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國斌
(白銀市第十一中學 甘肅 白銀 730900)
初中生物教學在新課改下的要求下,不僅需要學生學到知識和掌握實驗技能,還要讓他們理解生物概念和對其綜合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具備科學和嚴謹的態度和形成理性思維。因此,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和維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以此讓他們對生物學科的深度和廣度進行了解和感受。
通過匯總和總結,研討和分析,模型和建模這三種類型的過程,對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特點的方法進行運用,深入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科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中對生命發展的歷程和規律進行不斷探究。
學生只有對所見的事物感興趣,才會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興趣對于學習來說,更像是學生的興奮劑,因此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需要對多樣化的方式方法進行靈活運用,讓學生對所學的生物知識產生更多的興趣。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習,就是對基礎性科普內容進行認識,初中生物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讓學生在自然的世界里進行研究和探索,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對生物學科的本質進行學習和探究。此外,教師想要讓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科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時,就需要對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充分的調動,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對生物知識的內涵和魅力所在進行體會和感受,對探究的快樂進行體驗,進而對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進行提升。
初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要依托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首先,可以由生物教師布置給學生需要預習的問題,然后讓他們對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主預習和獨立思考。其次,生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提前對問題進行設計,其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深層次的思考問題,以此讓他們的思維發展更有深度[1]。
由于初中生物知識都是較為常見的類型,部分教師會在教學實踐中忽視了理工科的性質,所以在整個教學中利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對學生講解有關理論知識內容,沒有重視到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其無法對自身的學習質量進行提升。因為沒有對生物學科進行準確定位,有些生物教師在會在日常教學中沒有將理論與實際進行結合,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只是表層的學習了初中生物知識,并沒有深入挖掘和探索相關內容,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的。
雖然初中生物知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教師還是要保持謹慎和認真的態度和心理,講解理論知識時可以通過實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增加更多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但是實際情況是部分教師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進度,并沒有開展更多的實驗活動,更多是以講授為主的方式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科的理工性質引起重視。另外,部分初中學校并沒有完備的生物實驗室,無法在生物實驗室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實驗予以完成,這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不夠理想[2]。
因為當下的教育普及了信息技術,這對初中生物學科來說就是注入了新鮮血液。教師可以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初中生物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教材中的知識,還可以對教材之外的知識進行探究,對生物環境進行深入了解,以生物的角度來看待和了解這個世界。初中生物教師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的同時,還要向學生對相關概念背后的原因進行闡釋和說明,通過可利用的教學手段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讓他們可以深入理解生物知識的內涵,通過對所學的生物知識來處理和解決生活遇到的問題。
想要讓初中生的生物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并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對相關知識向學生進行展示,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新知識,還可以對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點加以鞏固。教師可以將抽象不易理解的生物知識以趣味課件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實驗進行演示,通過大屏幕展示出實驗的細節,讓學生可以對實驗的整個過程進行了解,并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記錄。初中生物學科的某些實驗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有些實驗項目也不能在教室內進行操作,因此生物教師可以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讓學生在學習生物課程的過程中帶有批判性色彩的思考。想要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提升,不能只是為學生提供良好且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環境,而是要讓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以此達成對初中生物知識的有效學習。
學生在學習初中生物知識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運用批判性思考的方式,以此讓學生形成科研精神和提升其研究技能。例如,初中生物教師講授《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的知識點時,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相關的教學素材:常見的動物種類和特征。但是學生沒有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相關的動物種類,這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動物的分布?學生通過理解和分析問題后執行實踐調查,想要對現狀進行了解可以通過查看相關數據的方式,然后再對分析計劃加以制定,可以去具有不同生態系統的區域和村莊,對動物分布的具體情況進行熟悉和了解,然后對得到的數據加以思考。而具體的探究活動包括了個人研究和研究他人研究的成果。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研究可以得出,生物和人為因素是對動物分布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像是我國的大熊貓和澳大利亞的袋鼠都是存在與某些特點的區域,這是因為長時間內所在地域的環境變遷。由于人類的不斷發展,人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動物的群落分布,比如在公園中,可以常見到鳥類和昆蟲類動物,但是蛇和青蛙等其他動物就很難看到,這是源于人類活動影響和改變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當學生在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存有疑問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研究,并最后加以總結和說明,以此增加學生的認知,通過實踐輔助他們對教材中的生物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3]。
學習初中生物課程時,實驗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這是因為學生可以通過實驗對教材中的相關概念進行理解。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對探究實驗進行引入,將學生和生物實驗之間所產生的鴻溝予以打破,讓他們可以借助生物實驗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消化和掌握。
首先,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其可以完成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實驗,以此讓他們對生物知識進行學習和理解,讓學生的實踐技能得以提升。學生在生物試驗中消化和掌握相關知識點,進而可以將實驗所具備的探索和研究作用發揮出來。與此同時,鼓勵學生隨時調整實驗的設計、材料和方法,以此對他們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初中生物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學情,對課外具有探索性特點的生物實驗進行設計,對學生的知識框架進行開發,讓其可以自主和獨立思考,這對學生在初中生物學科的素養發展產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教師還可以組建生物興趣小組,在小組活動中將探索實驗引入其中,以此對學生的生物思維進行拓展,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加深理解,讓學生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自身的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積累更多生物知識儲備的同時,還有助于他們對生物知識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生物學科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讓學生對生物現象進行觀察,在生活找到生物現象,就是科學探究的主要作用,這樣有助于學生增加更多的學習興趣,讓其可以更好的進行探究和思考。以實驗過程來探究所學知識,實驗結束后對研究的結果進行溝通和交流,可以對結果的可信性進行反復驗證和提出自己的質疑。初中生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基準,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探究,以此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對生物實驗室加以有效利用,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實驗室進行生物實驗,讓他們有更多的可以動手操作的實踐平臺和機會。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引導他們生物教學實驗室進行實驗,通過顯微鏡輔助學生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觀察,讓他們對所觀察的結果進行總結,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也讓他們形成對生命予以尊重和重視的態度。教師在學生的生物實驗結束后,要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進行收集和整理,挑選各小組中的組員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享,以此讓學生完全的消化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學生通過這樣形式了解到什么是團隊協作,以及對他們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進行培養[4]。
對初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是讓其可以得到全面發展,雖然學生對于初中生物學科的認識有待提升,但是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自身的思考系統和正確的邏輯思維,對他們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