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少不了酒;人講究先來后到,江湖喜歡論資排輩,酒自然少不了被分為三六九等。
白酒市場濃、醬、清三分天下,濃香型白酒市場份額最大,品牌種類最豐富,結構層級最合理,品類發展觸頂;醬香接棒濃香,于中高端市場攪動風云,近兩年受各種因素影響疲態盡顯,搞了塊“大眾醬香”的遮羞布,自降身價,想要“飛入尋常百姓家”。
濃香沒得玩,醬香玩不動,清香躺著躺著機會就來了。
氣氛到這兒了,眼看差一把火就能解鎖新的財富密碼,業內一些高人翻了兩頁《史記》,靈光一現,搞起了陳勝、吳廣“大楚興,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那一套,于是,“清香熱”一聲驚雷,打破了沉寂的白酒行業。
濃香、醬香拼過了頭,給了清香躺贏的機會,“清香熱”聲名鵲起,就看清香品類自己怎么折騰了。
想折騰點浪花出來似乎也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邏輯:銷量波動不大,商品價格越高企業賺得越多,賺得越多企業走得越遠。當下,白酒行業整體面臨消費人群萎縮的不利局面,品牌想要提升溢價,“高端化”成了“清香熱”繞不開的話題。
恰恰是“高端化”這個被濃香、醬香輕松拿捏的問題,拋給清香反而成了不可承受之重。清香佛系幾十年,咬定平民路線不松口,被貼上“低端”標簽,想要改頭換面,難比登天。好在清香家族有個足夠出類拔萃的好學生——汾酒,從股市到消費市場一路通殺,甚至把連年高喊著“重回第三”的濃香扛把子瀘州老窖壓得沒脾氣。汾酒可撐門面,但在“三分天下”的白酒行業,也頗有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悲哀。
“清香熱”靠的是汾酒拉動,但僅靠汾酒,“清香熱”注定難行。
“二把手”的缺位,倒逼清香賽道開啟“老二爭奪戰”。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上一次“老二爭奪戰”還是發生在醬香崛起的時候。當時醬香品牌競爭戰略普遍就四個字——綁定茅臺。
郎酒定位“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國臺稱自己為“茅臺鎮第二醬酒”;珍酒在營銷上著重強調其為茅臺唯一易地釀制的優級醬香酒……不知不覺,茅臺身上多了一堆小廣告,身邊多了一群五湖四海的異姓兄弟。蹭品牌也就算了,說好聽點那叫借勢,蹭無可蹭的時候,一些新晉品牌連人都不放過了,動不動就關聯上了季克良前輩,動不動就攀上了茅臺某代傳人……當年醬酒品牌對茅臺的追捧,不亞于前段時間TFBOYS西安演唱會的狂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貼著貼著醬香品類還真做起來了,多少有點奇葩,多少有點狗血。

參考醬香品類,清香賽道“老二爭奪戰”會不會從貼汾酒開始?現在已有苗頭,未來大概率也會成勢,但貼汾酒應該不是好選擇。相較于茅臺貴得很純粹,全身上下顯著“高端”二字,汾酒身上的標簽太多:說它高端,畢竟青花汾系列做得還不錯,但論資排輩最起碼第三名開外;說它親民,光玻汾可封神,但畢竟是大眾路線,強貼只會“走回頭路”;說它賺錢,畢竟營收排名行業第四,但從這個角度貼,那純粹是自我揭短,畢竟汾酒營收的零頭已是很多清香品牌做夢都想邁過的坎……
在營銷上,清香白酒的“老二爭奪戰”也在亦步亦趨醬酒當年圈層營銷的老路。不必舉例盤點,十個布局高端的清香品牌,九個都在做。不過是找個由頭,搞個品酒會、發布會,講講故事,吹吹牛,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消費者)是標配,再拉過來一些有意向的經銷商,錢稍稍富余的話,請一些媒體、網紅發聲,循環往復以期實現所謂圈層引爆,小眾回歸大眾。
圈層營銷形式千變萬化,但底層邏輯大抵如此。當年,醬香賽道把圈層營銷玩得爐火純青(更有甚者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玄幻因素,連“太上老君托夢”的事兒都抖出來了),確有不少品牌不說借此一飛沖天,倒也勉強上了牌桌。
不過,圈層營銷說得天花亂墜,歸根結底,還得依靠經銷商。醬香大火的時候,白酒行業處在上行通道,很多中小經銷商達不到和頭部品牌合作的條件,吃不上肉,便思忖著找一些新晉醬酒品牌喝喝湯,因而經銷商先有需求,后才誕生了圈層營銷這一玩法。
今時不同往日,清香火了,機會來了,但經銷商躺平了。如今白酒行業庫存超載,濃香、醬香賽道各大白酒品牌迫于競爭、經營壓力,比著向渠道壓貨,經銷商倒是想布局清香賽道,面對現金流掣肘,只能思忖再三。
濃香白酒贏在深度分銷,醬香白酒贏在圈層營銷,清香白酒崛起應該走出自己的道路,借用大畫家吳昌碩的一句話,“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品類低端認知固化、全行業渠道萎靡、缺少自己的方法論……短期看,清香熱的概念似乎很難讓人篤信,但未來3—5年,清香品類卻很可能帶給人們驚喜。
說一個跨行業的例子:20年前,李寧、安踏還沒這么牛,中國的運動服飾品牌,都被耐克、阿迪達斯擠在下沉市場的角落,土、質量差,是當時國貨的消費標簽。之后,一些品牌開始動起心思,從名字上學“洋品牌”,匹克、鴻星爾克、金萊克、美克等一批“克”字輩品牌次第出現。邊卷邊學,邊學邊卷,漸漸蹚出了自己的發展路徑,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李寧、安踏等品牌風生水起,直至現在反過來擠壓眾洋品牌。
從飲料、食品,到汽車、家電,幾乎都有著相同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卷”與“勢”是品類崛起難以或缺的要素。
清香品類卷嗎?很卷。
在營收5億—50億元的價格區間,擠進了老白干、黃鶴樓、江小白、紅星、寶豐、北京二鍋頭、汾陽王、一擔糧等諸多清香品牌,這些大眾品牌的知名度還都不低,但就是顯得低端了些。
“勢”來了嗎?也來了。
從發展周期看,濃香經歷了由低端到高端的演進周期,品類發展成熟;醬香從高端發力勢如破竹,在高端市場和濃香打了個平手,但立根未穩,現在被迫開始市場下沉;清香和醬香完全相反,屬于自下而上、從低到高。目前,消費降級,對醬香是逆風,對清香或許是順風。
類比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金庸筆下的小說主人公,往往生逢亂世(周期節點),彼時,中原武林總會出現諸如《九陰真經》、屠龍寶刀等有意思的噱頭(“清香熱”),整個江湖因而不得安生,各大勢力想方設法為贏得彩頭提戰力、刷經驗(卷)。諸如郭靖、張無忌(清香白酒品牌)等天賦并不算突出的主人公,苦心孤詣習百家之長(學方法),而后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時代,他們背后代表的利益團體,如丐幫、明教,順利登頂上位(品類崛起)。
汾酒是清香的領頭羊,新周期下,大概率也會卷出一個幫助汾酒共同扛旗的品牌來。
清香爭出個老二,差的只是時間。