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淮安市朱壩中學 江蘇 淮安 223113)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物理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在小學階段學生并未系統的接觸過物理教學,因而對物理的認識并不清晰,甚至連物理的內涵都并不清楚,在學習初期會感到迷茫、困惑等問題,再加之其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都未發展成熟,這也增加了其學習物理的壓力。物理概念是學生理解物理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系統接觸物理、深入了解物理的敲門磚,只有幫助學生有效建立物理概念,才能引領學生入門學習物理,進而幫助學生提升物理學習質量、養成物理學習習慣、產生物理學習興趣,這對學生未來在物理方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對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塑造也至關重要 。因此,如何向學生有效滲透、構建物理概念就成為了初中物理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其值得教師予以更多關注,并研究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攻克這一難題。
概念是表示某一對象根本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最本質的反應,其需要經過對事物的總結、歸納、研究才能形成,是對事物共同本質的抽象表達,概念的形成也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而物理概念則可以理解為人們對某一研究對象物理屬性的思維形式,人們通過物理概念能區分不同物理現象的內在原理,并找到不同概念之間在原理上的聯系,因此,物理概念也是學生理解物理原理的基礎,是學生理解、運用物理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以物理概念為基礎能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猜想、實驗、抽象概括等活動,是學生進一步獲取物理知識、形成物理認知、掌握物理技巧、發展物理能力的主要途徑。物理概念的構建就是教師通過不同教學手段在教學期間幫助學生認識、掌握、運用上述物理概念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明確提出,物理教學期間教師應注重過程與方法的滲透,這也是培養學生能力、鍛煉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而這都需要物理概念的支持 。由此可見,物理概念的構建無論對物理課程本身還是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教師幫助學生構建物理概念期間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首先,新課標中強調,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教學需堅持以學生為本。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方法、理念都已不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教師繼續注重調整師生在物理課程中的主體關系,轉換學生在課程中的被動的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物理概念的構建,激發學生探究性、主動性思維,使物理概念的構建融合在學生學習全過程中。其次,教師應注重教學針對性的提升。這主要源于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差異性,并結合學生差異調整教學計劃及內容,尤其針對學生的認知差異來講,其會直接影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認知差異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教學 。
學生物理概念的構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不僅源于物理概念本身具有發展特性,還取決于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得并不成熟,因此對物理概念的認識也存在更大難度,物理概念的呈現方式、滲透深度也會呈現出較大差異。比如,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對同一物理概念的表述方式會有很大不認同,這主要源于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的知識越來越多,認識能力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理解概念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強。因此,教師在初中階段教學期間,需要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講解各項物理概念,在保證科學、貼合教材的基礎上,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或表面性,如此不僅能提升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還能減輕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難度,在后續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漸提升教學層次,促進概念的深化構建 。例如在學習質量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等方式將其概括為物體含物質的多少,隨著物理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則可以逐漸幫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向學生滲透質量也是物體所受外力與其獲得的加速度之比等。總之,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認識水平調整教學難度,分層次、有計劃的向學生滲透物理概念。
情境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期間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教師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當中會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進而產生情感及認知等方面的共鳴,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加主動,這對學生物理概念的高質量構建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情境創設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教師可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這一方式需要教師善于利用學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經驗或常見的情境為基礎。比如,在學習電流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生活中水流的概念做類比,為學生播放有關水流的視頻,以水流的概念向學生滲透電流的概念,如此不僅能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電流概念,還能提升學生的親切感,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物理概念的欲望。但在實施這一教學手法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選擇的素材不僅要貼近學生生活,更要與相應物理概念緊密貼合,如此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物理實驗來為學生創設情境,這種方式主要是依靠學生的親身參與創設出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就會形成對概念的認識,且這種方式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也能得到開發 。比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概念時,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同實施筷子提米實驗,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的與引導薛恒江南更專注于物理現象的變化與發展,求知欲望也會被激發出來,如此教會再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學生將更容易理解,并產生更深刻的印象。除了以上兩種常見的方式以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經驗事實以及復習舊知識等方式來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主要目的是降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中以更加適宜的方式將概念引入,并引導學生的自主參與概念的構建。
思維抽象指的是學生對物理概念形成的感性的、具體的認識,教師通過思維方法的運用,幫助學生形成對事物、現象本質的認識,學生在逐步加深認識的同時,就會完成物理概念的構建。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物理事物及現象的分解與分析。教師需要先為學生展示一個或多個物質或物理現象,并與學生一同將其分解成多個部分或層次,分解成功以后,再通過對不同部分或層次的分析,最終整合出其中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進而形成物理概念的構建。其次,是對物質及現象的分類與比較。這也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思維,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的物質或現象進行對比,其之間的共性與共性加以分析,進而得出其共同屬性,如此能形成對某一類物質及物理現象的一般認識,這也是物理概念的一種構建形式,學生能通過類比找到不同物質之間的內在聯系 。最后,是通過對物質或物理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學生運用物理思維將的物質及現象中的是本質屬性提取出來,并對這些提取出來的抽象屬性進行概括,最終概括出對物質或現象的一般認識,形成物理概念。比如,在構建“力”的概念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力的物理現象,如馬在拉車的視頻、人推門的圖片等,并引導學生將各現象進行分類、比較、抽象與概括。如“馬、人、車、門”都是物體,而“拉、推”都是一種動作或者說是一種“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將“力”的概念概括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要推動學生對物理概念的運用,幫助學生養成用物理視角看待生活現象的習慣,這也是學生形成物理思維的重要基礎。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任務的布置來推動學生結合實際問題運用物理概念,可以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也可以為學生布置小組實驗任務,如學習電壓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制作水果電池等。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物理概念應用在學習、生活當中,通過實驗、實踐等途徑提升對概念的理解,并以概念為基礎加深對其他物理知識、原理、能力的提升 。
綜上所述,物理概念的構建對學生學習、理解物理知識具有重要價值,未來教師在教學期間要注重學生物理概念的構建,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法提升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并推動學生對物理概念的運用,為物理課程的發展提供助力,也為學生物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