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

今天,世界上最了解中國企業家的總統以及中國企業家最熟悉的總統,印尼的佐科如果不是第一,肯定也是之一。
7月28日,他在成都參加大運會開幕式和訪華期間,出席了“中國企業家與中國印尼商會圓桌論壇”,聽取企業家們在印尼投資的匯報,鼓勵他們直接提出遇到的問題,并承諾將對問題進行處理。
他說,新能源汽車是印尼重點打造的產業領域之一,歡迎中國企業到印尼投資建廠,打造從鎳等礦產資源到動力電池,再到新能源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
從照片上,我看到了一些認識的身影,如振石集團張毓強、青山實業項光達、力勤集團蔡建勇、華友鈷業陳雪華、桐昆控股陳士良、新鳳鳴集團莊奎龍、華大基因汪建、康希諾宇學峰。前面6位,都是來自浙江的民營企業家。
印尼鎳礦的品質和儲量都是世界第一。過去10多年,一批中國企業出海印尼,利用當地資源,形成產業互補,既壯大了自己,也為印尼的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8年,青山實業首次在印尼創立產業園區,自2009年超前布局鎳礦的采掘、出口及鎳鐵冶煉,與印尼企業合資成立了印尼經貿合作區青山園區。園區位于中蘇拉威西省莫羅瓦利縣,總規劃用地3200公頃,逐步建成了完善的基礎設施,海、陸、空進園通道齊全,自建機場也于2019年投入使用,吸引了不少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澳大利亞和印尼的企業入駐。
2017年,青山實業聯手合作伙伴建設青山第二產業園區,打造新能源全產業鏈。世界級的緯達貝鎳礦就在該區。項目全部建成后,緯達貝將成為從紅土鎳礦到鎳中間品,再到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品的鎳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區。
2021年,青山實業在印尼的第三座產業園區開建。當年12月21日,佐科在北加里曼丹省布隆岸縣主持了園區的奠基儀式,希望這里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工業區,生產鈉離子、鋰離子、半導體、石化、工業硅和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他高興地說,這一園區的建設標志著印尼經濟向下游轉型,出口的不再只是原材料,而是成品和半成品。“這是我們想做的一次飛躍,一次蛙跳。”
青山實業率先在印尼大膽布局,持續下注,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的不銹鋼和原生鎳生產商。
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回來。
以振石集團為例,走出去經歷了從產品出口創匯到直接投資海外、避免反傾銷反補貼等沖擊,再到跨國強鏈補鏈的三個階段。振石集團在印尼投資的碩石鎳鐵項目,明年第一季度12條生產線全面建成投產后,鎳鐵資源產品將源源不斷地送到國內,助力振石集團不銹鋼板塊的產能完全釋放,大幅提升競爭力。
據測算,振石集團在印尼每投資1元,就能帶動從中國出口0.7元的物資,因為“項目在印尼當地的采購以土建資源為主,而挖掘機、樁機、板房等設備物資均由國內出口”。僅碩石這個項目就能帶動幾十億元的出口額。
2022年,中國和印尼雙邊貿易額達1491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中國連續10年成為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據印尼投資部統計,2022年中國企業對印尼直接投資達8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位列印尼第二大外資來源國,僅次于新加坡。
佐科是一位具備企業家精神、一旦發現機會就會銳意進取的人。2014年11月,他在北京出席APEC峰會間隙乘坐了京津城際高鐵,當即決定印尼也要建自己的高鐵。2015年10月雙方正式簽署協議,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所屬中國鐵路國際公司作為中方施工聯合體的牽頭者。2016年1月21日,連接雅加達和萬隆,全長142公里的雅萬高鐵舉行開工儀式,最高設計時速為350公里。這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建設項目,建成后兩地間的行車時間將由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
在兩國政府大力支持下,印尼的資源優勢和中國的企業家精神相結合,填補了印尼的產業空白,也強壯了中國的跨境產業鏈。今年6月20日,佐科出席在印尼東爪哇省錦石縣舉行的浙江海亮集團投資的銅箔項目開工儀式,并親自按下啟動按鈕。該項目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是印尼第一家銅箔制造企業,建成后將是東南亞最大的銅箔制造企業。
作為全世界第四大人口國和東盟最大的經濟體,2022年印尼的外國直接投資到位資金達456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44.2%。印尼工商會會長阿爾夏德表示,今年預計印尼能吸引4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
今年3月,印尼公布了最新的稅收減免政策,特別是投向新首都的相關項目建設將獲得極大優惠。任何企業在新首都投資100億印尼盾(約等于470萬元)以上,均可享受100%的企業稅減免,優惠期為10年至30年。印尼還將新首都的土地使用權期限延長至95年,到期后還可申請延長95年。
中國企業在印尼的投資是新一輪全球化的一個縮影。盡管“脫鉤斷鏈”“去風險”“友岸朋友圈”等變數對全球化構成了嚴峻挑戰,但“新興市場的發展紅利+中國企業的產業能力優勢”也在形成新機遇、新熱土、新亮點。
據商務部數據,今年1—6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801.7億元,同比增長23.3%(折合美元同比增長15.4%),占同期總額的18.6%;1—6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901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777.2億元,占同期總額的56.7%。
我們并不能說新興市場國家正在拷貝中國道路,但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形成的基建能力、產業能力、設備和技術配套能力,特別是企業家的勇氣和敢闖敢干的精神,無疑具備了強大的外溢條件。哪里要發展,哪里就需要中國,需要中國企業家去大顯身手。
新一輪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并不只是在具備傳統優勢的制造、基建、上游資源等很硬的領域,也有很輕、很軟、很數字的一面。
印尼人喜歡喝咖啡,是全球第七大咖啡消費市場。印尼一半人口在30歲以下,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把中式茶飲納入日常選項。
2018年,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等在東南亞開出首店。在疫情沖擊后,更多中國茶飲企業正在發力東南亞市場。“茶主張”在去年年底以WEDRINK的品牌進入印尼,摩么卡茶的海外品牌momoyo今年2月進入印尼,甜啦啦、書亦燒仙草8月在印尼開出首店。
中國國內市場高度內卷,卷到不行,這是茶飲企業不約而同轉向東南亞的一大原因。“甜的邏輯”如蜜雪冰城等,“水果邏輯”如喜茶等,“小料邏輯”如書亦燒仙草等,“茶的邏輯”如霸王茶姬等,有的從越南切入,有的從新加坡切入,而印尼則是誰也無法忽略的東南亞最大市場。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今年4月13日有一篇報道,說蜜雪冰城正在將其模式輸出到東南亞各地,到今年3月已在印尼擁有約1500家門店。印尼蜜雪冰城約90%的產品從中國進口,隨著業務發展,也計劃在印尼本地生產配料。文章說,在蜜雪冰城,一個冰淇淋只需花費8000印尼盧比(0.5美元)……與那些精致高價的奶茶品牌不同,“蜜雪冰城的市場定位是廉價和愉悅,而不是時髦花哨”。
很多人都想不到,目前印尼排名前10位的現金貸公司都來自中國,如洋錢罐、信也科技(前身為拍拍貸)、摩比神奇等,它們在印尼的現金貸產品叫Easycash、AdaKami、Rupiah Cepat等。由于中國的金融科技監管趨嚴,P2P行業消失,不少長于金融科技的企業遂轉戰海外,東南亞對金融科技持開放態度,遂成為首選。
在印尼,P2P被視為傳統金融服務的合理補充,監管政策有明確的利率上限和詳細的催收指引,市場正加速合規化。雖然印尼的日息上限在2021年年底從0.8%降到0.4%,但換算成年化利率仍在100%以上,遠超國內的24%、36%的上限,對中國企業來說空間依然很大,它們在印尼發展有一種“降維打擊”的感覺。
7月26日,印尼工商會主席拉希德一行到訪上海,參訪了信也科技總部。信也科技2019年年底在印尼獲得本地金融許可,目前在印尼團隊的本地化率超過80%,其產品AdaKami注冊用戶超過2100萬。
近年在中國快遞市場攪起風云的極兔,也是起于印尼。其創始人李杰最早出身于步步高營銷體系,后來成功地幫助OPPO智能手機出海,打開印尼銷售市場。在此過程中,李杰發現印尼本地規模最大的快遞公司JNE,占據了約70%的市場份額,但周日、節假日不配送,夜間停運,后臺系統不能和電商平臺對接,包裹軌跡也無法做到實時更新,更不愿上門取件,這都影響到OPPO的生意。于是李杰創立了極兔,7×24小時服務,與電商平臺實時對接,東南亞電商Shopee的崛起也為極兔提供了早期的運單量。這一模式迅速拷貝到更多東南亞國家,讓極兔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快遞物流服務商。
從茶飲到數字金融到快遞,中國企業在印尼等國的服務領域正做得風生水起。
日前,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在上海舉行。我聽到場的霞光社高管介紹,新時代中國游戲行業的最大變化就是出海,5年前是大家試水,今天已經是洪流大勢。從今年的ChinaJoy可以看到,超過一半的活動或論壇都以“出海”或“全球化”為主題,大部分游戲開發商都把出海當作必修課,游戲出海的產業鏈正在形成,出海服務商擠滿了B2B展區。目前最熱的是中東市場,許多中小游戲廠商都躍躍欲試。

據Sensor Tower(美國移動應用情報平臺)數據,上海的游戲公司米哈游今年開啟全平臺公測的《星穹鐵道》在上線的10天內(4月26日—5月5日)就實現了1億美元的全球收益。與米哈游一起被稱為“上海游戲公司四小龍”的莉莉絲、疊紙、鷹角網絡以及IGG、點點互動等新興游戲公司,今年都有爆款問世,如莉莉絲旗下的《Call of Dragons》上線一個多月的海外總收入就突破3000萬美元。
2022年全球游戲市場收入首次下降,但拉美、中東和非洲則逆勢增長。Data.ai2022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在沙特手游收入排行榜前10中,中國游戲廠商占4席,在阿聯酋則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ChinaJoy的全球游戲產業峰會上,北京一席互娛的創始人王巍巖分享了他對中東游戲市場的洞察。他指出,MENA(中東、北非)區域有4.5億人口,25個國家,基本都說阿拉伯語。MENA天然分成兩個大片區,一個是GCC,代表海灣六國,總人口6500萬左右,人均GDP在4萬—8萬美元;另一個是Non-GCC,以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北非國家為主,埃及就有超過1億的人口。且這些區域人口相對年輕,得益于華為等企業的前期努力,通信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善,智能手機覆蓋率將近90%。
尤其是沙特,正在成為崛起中的“游戲新邦”。沙特在2022年9月公布了游戲和電競國家戰略,表示將在2030年之前建成游戲和電競的全球中心,10月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IF旗下的電競和游戲公司SGG更是宣布了378億美元的投資戰略。
沙特把游戲作為國家戰略,并不只是為了讓國民打游戲,而是因為游戲可以帶動科技落地。沙特的希望是,在2030年把AI、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動漫等非游戲的GDP占比提高到9%。
今年以來,沙特的公司和基金在電競、石化、智能電動汽車等領域,投資了中國的英雄互娛、榮盛石化、蔚來汽車,沙特投資部與華人運通簽訂了合資協議。沙特投注中國、中企出海沙特,已然是一大趨勢。
霞光社認為,ChinaJoy正在變成GlobalJoy,他們還提出“全球打工人,正在涌向中東”。美國職業資源平臺Resume.io數據顯示,2023年2月,卡塔爾首都多哈、阿聯酋的迪拜和舊金山并駕齊驅,成為LinkedIn(領英)發布的職位候選人數量最多的地方。不少中國游戲、電競等企業的外派員工,在迪拜正過著沒有國內那么卷、收入與生活成本比遠高于北京、上海的生活。
2016年,我應深圳衛視之邀參加“共贏海上絲路”的調研和電視紀錄片,先后去了中東、非洲、歐洲和印度,從此一直在關注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最近三四年,我和第一財經研究院、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等機構對幾十家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做過調查和研究,包括家電、PC、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礦業、乳業和農業、金融科技、智能辦公設備、跨境電商、跨境物流、新能源汽車、醫療器械、社交媒體、游戲、電競等。
我清晰地看到了全球化的若干變局陸續出現,如半球化、分割化、朋友圈化,地緣政治危機也存在升級的可能。這使得全球經濟的增長備受影響,正在經歷“坎坷的復蘇”。不過,經濟發展仍是全球最重要的主題。
全球經濟仍在增長(IMF預計今明兩年增長3%);全球貿易在2022年創下了歷史新高(貨物貿易25萬億美元,服務貿易7萬億美元),盡管今年貨物貿易量可能僅增長1.7%,但仍屬增長;202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1.3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2%,但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的融資和并購交易減少,而在實際資產的投資中,大多數地區和行業的新建投資項目有所增長,特別是基礎設施和面臨供應鏈重組壓力的行業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例如,為應對芯片短缺,全球5個最大投資項目中有3個在半導體領域。
全球經濟的確并不強勁,但也遠遠說不上至暗。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強,原來基于中國的供應鏈向墨西哥、印度、東南亞等地有所轉移也屬必然。但實地的調研告訴我,中國企業也在把握新的機遇,既有“新三樣”產品的出口機遇,也有在國外直接投資或建設工業園區的機遇,且這些投資往往帶有生態屬性,既帶動供應鏈周圍企業一起投資,同時帶動國內企業的出口。
2022年TCL集團實現了大約1100億元的海外營收,包含海外機構在地生產、在地銷售TCL產品的收入。TCL董事長李東生說,在當前形勢下,全球化即本土化,“只有推動本土化,賦能當地產業鏈,為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才能實現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實現全球價值鏈共贏”。
我還看到,不少中國企業在過去十幾年完成了大量并購(如均勝電子),不僅借此完善全球布局,還將并購企業的技術引回中國,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產能、新市場。也有中國企業選擇通過合資把握商機,如順豐國際在中東,在阿聯酋迪拜等近端市場主要通過設立分支機構和自營網點的方式,而在沙特等遠端市場則與阿拉伯阿吉蘭兄弟控股集團合資創辦埃捷國際物流(AJEX),以解決末端配送中街道重名、排序混亂、一個住址多個門牌號等“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目前中東的電商滲透率只有20%左右,未來的成長大有空間。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在合規經營、重視環保、提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努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如青山實業10多年前就在印尼的園區周邊助力基礎設施建設,為周邊的村莊居民提供24小時電力,幫社區建設早教中心、幼兒園、伊斯蘭教中學、村部辦公樓和足球場,修繕清真寺等。它們不僅為園區內員工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還為周邊的村民定期開展健康咨詢、免費診療,資助當地醫院建設,每年向周邊村莊撥付公益資金等。這是一種共贏共享式的全球化之路。
我更為欣喜的是,年輕一代的中國創業者,不僅是數字經濟的原住民,也是全球化經營的原住民。他們的眼光在中國,更在全球,他們想到的不僅是960多萬平方公里和14億多人口,還有全球布局和全球市場,而中國是這個大格局中的一部分和重要支點。借助全球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這些創業者正在更為便捷高效地與所到國的消費者溝通,同時依托中國供應鏈和工程師紅利,開發好的產品,實施全球化經營。
如果說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有過幾次大的下海潮,今天的一個口號可能是“不出海,就出局”。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演進中,是一條不斷進化的軌跡——從加工貿易到資本出海、技術出海、品牌出海、服務出海,從廉價產品出海到品質出海、高附加值產品和智能化產品出海,從供應鏈優勢的出海到創新科技集群的出海,從硬件出海到網絡游戲、社交軟件、直播APP等服務出海,從發達市場出海到“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出海。
當然,在中企出海中,也不乏風浪與暗礁,既包括大國博弈、新興經濟體的政策波動、地緣政治紛爭,也包括貿易壁壘、匯率變化、制裁與反制、知識產權保護、投資審查與交易審批,還包括國際能源、大宗商品與運價的變化,以及在本地化運營中涉及的政策與法律、投資與稅收、文化差異、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問題。隨著各國對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的力度的加大,安全合規的要求也在進一步提高。這一切要求中國企業出海時,有勇還要有謀,謀定而后動,并在波動中靈活調整。
1.中國企業出海,是在自身形成了強大的產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后的自然外溢,也是布局全球資源,為我所用,提升供應鏈韌性的明智戰略。這和過往曾經有過的“資本外流”完全不一樣,不是外流,是競爭力對外輸出。
2.中國企業出海,是構建國際大循環的重要舉措,也極大地有助于國內大循環的促進。
3.企業家是有祖國的,但企業家的足跡沒有國界,走得越遠,做得越強,有越多的世界一流企業,中國經濟就會越好,中國企業在全世界的腰桿也會挺得越直。
4.中國企業在出海時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努力承擔社會責任,為中國的國家軟實力增光添彩。
伴隨中國企業新一輪的高質量出海,中國將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續寫屬于奮斗者的新篇章,也將迎來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