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榮 王麗娟
(蘭州城市學院實驗幼兒園 甘肅 蘭州 730020)
通過查閱文獻和多次的實踐實施,發現音樂教育戲劇的本質是以音樂元素為核心、幼兒為本、戲劇為輔、和樂自主表現的教育戲劇活動,透過四“索”三“趣味”(四索:初索—疏索—摸索—思索。三趣:[1]音樂為本,體現音樂之趣;戲劇沖突,體現戲劇之趣;幼兒自主,體現自主之趣),最終實現以音樂為主、凸顯戲劇沖突、合樂自主表現的完整過程。從而達到用音樂的刺激,來表達心靈的感受,進行肢體的表現,達到情緒的釋放的效果。
活動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暖身環節、主題環節和收尾環節。活動過程圍繞戲劇中的起、承、轉、合的原則開展[2]。暖身環節是整個活動的起始環節,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幼兒注意力,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對幼兒的身體和情緒都起到了喚醒的作用。主題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圍繞活動目標進行開展,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幼兒展開勇敢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充分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幼兒音樂素養,并獲得相應的知識經驗。收尾環節教師采用恰當的方式設置懸念,讓幼兒期待下一次的教育戲劇活動,并讓幼兒放松心情,愉快的離開場地。然而在整個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因此,我們結合教育戲劇和音樂的相關研究報告,大膽進行了音樂教育戲劇行動研究的初探,希望在不斷的嘗試和思索中能夠開辟音樂教育戲劇研究的新天地。
首先,制定合理的活動目標是引領活動開展和實施的重要依據,也是保證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在開展音樂戲劇活動時,常常會忽視對活動目標的設定,音樂教育戲劇活動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教育目標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存在活動目標表述不規范,目標內容模糊不具體等問題[3]。音樂教育戲劇活動雖然不同于普通的集體教學活動,但是完全按照教學目標指定也是不合理的,它的需要活動目標不僅要有教學活動目標的框架支撐,而且應該有具有音樂教育戲劇活動獨有的活動目標,如果等同于一類目標,因此在活動實施后發現對目標的達成度就會很低。例如在幼兒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選定各自角色這一目標中,教師在活動進行中并未讓幼兒選定唯一的角色,而是在隨時變化,不利于幼兒進入相應的動物角色狀態,難以專注的投入角色中,不利于幼兒集中注意力,對參與活動的專注度有所下降,從而降低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4]。
幼兒的音樂敏感期是螺旋發展的,隨著幼兒成長不僅使用聽覺感受音樂的同時,還會用整個肌肉與心靈去更直接的感覺。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提示幼兒去仔細傾聽,認真感受音樂。幼兒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有些不知所措,無動于衷,導致幼兒注意力難以集中,參與活動的興趣也大大降低,未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由于幼兒的音樂素養較為欠缺,音樂活動開展的較少,對音樂的銘感度較差,所以大多數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都不足,喪失了參與音樂教育戲劇活動的興趣。
將幼兒音樂教育戲劇活動的重心放在最后進行的活動展演上,而不是在幼兒自主合樂表現上。過度的強調整齊劃一,標準動作的呈現,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缺乏日常活動中音樂元素的灌輸,加深對音樂元素的認識[5],理解,什么是音樂元素?音樂元素有哪些?如何運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讓幼兒明晰?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直接帶領幼兒離開活動場地,并未提醒幼兒對自身的戲劇表演進行反思和評價,不利于更好的開展下一次教育戲劇活動。同時失去了一次讓幼兒反思評價的機會,不利于幼兒形成反思評價的習慣。幼兒自我展示的機會較少。自我展示機會的缺少會使幼兒減少大量仔細觀察和模仿同伴的時間。而學會仔細觀察和模仿也是學習品質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教師可以給幼兒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其它幼兒進行觀察和模仿,互相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仔細觀察和善于模仿的能力。
教育從幼兒的需要開始,尋求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結合實際操作,讓活動游戲化,讓幼兒愛上活動。活動都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開放的實踐系統。將活動調整成具體的、直觀的、形象的,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需要我們與它產生交互,從而使我園的課程越來越適合幼兒,讓課程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首先,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活動重點,科學設定活動目標,恰當選擇活動內容,豐富活動組織形式,合理引導活動開展,組織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
為幼兒園音樂教育戲劇活動制定系統的活動目標在進行活動之前,把握好目標生成和預設之間的關系,在遵循活動目標的大框架下,從認知、情感、技能三個維度進行設定。情感目標主要為能夠情緒愉悅的參加教育戲劇。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激發出幼兒對教育戲劇的興趣而定。認知和技能目標的設定中,教師根據《指南》《綱要》等國家政策法規及文件,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參考音樂教育戲劇活動設計相關書籍和文獻,精心選取了音樂元素中音的高低強弱、力度、速度、節奏等進行目標設定。
其次,教師的提問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思考發現音樂中的變化。教師應提高提問水平,提出更多開放式的問題,讓幼活動目標是活動開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可以用更加生動形象夸張的語氣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仿佛身臨其境。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應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音樂成果,提高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評價,引導孩子們聽、欣賞和感受音樂。音樂是一種情緒藝術,需要通過欣賞者欣賞和理解音樂,實現愉悅心靈和身體,調節感情的音樂功能。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的音樂感性和欣賞能力不高,就無法指導孩子們的欣賞活動,從而體會到音樂的內在魅力。因此,要想將音樂教育和兒童心理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音樂教師有必要提高音樂作品的欣賞水平。教師帶領幼兒玩培養幼兒音樂素養的小游戲。例如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為聽辨音樂的強弱變化,教師應設計鍛煉幼兒聽辨強弱變化能力的小游戲。通過玩音樂小游戲,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提升了幼兒的音樂素養,有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
因此,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提醒幼兒仔細傾聽音樂并作出具體的要求,幼兒的注意力和專注度會得到訓練,活動開始前可以設計一兩個音樂小游戲,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促進了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
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中,孩子們天真可愛、活潑、活潑,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可以使用動作與靜態交替、場景混合等多種生動方法。讓孩子們體驗移動、聽、看、識別、唱歌等有趣的練習,參與尋找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的過程中。設計好教育語言,增加音樂的獨特味道,可以喚起孩子們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感受美,表現美,萌發創造美的味道和能力。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單方面的強調知識的傳承和修煉技術,要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必要動員孩子們的感情和生活的積累,可以利用音樂劇讓幼兒更積極愉快地體驗音樂的美學氛圍。
在開展教育戲劇活動時,教師應以幼兒為主體,活動的趣味性越高,幼兒參與的興趣與活動效果就越好。反之,則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降低幼兒學習興趣。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活動。首先,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加入有趣的音樂小游戲,即可以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音樂中的強弱高低,還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其中。其次,教師可以在戲劇活動開展中采用故事加音樂、游戲加音樂、樂器加音樂等形式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等,(定格、特殊樂句。運用游戲的方式,加深對術語的理解。例如:畫面定格:組織幼兒玩游戲《音樂雕塑》,讓孩子隨音樂的旋律跳舞,當音樂停止時,所有人必須瞬間不動,老師說出一個動物或者物品的名稱,孩子們立刻變成它,做出相應的動作。特殊樂句:組織幼兒玩《聽一聽、辨一辨》的游戲,通過傾聽音樂,初步辨別音的高低、快慢、漸強、漸弱、漸快(越來越快)、漸慢(越來越慢)。通過游戲和兒童化的語言讓幼兒更容易理解,并加深對音樂專業術語的。
為了在幼兒教育中增加音樂教育,充實教學方法,應認識到引進游戲教育不是給孩子帶來負擔,而是提高幼兒教育的豐富性和興趣。如果只是用現有的音樂教育方法無法吸引幼兒的,為了更好地實施音樂教育,提高接受音樂教育的幼兒的熱情和自主性,教師可以將游戲與音樂教育相結合,通過游戲活動實施音樂教育。在組織游戲活動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營造良好和諧的氛圍,使孩子們能夠順利進行游戲活動。完成音樂演奏后引導孩子們玩游戲,強化對游戲中音樂節奏的理解和感覺。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信息化設備,所以在進行幼兒音樂節奏教學的時候,也要充分地利用信息化設備,這樣能夠讓幼兒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不斷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可以讓孩子們觀看一些具有音樂節奏化的視頻和聲音,能夠很好的刺激孩子們的感官,讓他們有著更大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小朋友們往往對于一些未知的東西充滿著好奇,利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游戲化教學,可以讓幼兒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不斷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讓他們的身體變得更加的協調,通過在游戲過程中的一些動作,更好的加深幼兒的記憶,潛移默化之中就會有著很好的效果。
首先,加強教師在活動開展中對幼兒的觀察評價引導,教師作為活動的開展實施者,對活動實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及時評價和正確引導。首先基于對幼兒的全面仔細的觀察后,例如幼兒在活動開展中的動作表情神態較為生動形象,教師應及時給予正面的評價,肯定幼兒在參與活動時的專注度和注意力,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相信力和創造力。其次,在幼兒需要合作完成的環節中,教師應指導幼兒積極合作,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最后,要為幼兒創設輕松愉悅的環境,在創編故事等環節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除此之外,教師應引導幼兒認真傾聽音樂、游戲規則等。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幼兒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參與活動的專注度,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幼兒長遠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基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一核心目標,結合《指南》中大班藝術領域音樂方面的目標,以音樂教育戲劇為載體,力求設計出操作性強,具體可實施的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目標。應在活動結束時,巧妙的提醒幼兒對自身的表現以及戲劇表演情況進行反思和評價,逐步培養幼兒自我反思評價的習慣。
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觀察幼兒,給予幼兒及時具體的評價。在幼兒產生良好行為時,教師給予幼兒正面的評價,讓幼兒意識到該行為的正確性,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同時,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的專注度和注意力,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支撐采用的策略是替換。即在某一主題活動中對一些不適宜本班或本地幼兒的活動內容進行替換。例如:園本課程屬于是幼兒園個性化課程體系,主要目標即為實現幼兒個性發展。園本課程開發必須要建立在幼兒教師日常教育實踐上,教師在課程目標形成、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實施及評價過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為園本課程的生成者以及主動設計者。為能夠提高音樂教育戲劇活動的有效性,也就需要多方人士的共同參與,則需要專家、教師、幼兒、家長的多方參與,以能夠提升活動本身的價值。
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為幼兒創建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通過在家庭教育中引入音樂教育,父母和子女一起學習音樂,開展音樂活動,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幼兒就已充分體驗音樂的樂趣,為幼兒園更好地實施兒童的音樂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幼兒園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雙方合力為年幼的孩子們創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為此,教師和家長需要積極建立溝通的橋梁,了解孩子們的各種音樂活動,并根據孩子們的舞臺特點進行音樂教育。
總之,音樂教育戲劇活動是行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動態的多變不斷完善的過程。關鍵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幼兒的發展、關注幼兒的現實生活,關注幼兒的需要、關注幼兒一日活動各個環節,最終實現以萬變應不變,讓幼兒在園幸福、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