研討,深入了解這種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和實施策略。此外,考慮到教學進度,教師可能會擔心任務型教學法的引入導致課程滯后。為解決此問題,建議教師設計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任務,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2)學生角度:學生可能會對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感到不適。他們可能對如何完成任務感到困惑,或對自己的表現缺乏自信。為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明確的任務指導和反饋,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同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符的任務,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3)教學環境角度:教學環境也可能成為任務型教學法的一個挑戰,特別是當缺乏必要的教學設備和資源時。學校和教育機構需要考慮投資購買如多媒體設備、實物模型等教學工具。同時,教學空間的布局也很重要,學校應確保教室能夠適應團隊合作和討論,或提供其他合適的學習空間。
總的來說,盡管任務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挑戰,但只要我們采取合適的策略和方法,這些挑戰都是可以克服的。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改進,我們有信心任務型教學法會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