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麗
(岷縣幼兒園 甘肅 定西 748400)
1912 年,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曾經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就當時的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首次提出了“五育共舉”的教育理念?!?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出,想要推動幼兒園教育的發展進程,就需要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性,從全面的角度關注幼兒的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想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就需要立足于當下的國情特點,從創新的角度適當轉變為更符合時代的教育理念。因此,想要達成幼兒五育全面教育的目標,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將幼兒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積極地開展以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教學活動。接下來,我將針對幼兒五育全面教育的重要性展開具體的論述:
幼兒五育全面教育是針對幼兒發展的一種全面性的教育,它涵蓋了幼兒身體、智力、情感、品德和美育等五個方面的發展。在幼兒身體育方面,我們注重幼兒身體的鍛煉和健康飲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智育方面,我們通過各種游戲和活動,促進幼兒的各項智力能力的發展;在情感教育方面,我們注重幼兒情感的體驗和表達,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品德教育方面,我們引導幼兒學習誠信、勤奮、守紀律、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在美育方面,我們通過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曾經提出,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需求,應對未來挑戰所帶來的各方面壓力,要始終堅持五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努力為國家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這不僅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同時也是新時代下,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新內涵。堅持五育全面發展,既要基于德、育、體、美、勞五個基本方面培養,還要賦予幼兒擔負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
傳統的幼兒教育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導致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并未充分發揮出來,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加有效地應對社會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就需要從五育全面發展的理念基礎上,對幼兒實施教育實踐。五育全面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同時也是新時代下,幼兒教育未來的理論基礎。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之中,應試教育由來已久,雖然應試教育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它已經逐漸違背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初衷。想要提高國民的素質,推動國家教育的發展進程,就需要從五育入手,全面發展幼兒的能力,將素質教育作為當下幼兒教育的實踐理論。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規避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能加快我國構建高質量人才體系的進程。
雖然我國現下的綜合國力正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但是為了保持當下的發展成果,就需要不斷地為國家輸送高水平的綜合性人才。未來國際的競爭不再是以戰爭的方式存在,而是變身成為人才的競爭,因此,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就需要從五育入手,讓民族的復興大任灌輸到每一位幼兒心中,讓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成為后代共同努力的方向。
縱觀我國的發展進程,從貧窮到小康,從落后到領跑。每一步的華麗轉變都離不開科技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五育全面發展的提出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幼兒的綜合水平,更重要的是將學前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開端,它是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環節。智育在幼兒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德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體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身體保證,美育則擔負著升華幼兒人格魅力的重任,勞動教育是實施五育全面教育的必須途徑。只有堅持五育全面教育的理念,才能促進我國成為教育強國的偉大飛躍。
在過去的幼兒教學過程中,幼兒們總是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他們被動接受,缺乏主體能動性的開發。這樣的模式,長此以往,不僅會消磨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會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到過,想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就要尊重幼兒的探索欲。因此,尊重幼兒的內心想法與意念,讓幼兒獲得真實的體驗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時,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可以通過采取幼兒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比如游戲、講故事等等。當然,幼兒的有意注意發育還未完全,因此,教師在展開教學設計師,應該避免環節的繁瑣性與復雜性,以防幼兒出現抵觸、厭惡的情緒。幼兒如果缺乏真實情境中的體驗感,那么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遺忘,因此,為了促成幼兒的五育全面發展,促使幼兒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就應該堅持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尊重幼兒的真實感受,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提升。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指出,脫離環境,幼兒的思維認識將難以發展成熟。因此,想要促成幼兒的五育全面發展,教師就應該借助環境,為幼兒創造更多的機會加以實踐。比如,當教師展開幼兒的日常教學活動時,可以有效融入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像舉辦有關端午節的教學活動,引導幼兒了解并學習與端午有關的習俗,使其清晰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人們有吃粽子,或者賽龍舟等其他習慣。讓幼兒在傳統節日的教學活動中,除了能夠對端午節建立初步的認識,通過教師講述有關屈原的故事,還能讓幼兒產生最初的愛國情懷。傳統節日的背后承載的是我國上下五千年之久的歷史積淀,流傳下來的都是具有傳承價值的精髓文化。因此,傳統節日也起著連接與傳承的作用。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除了“智”,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德”的作用。在“智”與“德”的有效融合過程中,幼兒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會隨之逐漸形成。同時,教師還應該激發幼兒的探索欲,使其積極地探索過去和當下,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豐富內涵。讓幼兒們能夠通過積極探索,自主地產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達成最初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展開不同方式的德育教學工作,為幼兒構建一個富有趣味性、高效性的學習、生活環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將“德”與“智”的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以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為基礎,推動幼兒的五育全面發展。
教師在開展“體”與“勞”的主題教學活動時,應該秉持釋放孩子們天性的原則,讓幼兒們積極地,主動地探索。不能將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實際情況分離開來。比如,教師在展開活動時,要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幼兒有機會親身動手,實際操作。避免教師“大包大攬”,剝奪幼兒的動手權力。讓幼兒們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幼兒的領導能力與服從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園所舉辦的各種活動,讓其在此過程中養成相應的勞動、游戲、生活等技能,使其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绑w”與“勞”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幼兒身體與大腦的發育,還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為五育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加快進程。
在18 世紀50 年代,德國詩人席勒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筆者發現,公元前500 多年時,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就已經提出了“詩教”與“樂教”,而這兩個就可以看作是“美育”的雛形。美育并不單單指向藝術教育,美育更多的是要培養幼兒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也要追求教育的藝術。需要提起注意的一點是,教師在開展美育時,要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發展與之相關的實踐認識。以觀察樹葉為例,樹葉的形狀各有不同,有圓形的,有尖的等等,教師首先可以帶領幼兒們收集落葉,隨后觀察他們的不同之處,最后,讓幼兒們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利用樹葉的特點擺出不同的造型。比如將一個圓形的樹葉畫上眼睛、鼻子和嘴,就變成了一個小腦袋,之后用其他形狀的樹葉擺出上身和四肢,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能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教師可以運用類似有趣的方式開展教學,以此能夠有效地推動幼兒在“美”理念下的正向發展。
幼兒教育對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應對未來的社會發展與挑戰,培養出更多能夠擔負起復興偉大中華歷史使命的綜合性人才。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該從德、智、體、美、勞五大方面促進其發展。為了避免五育在幼兒園的實際教學中被分離,造成五育流于形式,幼兒園及教師就應該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內心想法及意愿,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與知識,這樣才能從真正的意義上促成幼兒的五育全面發展,讓五育不再是口號,使其發揮出真正的作用,促進幼兒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