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祥
(隴南市康縣兩河鎮九年制學校 甘肅 隴南 746509)
農村九年制學校學生尤其需要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這是因為,農村學生中的部分家長或農事較忙,或出外打工,有意無意之間淡化了孩子的行為習慣教育。于是,彌補家庭教育缺憾迫在眉睫,學校以及班主任成為農村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或中堅力量。找到符合農村九年制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渠道與方法,作用于農村學生道德的生成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應該成為農村學校德育改革的主旋律。
行為習慣的培養切忌理論灌輸,而提倡活動體驗。鮮活、多樣的活動具有不影射個人、不對號入座的特點,能夠讓學生于不經意間生成一些開悟與警醒。
中華經典詩文靜水流深,蘊含著不少為人處世的哲理,適合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當農村學生不是從成人苦口婆心的灌輸中而是從經典詩文的浸潤中懂得習慣的重要性時,觀念的生成與行為的重塑變得自然而然。為了提升以文化人的力度,我們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背記古詩文,而是創新優秀文化呈現的渠道與方法,釋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間,通過形象的“外衣”與詩意的方式贏得農村學生的認可與喜愛。
比如,經過必要的甄別、一定的篩選和理性的加工,我們創編了視頻《“三字經”熏陶下的小公民》:內容包括誠實守信、遵守秩序、尊老愛幼、談吐文雅、懂得感恩……于放學時、課件十分鐘、上課前等時段播放出來,讓學生耳聞目染,不知不覺中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懂得了“親師友習禮儀”的重要性,懂得了“弟子規”中所提到的規矩的意義。我們經常性舉行“畫一畫”古詩文、“舞一舞”唐詩宋詞、“我與詩人結對子”以及中華經典誦讀大賽等活動。其間,學生不僅僅積淀了人文素養,而且懂得了良好習慣對學習、生活、成長的重要性,不經意間促進了行為習慣的改變。
“教育需要水一樣的‘載歌載舞’”。[2]行為習慣的培養也須在“載歌載舞”中才能有效落地。時下,部分學校的行為習慣教育仍然存在著直面批評與單項灌注過多的問題。如此,換來的是學生的無動于衷與效果的費時低效。面對農村九年制學校學生,以境育人應大力提倡。情境總是從第三方角度出發,因而可以避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情境是沉浸式的,因而可以避免理論的蒼白與無力;情境具有“激活、暗示或啟迪”作用,因而具有無痕浸潤的效果。
分角色讓學生扮演以下情景劇:新選舉成功的動物王國的“國王”開啟了自己的“巡視”之旅,滿以為會受到尊重與誠意,但剛到目的地就使他顏面大失:一不小心踩在一個西瓜皮上,頭朝地摔了個鼻青臉腫;緊接著,他陷入到一塊臭烘烘的淤泥地中,兩條腿怎么使勁都拔不出來;再后來,動物王國“公民”把“可回收垃圾”與“有害垃圾”混裝在一起的做法讓他大為火光……“國王”大怒,決心整治此處。
這樣的情景劇很好地點燃了學生的興趣之火,完成了“暗示、浸潤與教養”的目的,學生懂得了講衛生與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更多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搖曳生姿的情境。比如:“《釣魚的啟示》——誠信主題隊會”、“勤儉節約”故事分享會、“說謊的代價”校園心理劇表演活動……實踐證明,情境體驗具有魔法般的效果,遠勝于理論說教,尤其適合于農村九年制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循環水質。常見問題為硬度過高,容易結垢,從而導致冷凍機冷凝器因管路結垢達不到應有的制冷量;在填料、塔板或者捕霧器上結垢會增加塔的阻力[7],從而加大能耗。常見的垢成分有: 碳酸鈣、硫酸鈣、磷酸鈣、鎂鹽和硅酸鹽[8]。
上述經典誦讀與情境活動,演繹了活動的精彩與學生的驚喜。但是精彩驚喜之后,我們要靜下心來反思:活動或情境之外,學生是否做到了行為重塑?現實中,我們真的能在經典誦讀與情境扮演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嗎?于是,現實印證不可或缺。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場景化檢測激勵學生。
如播放一組隨機拍攝的視頻,其中有良好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讓學生對比討論:“你最欣賞的是什么?你最討厭的是什么?”在此基礎上進行現場“實話實說”活動:A、此草坪沒有攝像頭,你會踐踏嗎?B、此十字路口沒有人監督,你會撞紅燈嗎?C、考試時有一道題不會做,你會趁老師不注意而抄襲同座的答案嗎?課后,引領學生總結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寫一份“埋葬清單”,或一把火燒了,或埋在土里,意味著自己永遠與不良行為習慣告別,從此做一個更棒的小公民。
上述活動可匿名進行,防止以道德標簽影射學生個體,杜絕揭露與互相揭露,在良好或良性的氛圍中檢測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激活即時性生成,實現永久性行為重塑。農村學生尤其需要這樣的場景檢測,需要這樣的印證力量的激勵。
學生行為習慣的背后總是有家長的影子。如果家長總是撒謊、懶惰、失信,那么,自己的孩子無形中也會形成一些不良習慣。相反,家長是文明儒雅的,孩子也定是出色俊秀的。學校與班主任應強化家校共育的合力,激活家校共育的活力與張力。
視角轉換要“承認人之差異”[3]。兒童與兒童是不同的,兒童與成人也是不同的。某些物品在成人心目中一文不值,而在學生心目中可能就是“瑰寶”。兒童源于共同愛好而成為好朋友,而成人之間可能會源于地位、利益而結交。從兒童視角出發去培養行為習慣,才是對農村學生真正的負責與呵護。
六年級的兩個學生關系特別好,其中一個學生由于爸爸媽媽出外打工,衣服經常不洗,衛生習慣較差。另一個學生恰好相反,每天被父母親打扮得干干凈凈。兩個人成為同桌與好朋友之后,后一個家長極力要求老師調整座位,理由是這個所謂“臟兮兮”的學生會“帶壞”自己的孩子。同時,這個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要遠離同座,強迫他們終止友誼,由此在學生的心底留下陰影……。
顯然,調整座位這樣傷害學生自尊性的行為是不合適的,粗暴地掀翻友誼之船也是不理性的。兒童之間的交往帶有兒童視角,成人切不可以剛硬的方式進行處理。唯有“想學生心中之所想”,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秘境。班主任應該通過多元對話,夯實家校共育,促使家長從教化到共情,改變自己原有認知。家長應該秉持如下觀點:不能因為“臟”而終止兒童的友誼,生生間的交往不應受限。至于衛生習慣,恰恰可以讓“干凈”的孩子去影響另一方,使之養成勤洗衣服、愛干凈的良好習慣。
悉心觀察,家校關于農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交流等,需要一個合適的溝通視角。教師和家長應該“保持基本的文化定力、方寸和陣腳?!盵4]雙方都應靜下心來,從自身角度反思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從中找到可以突破改變的切入點。這意味著,家校之間關于學生行為習慣培養,不在于交流什么,而在于怎么交流。
一個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比較特別——上課時左顧右盼,總是趁老師不注意時搞一些惡作劇,如將女同學的辮子栓在凳子背上,趁學生站起身回答問題時抽空凳子,頓不頓就往鄰座學生衣服中塞小東西……通過深入調查后,我們得知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真相:如此的惡作劇必然能引起教師的格外關照,從而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電話,引起父母親的注意?!拔揖筒幌嘈?,我都這樣了,你們還不回家……”原來他的父母親出外打工已經七八個月了,很少電話,他的親情饑渴癥比較嚴重……。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們及時聯系家長,共同想辦法改變學生的心理、情感狀況,共同矯正學生的行為習慣。我們不是譴責家長,而是以委婉、平等、溫和的語氣與家長協商,完成從“說什么”到“怎么說”的轉變。可見,多一些隱性了解,能夠為溝通視角的轉變提供依據;直面事件的細微之處,必將推開兒童的內心秘門。
農村九年制學校學生的父母親出外打工者居多,這就需要自媒體等現代化交流平臺的保駕護航。網絡交流并非僅僅針對學生的作業、成績,也應該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微信、QQ、釘釘群、抖音、快手等等,均應該為家校共育為助力。學校與班級群應設置多個交流欄目,如“群公告、班級樹、家校本、班級圈”等等,可以進行“一對一”的深入交流,也可以進行“一對多”的優質資源分享。
這樣的網絡平臺中,行為習慣“金點子”可以盡心分享,比如,A 家長這樣分享:我家孩子對爺爺奶奶特別好,削好的第一個蘋果不是自己吃,而是讓給爺爺;第一碗飯,不是自己吃,而是端給長輩。B 家長這樣分享:我家孩子自理能力強,自己洗鞋襪,自己整理房間,自己給花盆澆水……班主任有意讓這樣的正能量事例,長時間置頂,讓家校共育的魅力輻射到更大更長的時空。
當然,因為農村九年制學校學生的父母親構成情況多元而復雜,一些負面因子可能會侵襲乃至影響到家長群的運作與發展。比如群中出現“過分點贊、胡亂指責、發泄抱怨、互相攀比”等現象。我們的做法是發布有利于家長群良性運作的“群公告”,比如拒絕人身攻擊、惡意評價、隨意拉票等行為,力爭讓“群”更聚焦一些,更加的清清爽爽。我們有意識地屏蔽一些雜音,對廣告群、拉票群等等按下“刪除鍵”,力爭讓家長群既為學生的學習而助力,亦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而助力。
農村九年制學校的學生總是面臨著新的適應、改變、突破,所以,過程性管理及評價不可或缺。好習慣從一點一滴的過程中而來,路上的風景更值得教師去關注與評價。班主任既要注重“盡頭”的精彩與“結果”的輝煌,亦要注重學生“路上”的迂回、輾轉與點滴進步。尤其針對農村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更要注重夯實過程評價,“扭轉當前‘結果唯一’的傾向,做到‘結果’與‘過程’的統籌兼顧?!盵5]
比如,學生學習專注力習慣的培養就需要長時間的過程管理與評價。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上課專注力、做作業專注力、做事專注力是高效率的保證;另一方面,師生及家長亦要認識到,正因為農村九年制學校的學生的家長出外打工者居多,學生少了一份監督,所以,學生更需要專注力的培養。我們采取以下評價措施培養學生的專注力習慣:一是檢測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與做事的專注力,如義教低年級段(1-3 年級)能否在20 分鐘不受任何干擾而專注學習與做事;義教中年級段(4-6 年級)學生檢測時間為40 分鐘、義教高年級(7-9 年級)檢測時間為1 小時內。二是根據檢測情況,每隔一月或一學期或一年進行調整或擴大范圍,如義教高年級專注學習時間延長至80 分鐘。
由專注力的測試可擴大到注意力、誠信度、自主力等多個范圍。而這些都是過程性測試的具體體現??傊?,評價重過程,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鞏固及長久堅持,有利于農村學生自主意識及自主能力的提升。
評價切忌碎片化而倡導整體化。悉心觀察,農村學生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良行為習慣,但這不能成為“一棍子打死”的理由或憑借。部分學生存在一些陋習,但這不影響其整體品性,而且深究陋習的根源,也不能全怪他們。作為評價方,應該秉持“勇于發現閃光點”的原則,從大局出發整體上評價農村學生。有的學生有一些小毛病,但聰慧、機靈、大方,富有愛心與同情心。發現并大力張揚優點,委婉指出缺點并督促其改正,涵蓋學生的興趣、情感、動機、性格等等,從整體與全方位出發評價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情況,應該成為抓實抓實學校德育與班級工作的一個重要視點。
教師應遵循“知行結合”的原則評價養成教育。所謂“知”,就是制定問卷調查學生的認知情況,比如就飲食習慣而言,學生是否知道浪費就是可恥;就誠信而言,學生是否知道失信者將無法立足于社會;就環保而言,學生是否知道污染水資源是違法的……所謂“行”,就是從學生的行動上進行診斷與評價,看看學生是否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墻上的“規則”是否“活”到學生的心底,是否融進學生的靈魂中。
面對鮮活的農村學生,評價渠道、路徑及評價語都應該是多元而創新的。既有書面上的“優秀、良好、較好”,也有具體可見的流動紅旗;既有教師及學校的“官方評價”,亦有生生之間、小組之間的自主評價;既有口頭上的“線下評價”,亦有永駐空間的“線上”評價。如此,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激勵著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可以利用“班級優化大師”軟件進行綜合評價,其范圍包括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上課不亂插話的習慣、走馬路就走右邊的習慣、不撞紅燈的習慣、勤儉節約的習慣、誠實守信的習慣、善于分享的習慣、尊老愛幼的習慣、不打電子游戲的習慣等等,用“優秀”“非常棒”和“待改進”,“學法知法好公民”等激勵語進行日評、周評、月總結。由此,一批批環保小衛士、專注力高手、孝德好少年、守信小標兵等涌現出來。
可以“把‘良好行為習慣’做成文明棋”進行自主評價。生生之間、親子之間都可以“下棋”,可以對照班主任在釘釘群中發布的十六條開始比賽?!扒谙词帧⑶陂_窗、勤打掃”這一項上,兒子進了兩格,媽媽進了三格,雙方沒有異議;“扎堆玩游戲者”,兩人均沒有,沒有退格;“主動完成作業”進2 格,“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中也不闖紅燈”進3 格,“昨晚沒有刷牙”退一格,“偷盜、打架等”退回起點……這樣的動態棋盤對于自主評價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況有促進作用。
好習慣成就學生,好習慣受用終生。唯有我們認識到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方能為打造和諧家庭與和諧校園而覓得良策,方能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與支撐。如何讓良好習慣內化為成長的力量、助力于學習與品性的精彩,如何在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進行道德行為的重塑,還需要農村九年制學校與教師的不懈努力。但愿,唱響“三步曲”,農村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得以形成并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